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史——野蛮生长

打开尘封的影音资料库,将二十五年的胶片缓慢转动,让我们从1983年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看到现在,将会有怎样的心情?从简陋的美工布景到如今声光电影的华美舞台,从当年观众们朴素的服装到如今的时尚衣装,还有那些曾经年轻的面孔,如今早已苍老,或已与历史同归沉寂。不过短短二十五年,那时的晚会上操持的话语,如今听来已经感到别扭。而那时被我们视为异端的李谷一,现在几成陈旧的经典。

1983年,改革开放的第五年,从那时到现在,我们生活的改变不但表现在银行存款的数额,也不但表现在城市的扩张和建筑的高度,更深刻地表现在我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表现在我们每日耳濡目染的大众文化。而春晚作为一台官方主办的,以全国人民为接受对象的年度文化盛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二十五年来中国大众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

 

据说1983年之前也有所谓春节联欢晚会,它也被摄影机纪录下来,做成胶片,到各地播放,往往看到这台晚会的时候,已经过去几个月的时间了。那是露天电影的时代,是广播的时代。春晚以电视为媒介,意味着电视的普及率达到了相当水平,依靠广播收听新闻和组织通知的时代一去不返。单一的主流文化被打破,一个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上的大众文化时代到来了。

广播文化向电视文化的转变  
 
对广播的记忆: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有线广播,早中晚都有不同节目。在我懵懂的记忆中,广播中经常播出时政新闻,还有《朝阳沟》《陈三两爬堂》《穆桂英挂帅》等豫剧、曲剧选段。那时,家家户户对于广播的喜爱都到了敬畏的程度,部分家庭用木头镂空雕花给广播做个精美的外壳,中间雕成一个“忠”字,或者雕成五角星,刻上了难以磨灭的时代烙印。…【查看详细】


新奇的电视机和电视剧:

1982年,父母花400多元买回一台国产的12英寸凯歌牌黑白电视机,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在屋顶上架上电线,接收卫星发射的3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电视连续剧《武则天》、《渴望》、《排球女将》、《霍元甲》、《大西洋底来的人》陆续登场,好看的电视节目牵动着我们的心。那时候,连队职工屋顶上的电视天线成了私人财富的象征,一台台电视为人们展示着外面的精彩世界,传递着时代的信息。 【查看详细】

和电视有关的记忆  
 
·成为经典的《西游记》 ·《渴望》风行大江南北 ·国外电视剧颇受欢迎 ·武侠文化开始流行
 
春晚开办
 
春晚的象征意义

1983年“春晚”的成功首先是当时的社会开始成功地打造一个“改革开放”的新的社会共识。我们已经从一个封闭和压抑的社会中走出来了,当时所需要的既是一种新的宏大的远景,来替代“文革”的一套激进而刻板的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快乐和世俗的轻松享受来替代文革时代的刻板和单调的日常生活。【查看详细】


“黑白电视”
得票数:
黑白电视
“渴望”
得票数:
渴望
“西游记”
得票数:
西游记
“春晚”
得票数:
春晚
 

80年代,这是大众文化从萌芽到壮大的时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从单一走向多元共生的时代,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反复被当做神话提及的原因。同时,这也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黄金时代,全国人民过春节看春晚的新民俗就是在这时奠定。稍作回忆,我们不难发现,80年代的春晚在催生大众文化,引导世俗潮流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港台歌曲通过春晚为全国所知,小品作为提出社会问题的新型文艺体裁得到青睐,连晚会上的服饰风格都能迅速成为流行时尚。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说,春晚在塑造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

国家对大众文化的包容和支持  
 
保守的文化氛围从此打破

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一切都是新奇的。大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一个广告、第一首流行歌曲、第一个让大众痴迷的偶像……这股文化潮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对民众文化发展的支持和包容。春晚,也正是这种支持的最佳舞台。在整体文化氛围还颇为保守的时代,春晚以其开创新潮的魄力打破了诸多束缚,唤起了大众文化的觉醒。

 
春晚对大众审美潮流的引领  
 
·张明敏掀起“中山装”热
春晚开创了审美的新时代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负责串词。演员的服装尽显浓重的时代气息,刘晓庆身着红色的连身裙,乌黑的披肩发,洋溢着上个世纪80年代特有的质朴笑脸,凸显出蓬勃健康的朝气。而男主持人大多身着中山装,还有卡其布工装,偶尔也会见到西装,但不打领带……【查看详细】

 
·主持人的发型开创潮流 ·《乡恋》开创通俗歌曲时代 ·小品登上大雅之堂 ·春晚促进民间进一步开放
  
特色:极强批判意识的大众文化  

春晚不仅仅是提倡新的审美和生活,也始终对社会发展有一种批判意识,这是和当时整个国家的反思风气有关的。春节晚会上的节目,强化了这种忧患意识,也在民间受到广泛的欢迎。

 
马季的相声:讽刺不良风气受欢迎

马季先生的相声一大特色是擅长用讽刺手法针砭时弊,如《宇宙牌香烟》、《百吹图》等都是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用现在的话讲叫与时俱进,《百吹图》中最后一句“我们吹牛的人就不要脸了”正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代表。【查看详细】

 
陈佩斯和朱时茂:笑中带泪的喜剧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在当时非常火爆,细心的人能够从陈佩斯的喜剧小品中看出悲剧的味道。《吃面条》夸张了“贪”,《烤羊肉串》突出了“狡猾”,《拍电影》变形了“欲望”,《邮差》显示了“机灵”,这些内在的心理变化被他用大幅度的形体语言夸张地表现出来。【查看详细】

 
姜昆:我的相声紧扣了时代

80年代,我有一个相声《着急》,讽刺了一个人总着急的浮躁状态。《着急》里所有的生活基本上也就是我所有的生活。比方说,当时我给我还读小学的女儿辅导算数的时候,我实在搞不懂这样一种题:一个大水池,一个龙头放水、一个龙头出水,问几个小时能把水池子灌满了。作为相声里我就开始边着急边调侃,一边放水一边灌水,哈哈,这不是浪费水吗?这些片断都引得人们哄堂大笑。因为,这也是对我们当时这个年纪的人有同感的。【查看详细】


张明敏
得票数:
张明敏
乡恋
得票数:
乡恋
宇宙牌香烟
得票数:
宇宙牌香烟
 
   
一 春晚“诞生”:电视主导的大众文化时代到来
1.1 广播文化向电视文化的转变
1.2 和电视有关的记忆
1.3 春晚开办
二 80年代 唤起大众文化
2.1 国家对大众文化的包容和支持
2.2 春晚对大众审美潮流的引领
2.3 特色:极强批判意识的大众文化
三 90年代:强大的大众文化令春晚亦显尴尬
3.1 摆脱束缚的大众文化符号
3.2 春晚对大众文化的追随和妥协
3.3 主流文化在春晚的尴尬
四 一个案例:春晚上的港台明星
4.1 80年代:春晚制造明星
4.2 90年代:春晚邀请明星
五 30年大众文化:一路狂奔
5.1 2000年代:我的时代听我的
5.2 1990年代:过把瘾
5.3 1980年代: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30年企业家史:
野蛮生长
30年市民史:
解脱束缚
30年农民史:
走出温饱
30年偶像史:
走下神坛
30年灾难录:
拒绝遗忘
30年大工程:
越来越多
30年交通变迁:
行者无疆
30年饮食史:
舌头革命
30年居住史:
改变的不仅是面积
30年服饰史:
穿出自己
30年IT业:
风云突起
30年汽车变迁:
一路狂飙
30年思想史:
自由之路
30年的性:
身体解放
30年阅读史:
走向正常
30年文化变迁:
一路狂欢
30年经济史:
激荡前行
30年政治变迁:
越来越好
30年制度变迁:
变革之母
30年军队史:
战略转变
 
 
 

大众文化如此富有生命力,在一个消费的时代如爆炸一般盛开,泥沙俱下令人往往无所适从,春晚正是在此时陷入尴尬。像80年代那样引领大众文化的走向显然已不可能,因为大众文化本身走得比谁都远,而大众文化当中那些恶俗的部分又该作如何处理?这一台官方操办的晚会显然一直努力在大众通俗文化和严肃的精神高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但是在消费和娱乐淹没一切的时代,那个被努力塑造的新的精神标杆始终如此苍白。只能说,春晚的尴尬证明了大众文化已无比强大,可这是好是坏,谁又说得清楚?

摆脱束缚的大众文化符号  
 
·电视剧种类日益丰富 ·购物:消费主义盛行 ·好莱坞大片占领国内市场 ·铺天盖地的广告
春晚对大众文化的追随和妥协  
 
开始拾人牙慧的春节晚会

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上,表演者的笑料来源几乎都是来自民间已经流传很久的内容。比如,被奉为小品“经典”的《卖车》,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脑筋急转弯的使用。小品里的急转弯问题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回答,可见其笑点的肤浅无力。渐渐习惯于拾人牙慧的春节晚会,怎么能像80年代一样令人满意呢?

 
大众文化恶俗,春晚也恶俗?

1999年,《还珠格格》风靡全国。偶像明星“小燕子”赵薇则成为了第二年春晚的主持人之一。“紫薇”的扮演者林心如也在当年和崔永元合唱了一曲《溜溜的她》,让“还珠”迷过足了瘾。从这种节目的安排中,我们不难发现春晚向大众文化取经的方式:社会上流行的,要被春晚再利用一次,否则,很难吸引到口味日趋多元的观众。春晚走向通俗甚至是庸俗、恶俗的趋势,也正折射了大众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失去了底线,变得肆无忌惮……

 
主流文化在春晚的尴尬  
 
春晚不再是播种机

不少人不断指责春晚承载“国家宣传”的气息太浓,“政治化、工具化”,比如每次都会有少数民族歌舞的表演、每次都会有讴歌军人的节目,像今年的小品《军嫂上岛》、赞美农民工的相声剧《公交协奏曲》、歌曲《农民工之歌》,以及宇航员、运动员对着国旗宣誓等场景,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 【查看详细】

 

我爱我家
得票数:
我爱我家
好莱坞大片
得票数:
好莱坞大片
赵本山
得票数:
赵本山
还珠格格
得票数:
还珠格格
 

出现在春晚上的港台明星,显然有着复杂意义。一方面,这是国家统一诉求和大中华血脉牵连的象征;另一方面,他们携带着浓郁的资本主义社会通俗文化气息。从历年春节联欢晚会邀请的港台明星名单及节目单,我们不难看出导演意图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逻辑,逐渐令主流价值的贯彻显得稀薄,终止消弭。

80年代:春晚制造明星  
 
春晚捧红的港台歌星

真正港台音乐被认可,要归功于春晚,归功于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为港台音乐做了最好的包装和掩护,让最正统的卫道士都无话可说。《爸爸的草鞋》、《一剪梅》、《垄上行》这些歌曲的风靡和流行,让春晚导演意识到了港台音乐无法阻挡的影响力。于是罗文、甄妮来了,汪明荃、叶丽仪也来了,连导演徐小明都不忘来春晚高歌一曲《木棉袈裟》。

然而真正将风靡演绎到极致的不是张明敏,而是费翔。这个混过百老汇的混血儿在美国和香港都没真正混出名堂,他没有一首真正自己的歌曲,然而凭借其高大俊朗的外表和百老汇风格的表演,迅速的征服了中国大陆的少男少女们。《冬天里的一把火》肯定与大兴安岭火灾无关,但它燃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故乡的云》、《恼人的秋风》、《呢喃》、《读你》、《我怎么哭了》感动着每一颗驿动的青春之心。以后的春晚,任何天王天后都再也难以达到费翔当年曾经拥有的高度。 【查看详细】

 
90年代以后:春晚邀请明星  
 
90年代后港台文化在大陆的繁荣

港台流行音乐、大陆原创音乐、欧美流行音乐,这些席卷了中国内地、使70末/80初一代人经受了流行文化洗礼的流行风暴,在1994—1995年间爆发并达到高潮,迅速占领了中国流行文化的真空地带,并同样迅速的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查看详细】

 
春晚再火,也没有偶像火

港台文化的流行,也迫使春晚对港台明星的邀请改变策略。人们不再孤陋寡闻,因而随便炮制一个港台明星的办法显然已经不能再用了。于是,春晚开始邀请那些被多数人认可的巨星和偶像。虽然很多港台艺人会凭借亮相春晚再火上一把,但这种“火”的背后,仍是对大众文化趋势的把握和顺应。【查看详细】

 
费翔
得票数:
费翔
四大天王
得票数:
四大天王

     
 
 

这不仅仅关乎怀旧——回顾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生活的记忆,看我们的生活在喧闹之后怎样依然喧闹……这是一场持续了30年,依然在继续的狂欢,我们的笑容和泪水都无保留地献给了它。或许乐在其中,或许精疲力竭,不论你是谁,这30年的大众文化,都不得不与你有关。

2000年代:我的时代听我的  
 
草根时代到来
 
我是白领
 
芙蓉姐姐
 
《断背山》和李安
 
网络游戏
恶搞文化
 
每人一部手机
 
休闲去哪里
 
1990年代:过把瘾  
 
过把瘾:那时一切都急匆匆
 
排队认证的股民
 
《大话西游》
 
哈日哈韩
 
都市时尚
货品琳琅满目
 
伟哥引入中国
 
出国热
 
1980年代: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崔健的摇滚喊出了人们的心声
 
邓丽君
 
那时的模特儿
 
录像厅
 
电影《少林寺》
喇叭裤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
 
大哥大
 
     
 
对于春晚的未来,我们无法预测,同样,对于我们每个人参与和创造的大众文化的未来,也没有人能够给一个清晰的答案。从解脱束缚开始到现在独立成熟的30年,大众文化在一路狂欢之中有些迷失了方向。我们依然在进步,还是在进步之后已经变得庸俗?
编辑:邓东升 丛治辰 彭婷 张羿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