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浮出水面:观众在<潜伏>中看到什么?
2009年05月03日 11:37中国青年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观众都在《潜伏》中看到了什么?调查中,53.5%的人看到了生存哲学;47.7%的人看到了剧中人物的人格、品质、处世方式;33.3%的人看到了紧凑精巧的故事情节;27.1%的人看到了坚贞浪漫的爱情。

但是,比上述选项排名更靠前的是,55.1%的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为那些无名英雄对自由正义的追求和坚定信仰而深深感动。还有32.4%的人,看到了共产党员具有的坚定信念、奉献精神和钢铁纪律。

《潜伏》原著作者龙一说,他在这部电视剧中看到的,是人的追求。“电视剧塑造了这么多鲜明的人物,每一个都有追求。但看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可敬的、有价值的追求,就是余则成、翠平、左蓝的追求,而不是站长和陆桥山的追求。”

观众欣赏《潜伏》中人物的哪些品质?

观众欣赏《潜伏》中人物的哪些品质?调查中81.6%的人首推“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智慧”,54.2%的人选择“坚定的信念和信仰”,43.6%的人选择了“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担当和责任感”,接下来依次为:“为了理想的自我牺牲精神”(38.8%),“用人管理之道和办公室哲学”(36.3%),“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利益的奉献精神”(32.9%),“绝对的纪律意识”(32.0%),“坐怀不乱的高尚品德”(31.4%),“对自由、正义的追求”(31.0%),“对爱情的执着”(24.9%),“做生意的诚信和专业精神”(13.7%)。

4月23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上《潜伏》的导演兼编剧姜伟。对他来说,关于《潜伏》的事已经全都过去,他眼下正在抓紧下部戏的筹备。

作为一个60后,姜伟对记者说,现在很多人总把成功者看作英雄,事实上,英雄首先体现的是自我牺牲。“很多人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在黎明到来之前就死去了。他们没有看到成功,他们更是英雄。”

姜伟认为,时代在变,对英雄的评价标准也在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获得者和成功者,而忽略自我牺牲精神对于社会的推动意义。

在《潜伏》中有大量情节,再现了导演对于英雄的这种理解。“深海”余则成的三任联系人,第一任被捕咬舌,第二任在他保护下全身而退,第三任与敌人同归于尽,再算上为掩护他而牺牲的恋人左蓝,他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的一次次牺牲,不仅激励着余则成,更感动了无数观众。

姜伟说,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仍然有很多英雄的灵魂,只是没有那么多机会让他们显现。但到了特殊时刻,英雄还是会出现,“汶川大地震中不就有很多舍生忘死的人吗?”

《潜伏》并非大团圆的结尾,让很多“潜艇”(《潜伏》的粉丝)异常郁闷。《潜伏》的制片人张静告诉记者,人们看到了这个结尾的悲哀或悲壮,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余则成在确认自己党员身份之后的一句话:“我会奋斗终生的。”他在这部剧中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也是全剧的最后一句话。导演自己的心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和追求,也都在这句话里了。

龙一更把这个结尾称作“伟大的结尾”。“这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来从没有过的结尾。”他认为,这个结局讲述的就是牺牲的意义,整部戏展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牺牲,以及所产生的价值,“现在人们总是追求得到的价值,忘掉了牺牲的价值。我们需要唤醒大家的是,利他、牺牲自己,其实是一件很光彩的事。”

相关阅读:

《潜伏》成职场攻略 “办公室政治”引热议

网友讨论:《潜伏》为什么这样“红”?

信仰浮出水面:观众在《潜伏》中看到什么?

潜伏:一个间谍的自我修养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