注册

“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二日:体验营走进善琏湖笔厂


来源:凤凰网文化

还没踏进制笔作坊,便看到走廊上晾晒的簸箕,整整齐齐摆放的湖笔毛料赏心悦目,制笔匠心从中便可窥见一斑。(图文来源于体验营营员江文达)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旺旺媒体中时集团以及佛光山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正在大陆举行,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大陆、台湾的40名大学生营员从杭州出发,前往湖州、宣城、黄山等地,感受笔墨纸砚所承载的中华书写文化。

2018年7月30日一早,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一行告别杭州,踏上本期“笔墨纸砚文化之旅”主线行程的第一站——浙江湖州,寻访有着“文房四宝之首”美称的湖笔。

湖笔最早产于浙江省湖州善琏镇,它选料讲究,工艺精湛,种类繁多,讲究“尖、齐、圆、健”,被誉为“笔中之冠”,拥有颜真卿、杜牧、白居易、苏轼等大批“真爱粉”。

湖笔手工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选料到出厂,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和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多。小小一支湖笔,凝结了一代代制笔匠人的精诚匠心与中华文化风骨。

在善琏湖笔厂,营员们近距离观摩到了匠人制笔的主要工序。在资深师傅的指导下,营员们还纷纷挽起袖子加入笔工的行列,亲手打造了自己的专属手作湖笔。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营员江文达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了自己感受。

走廊上晾晒的簸箕

还没踏进制笔作坊,便看到走廊上晾晒的簸箕,整整齐齐摆放的湖笔毛料赏心悦目,制笔匠心从中便可窥见一斑。(图文来源于体验营营员江文达)

制笔作坊

一踏进作坊,浓浓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画面感展现在眼前:摆放整齐的桌椅,端坐整齐的工匠,用来装饰和改善空气的盆栽反而错落有致。没有现代工业的流水线,没有轰隆作响的机器,没有大大的口罩和手套,每个人都好像坐在自己家中,为家人做一支寄托了浓浓祝福的笔。在宁静的氛围中,人文关怀立刻凸显出来。

湖笔制作的水盆环节

得知工匠在湖笔制作的水盆环节不能带手套,手会整天整天浸在水里时,心里不由一惊。看到这双手上缠的胶布更是感慨有加,每一支精致有力的湖笔背后会承载多少工匠的伤痛呢?

湖笔制作的结头环节

湖笔制作的结头环节,需要用煤油灯、松香、胶水等把毛料结成笔头。在她上下翻飞的手中,火苗仿佛也有了生命,随着人的动作轻轻跳跃。

装半成品的小磁缸

装半成品的小磁缸,红色的字迹、脱落的漆和磕碰产生的凹陷给人满满的年代感。好的湖笔讲究“尖、圆、齐、健”,从半成品中就可以看出前两个要求已经达成。

作坊里唯一一台机器

走过第三个房间,才见到了作坊里唯一一台机器。说是机器,最多也只算一个装水容器而已,“择笔”最重要的还是眼睛和手的精准度,必须要靠工匠双手精工细作才能完成。

专心制笔的工匠

每一个专心制笔的工匠身边都有几大桶原料或半成品在静静等候下一步的制作。在我们参观的始末,这些工匠几乎没有抬过一次头,全部精力都投诸指尖,仿佛世间嘈杂繁乱全与他无关。

亲自体验湖笔的制作

在参观的最后,我们亲自体验了湖笔的制作,看似简单的“择笔”在我们手中却变得困难不已,很多人要靠工匠们帮忙才能让笔头坚挺直立。回想参观时看工匠双手上下翻飞熟稔精准,背后定是千万次的重复与辛劳。

江文达

湖笔制作不易,做出精品更加难得,我相信当每一支笔走过这一道道繁复精细的流程之后,都被巧手工匠赋予了独有的灵性与生命。于是,在这支湖笔的一生中,每一个笔画都必鲜活有力,每一个汉字都定灵动非凡。(图文来源于体验营营员江文达)

[责任编辑:康佳 PN195]

责任编辑:康佳 PN19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