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成就于30年的大时代里
2008年10月26日 13:06南方报业网 】 【打印

2一鸣惊人

“别人不敢讲的,我敢”

【现在想起来,我们是步着时代的脉搏,选择了准确的文化符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共鸣,因为相声表达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跟他们的生活完全重合了,也许就是这样的时代洪流成就了姜昆。】

记者:回到北京的一年多以后,你很快就出名了,这是怎么做到的?

姜昆:在相声创作里,我创造了许多“第一”:我是第一个在粉碎四人帮后在舞台上写爱情的作品,就是我的《迎春花开》,有一种说法是我的《迎春花开》和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一样,突破了文艺方面的禁区,获得了强烈反响;我跟李文华老师合作的《如此照相》被视为文革后相声界第一个针砭文革的作品,当时四人帮刚垮台还有争议,我是第一个批评形式主义,背毛主席的老三篇,许多人当时不敢把领袖的名字提出来,但我也是第一个做到了;我是第一个把东北话用在我们相声之中,在《我与乘客》当中,我用在北大荒学到的东北话说“猪肉炖粉条子可劲儿造”,然后批判北京的服务不好,说“你算啥啊你啊,你就是高山点灯那一疙瘩亮!被窝里伸脚丫子,你算第几把手?你都会什么呀你?你就会给北京银(人)丢脸!不嫌嗑尘!”

记者:翻看您早期走红的那些相声集子,感触特别强烈,浓缩了80年代的生活片断很多场景。

姜昆:可能是文艺创作被禁锢、压抑了十年的缘故,文革后的相声突然以那种零距离接近生活的面目出现时,自然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比如,当时我有不少相声都描写婚姻爱情生活的,夫妻间打情骂俏、柴米油盐这些琐事,以前在文革的相声是不能说的,而老百姓第一次听到我们讲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场景重叠了,当然就产生了共鸣。

现在一想,实际上我百十多段相声,因为每一段都印记着生活,几乎就把80年代、90年代中国社会进程里那些大众生活的社会符号,都记录在相声里了。

1979年我和李文华老师一起创作的相声《如此要求》,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结婚送彩礼跟风的情况,结婚时候要:一套家具带沙发、二老负责看娃娃、三转一响加彩色,四季衣服皮加纱……创造了“三转一响”这样的流行词,“三转”就是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一响是“咔嚓咔嚓”的照相机,这些现在是人们看不上的东西,当时被人们视为奢侈品。“三转一响”经过我们这么一说,就成了当时的流行词,还有什么“48条腿”,沙发+桌子+双人床,一共必须48条腿,哈哈!这些都被大家记住了,而当时的生活状态也非常有趣儿地被记录在这些段子里了。

我还写了《诗歌与爱情》,这个段子一开场我就唱“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呦”,要知道那个时候这首歌是不能唱的,在文革里电影《柳堡的故事》被列为大毒草。当时其实很多人都怀念这首歌,可是没人敢唱,后来我不怕。当年许多人在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在广播里听到我在相声里唱这首歌,感受特别亲切。

记者:您提到1979年,那一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一个很重要标志是对“文革”中被禁锢的文化产品的解放。光说电影,从1978年到1979年解禁重新上映的电影多达600部。您是不是非常迅速地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姜昆:政治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淡出,80年代初我写了一批针砭时弊的作品。

80年代,我有一个相声《着急》,讽刺了一个人总着急的浮躁状态。当时《着急》里所有的生活基本上也就是我所有的生活。比方说,当时我给我还读小学的女儿辅导算数的时候,我实在搞不懂这样一种题:一个大水池,一个龙头放水、一个龙头出水,问几个小时能把水池子灌满了。作为相声里我就开始边着急边调侃,一边放水一边灌水,哈哈,这不是浪费水吗?这些片断都引得人们哄堂大笑。因为,这也是对我们当时这个年纪的人有同感的。

可以这么说,我写的相声基本上扣紧了时代。当时80年代初就好像一个文艺复兴的年代,非常开放的文艺思潮,而文化的崛起也代表了社会的崛起,我们自己置身这个潮流当中,但是我就觉得我们的相声应当走在时代的前边。那个时候和现在不同,那个时候如果一个相声好,人们会说:你说出了人们想说但是不敢说的话,或者是说出了还没有想到的那些话,

所以说,当时我们还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现在想起来,我们是步着时代的脉搏,选择了准确的文化符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共鸣,因为相声表达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跟他们的生活完全重合了,也许就是这样的时代洪流成就了姜昆。

3功成名就

“春晚,我是始作俑者”

我们当时想的是文革以后相声那么火,就是因为老百姓太需要“乐”。所以春晚的节目,也别讲太多政治化的词,我们不需要这方面的节目,让大家笑好了,节目就成功了。在马季老师和我的怂恿下,王景愚才乐不可支地演了《吃鸡》,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好节目。

记者:80年代后电视逐步进入百姓家庭,“相声+电视”缔造了又一批大众耳熟能详的电视明星,您成为其中的红星,成功原因是什么?

姜昆:我跟李文华老师合作的时候,写过一个相声《船与海》,我建议演唱一段《军港之夜》,这首歌当时特流行,但李文华老师不熟悉(就好像我现在不懂周杰伦的《双截棍》一样),一直在那里摇头。其实我当时已经把这段歌词改了:“军港的夜呀,静悄悄。水兵水兵,快点睡觉。铺好被窝,放好枕头。脱下鞋帽,不要乱吵。”结果演出的时候,观众们是捧腹大笑。演完后回到后台,李文华老师就对我不住地感慨:“这就是时代啊!”

李文华老师后来说,有些桥段不是包袱,但一经我的口说出来,观众也会笑,开始他还纳闷“为什么”,后来渐渐明白了,他说我主要占住了一个“新”字,说我的思维、言谈、举止,都和当时的时代紧紧合拍,所以观众就是喜欢看。

1983年   姜昆   相声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邓东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