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万希璇:隔海联袂,同根演绎|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


来源:凤凰网文化

每个人的能力或许有大有小,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像吴清菊、张志军、徐淑玉教授们一样,怀着一颗真挚的心,与对岸的同胞以正确客观的方式进行深切地交流。良好的沟通会为两岸民众在台湾海峡上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两岸民众不再分离。

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台湾中时媒体集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将在大陆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笔墨纸砚文化之旅”为主题,选取杭州、湖州、宣城(泾县、绩溪)、黄山(歙县、屯溪)等地为考察点,带领两岸大学生了解笔墨纸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观察、体验其精细的制作,感受笔墨纸砚所承载的中华书写文化。

体验营共遴选大学生营员40名,大陆和台湾各20名,分别由凤凰网和台湾《旺报》通过前期征稿和面试从两岸高校中遴选。本文为两岸大学生的报名征稿选发。

在我们所处的空间中,生死离别有两种,一种是对人的,一种是对土地的。台湾的原住民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以前就已经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迁移,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由于世界局势以及国内局势的变化,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但是,台湾是跑不掉的,早晚有一天会统一的,毕竟历史是无情的。”这是我所喜爱的李敖说的,这份对于民族统一的信心是我所自豪骄傲的。但是,以何种方式让祖国得到统一,不仅关系到两岸人民以后的交往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祖国内部的统一与繁荣,更加关系到在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实力地位与话语权。

其实,作为一个98年出生的小孩,对于祖国的过去,我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各种“二次处理化”过的信息。类似于书本,新闻媒体,等媒介渠道。他们几乎奠定了我的“台湾印象”,还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有幸品读到了余光中大师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张邮票,那张船票,那湾海峡,都是心绪最柔软的触点。整整已经六十九年,大陆望台湾,台湾望大陆。若说,余光中先生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贴切地感受到了,那一份来自于游子的沉甸甸的思念。那么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则是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根”的无限情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叶落归根的期盼。

万希璇,江西师范大学

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都是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家族,宗族位为聚落群体,以民族为主体。这种社会框架,一路影响着我们自身,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最基本的根源于血缘,再者是姓氏与地域,最后便是我们的国籍。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开来,只会更加期盼渴望着团聚的那一刻。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这是既定的事实。现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越发成熟,多极化趋势之下,台湾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独有的历史背景。一直以来,台湾都是世界霸权国家,对付制约中国发展的“武器”。但是,这种局势对台湾自身的发展极其不利,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自身国力发展路上的一大症结。所以,台湾必须回归,大陆有义务与责任,让台湾回家。两岸的回归迫切,但是决不能草率。

相较之前深刻的政治问题,无情的历史事实,客观的地理状况,现在的局势对于两岸来说,四个字可以概括。苦尽甘来,六十九年的分离是受太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与约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包含在众多两岸的家庭中。有多少人是以自己生命来期盼着两岸间,深情的联袂与统一。现如今,明朗的政治局势,通透的历史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为两岸的回归,铺桥搭路,保驾护航。但是,在我看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仍然在等待解决。那就是如何让两岸的人民更加了解彼此,如何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过去的种种,如何以一种贴切地方式体会彼此的生活。进而,拉近彼此在身体上,心灵上,灵魂上的距离。

曾经有幸观看过智库论坛的视频,李闽榕教授的一个观点在我看来是十分合适的。两岸的研究议题,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说,可以先从两岸都可以接受的,一直都在进行的经济合作交流议题,然后逐步进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两岸现代文化的统合研究,最后进入两岸政治互信、政治交流、政治协商、政治统合的研究。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早就已经嵌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单一的文字型媒体到数字媒体的传播,再到网络的覆盖。互联网,应运而生下的各种传播媒介也在迅速发展,有官方性质的媒体部门,也有各种自创的自媒体组织。大家可以自由的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是,值得重视的是,言论自由并不代表,没有限制于约束。之前“茶叶蛋”,“信用卡”等一系列的事件中,都能深刻的感受到,两岸人民间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进而产生的令人感到“可笑”的误会。比起“可笑”,我更感到羞耻,一个国家内部,在二十一世纪竟可以有这么大误会的产生,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接触并且了解到,许淑玉教授关于“数字时代两岸的对岸认识的初探”这个研究课题。这个研究显著性的结论立在了,各方电视台对于两岸新闻事件的处理之上。虽然有着各自的不同,却也有着相同的习惯。研究表明,台湾地区TVBS与三立电视台的大陆相关新闻报道差异很大。在主体择取方面,TVBS多报导大陆当地新闻,三立电视台则只是片面的关注两岸相关的新闻。在内容偏好方面,TVBS注重与大陆相关的政治、娱乐新闻,三立电视台则重视政治与旅游休闲新闻。

网络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负面争议新闻在三立电视台一直投放的比较多。在媒体的选择上,台湾上班族特别喜爱看新闻,对于网络和电视的依赖性较高,而且自身也认为受媒体的影响大,大陆上班族喜爱综艺节目,新闻的来源以网络为主,但是又特别重视听说的消息,对电视的依赖程度普遍较低。而两岸民众相同的地方则在于,对于对岸的印象都是主要来源于电视新闻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值得关注的是,电视新闻报导对于两岸的青年对于对岸的印象的形成有着显著性的影响。这一点,对于两岸未来对岸讯息曝光渠道的选择提供了关键的参照。并且,本次调研中还有一个关键性的结论,是对于两岸以后如何更友好的进行交流与理解,张教授给后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台湾上班族,对大陆的各项生活议题的表达呈现感受丰富多元化,融合了许多亲身经验与看法,对大陆财经环境、教育环境和运动环境正面表述意见提及最多,但同时在教育环境,消费流行环境,生活风俗习惯,健康医疗环境,旅游环境等负面的意见也最多,整体上来说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从中,我个人的观点就是,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起码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事宜还是十分热情的。至于说,台湾同胞对于我们的质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就我个人来说我十分珍惜,这份来自对岸同胞的热切关心,但作为有能力的组织与个人,你们的能力背后是责任。请积极地反省自身的不足,做出实际的改变。让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好,整个民族越来越融洽团结,让我们两岸的同胞越连越紧。希望在两岸未来的交流中,可以在理解彼此差异的前提下,抛开成见与刻板的印象,将合适的讯息放置于合适的位置,进而提升两岸沟通效果,减少认知上的差异。像许淑玉教授这种,分别从两岸媒体与阅听众双方关于对岸认识进行的初探性研究,积极描绘两岸阅听众心中对对岸认知,为未来消除两岸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率以及打造两岸形象积极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每个人的能力或许有大有小,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像吴清菊、张志军、徐淑玉教授们一样,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去与对岸的同胞以正确客观的方式进行深切地交流。人或许会不认识人,但是灵魂不会。良好的沟通会为两岸民众在台湾海峡上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两岸民众不再分离。 

[责任编辑:康佳 PN195]

责任编辑:康佳 PN19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