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


来源:凤凰文化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25日至2016年4月20日 展览地点:南京博物院 “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展览正在南京博物院举行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25日至2016年4月20日

展览地点:南京博物院

“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展览正在南京博物院举行,作为江苏省文化厅元旦春节系列活动、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之一,“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展览利用250多件套文物,通过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和和美美三部分,向公众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融合关系,展示人们向往和谐美满生活的愿望。此次展览除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外,还从河南博物院商借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多件青铜重器。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谐的核心概念。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与原则的本源,而为人之道亦是人性固有的,所以天人合一是自然的、不自觉的合一。道家主张,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天人本是一体的。所以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找到了认知自然的方法,并能与之和谐相处。

▲四瓣花叶纹彩绘扁腹陶钵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66年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泥质红陶质。花纹从收口处一直铺展至近底部。白衣上施红色与深褐色的彩绘,勾勒出颇写实并且层次鲜明的绽放形花瓣。图案的布置、纹样的勾连,给人萦回环绕、连绵不绝、生机盎然的视觉效果。

▲人鸟兽玉饰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91年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77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原本湖绿色透闪石玉质在埋藏千年后已焕发出带有柔和光泽的白色斑纹。飞鸟悠闲驻足于一位跪状显贵者长长的发冠上;鸟的身下,人双手举托起的四足短尾小兽奋力向上攀爬。鸟,遨游云端,上下翻飞,先民深信它们是通天的生灵;兽,奔跑原野,下穿三泉,是大地的主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与生俱来地拥有智慧而承担起沟通天地的桥梁。兽通过人的与飞鸟沟通关联,我们的先民似乎已经将天、地之灵逐步转嫁到目光所及的代言者身上,通过这些生灵传递人类对神灵们的敬畏。

▲错银铜牛灯东汉1980年江苏省扬州邗江甘泉2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包含巧思的艺术品,不仅设计环保,造型与线条中还蕴含着无穷的张力。低首沉哞的犍牛蕴含着无尽力量,蓄势待发。肌肉的张弛、线条的缓急,匠人们将牛儿的倔强和沉稳表现的酣畅淋漓。

▲ 七鼎六簋西周一级品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虢季”列鼎一组7件,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鼎侈口,宽折沿,微束颈,浅鼓腹,圜底,三蹄足。颈与腹部饰窃曲纹和垂鳞纹。内壁有铭文:“虢季乍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虢季”簋一组6件,形制相同,大小、纹饰与铭文略有差异。分盖、身两部分,盖隆起,正中有喇叭形捉手,子口;器身母口微敛,鼓腹微下垂,腹两侧附龙首形双耳,底近平,圈足下有三矮支足。捉手素面或有纹饰,盖缘与器口外沿各饰一周S形窃曲纹,盖面与器腹部各饰数周瓦楞纹,圈足饰垂鳞纹或火字形卷云纹,支足根部饰兽面纹,足下端饰兽爪纹。盖与器底皆有铭文七字或八字:“虢季乍旅皀殳永用”或“虢季乍旅皀殳永宝用”。

▲“父乙”角西周1986年信阳浉河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有盖,盖为突起的扉棱,中间有半环形钮,两侧下折,边成圆弧形,器身侈口,两端尖,中部下凹呈弧形,颈部收敛,腹较直,圜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一兽首状鋬。盖与器身饰有突起的扉棱,并用雷纹衬底铸出由夔龙组成的饕餮纹,以及蕉叶纹等。器盖对铭“晨肇贮用作父乙宝尊彝口册“12字。这件父乙角器形规整,纹饰富丽,尤其是器表为黑漆古状,光彩照人,更显弥足珍贵。

▲绿釉六博俑一级品东汉1972年灵宝县张湾汉墓发掘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博局与俑均为泥质红陶,模制,通体施绿釉。两俑与盘皆设置在一张坐榻上,两俑之间置一长方盘。盘上置博局,其旁置六根长条形箸。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圆“鱼”,两俑跽坐于两端对博。这套六博俑在灵宝张湾汉墓(M3)中发掘出土。它的出土再现了东汉人的棋弈形象,是目前较少见的实物资料,为研究我国古代棋奕历史、雕塑艺术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二、阴阳和合

阴阳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代表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源自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大自然中一切对立统一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凹凸等,都称为阴阳。阴阳深入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阴阳八卦、阴阳五行、榫卯结构、凹凸等。而男女双方组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和谐。阴阳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至关重要的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

▲青花八卦纹瓷碟一对清乾隆南京博物院藏

底面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檀夔龙靠椅明南京博物院藏

▲“子庄启事”鸡血石印章清长1.75厘米,宽1.75厘米,高5.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印面朱白文“子庄启事”,血色鲜艳,比较少见。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拉弓时佩带,藉以保护手指。清代以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八旗贵族对此物甚为看重,几乎人手一枚。后随着八旗风气日渐奢靡,扳指渐成为一种时髦的饰品,形成了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满蒙子弟,皆喜佩戴的风气。此扳指翠色鲜艳夺目,下端齐平,上端打磨圆形斜面。

▲金镶玉猫眼戒指明吴县五峰山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蛋白石。戒面椭圆,作瓜棱状托,内突出嵌宝石有三爪,箍扁平、环抱状,刻几何纹。

▲绿釉白里暗龙瓷小碗一对清雍正南京博物院藏

底面青花“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长毋相忘带钩西汉大云山江都王陵M12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器呈龙首形,器表以错银工艺通饰云气纹。龙首向后呈钩,腹下饰一圆钮外凸。带钩左右可以分开,两侧合铸铭文“长毋相忘”,且可以榫卯暗合,寓意优美。整器纹样精细,制作工整。

▲无款桃花鸳鸯图轴宋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以“勾勒填彩”法,双勾作线描,以重彩渲染,严谨细腻,极具法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凡涉“桃花”或“鸳鸯”二字,都一定暗喻男欢女爱。鸳鸯最是专情,比翼双飞,成双成对,用来比喻爱侣,形容情深意长。本幅无款识。画幅左下角钤:“吴潘静淑”白文方印,“吴湖帆珍藏印”朱文方印,右下角钤:“梅景书屋秘籍”朱文长方印,诗堂有吴湖帆题:“桃花鸳鸯”。

三、和和美美

分祥、和、喜、福四个组合,讲述吉祥和谐、圆满幸福的生活真理。第三部分则是中华“和合”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集大成,也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如人生四喜之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如祥和幸福之三羊开泰、花好月圆,最后以一个公众参与的“大团圆”结尾。

▲掐丝珐琅大吉羊民国南京博物院藏

掐丝珐琅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宋元时,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其后结合中国传统工艺,纹饰等,得以持续发展。由于在明代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其制法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因具有五彩斑斓、华丽夺目之魅力,而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此珐琅羊铜胎,掐铜丝,工艺精细,体形高大,为民国制作掐丝珐琅精品。

▲四季牧牛图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南宋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由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幅牧牛图组成,合裱为一整卷,通观整卷四幅作品,四季景色各造奇妙,牧童与牛随季节而自然变化,生动有致。山水、人物、牛高度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组合为一曲醉人的田园交响乐章。阎次平的绘画兼收了北宋的雄强与南宋的优美,而成一种复合兼容之美,这也是《四季牧牛图》绘画艺术高超与突出的一大原因。本幅无作者款印。

▲惠山泥人“状元骑白马” 当代(2007年) 南京博物院藏

无锡惠山泥人,取材于戏曲。旧时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一旦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

▲蓝地缂丝三星轴清(同治至光绪) 南京博物院藏

该图主要缂制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三神,即赐福天宫、福神杨成、南极仙翁。三神,也称为“三星”,其形象是:中间赐福天官,手执如意;右为禄星,是员外郎的打扮,手托婴儿;寿星在左,即南极仙翁形象,广额白须,执杖捧桃,笑容可掬。三星分别象征着幸福、官禄、长寿。福禄寿三星产生年代久远,但各自独立,作为群体出现在一幅画面上,现只见于明清两代。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