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流行记录:第一部大片《亡命天涯》
2008年11月18日 10:54凤凰文化综合 】 【打印

编者按:回忆不仅仅关乎怀旧。那些零散却又清晰的片段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出每个人和这个社会曾经的一瞬。在镜子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现在甚至未来的自我形象。

从大众文化的视角观察,改革开放30年的流行史,是一场持续了30年、依然在继续的文化狂欢,我们的笑容和泪水都无保留地献给了它。或许乐在其中,或许精疲力竭,不论你是谁,这30年的大众文化,都不得不与你有关。“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是凤凰文化为读者带来的又一个惊喜。希望通过梳理文化生活的脉络,这组系列文章能为读者提供回忆和思考的契机。30年来,那些人、那些事,究竟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994年:大片初潮风满楼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年份市民们享受“建设小康社会”的种种乐趣,然而奇怪的是,最富物质主义色彩的文娱活动电影在这时却处在缺席的状态。人们对电影院的记忆似乎只有录像厅、台球厢皮椅的暖色调、香烟和廉价茶水的气味和情人包厢的耳鬓厮磨。

当然,这种情况对于视电影为事业、理想和饭碗的中国电影人、电影公司和影院从业人士来说,决非无关痛痒。于是,一场变革发生了———在1994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开始尝试以分账式引进国外和香港的电影,1995年,在后台经历了多次进退的《亡命天涯》终于登场,从此掀开了引进大片的狂潮。同年,中国电影《红樱桃》创造商业奇迹,中国人开始重新回到电影院,并且开始感受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影市场黄金时代从未感受过的东西。

■数字

人民日报1995年5月5日第五版文章《冲出困境再造辉煌》一文中写道:1992年全国全年电影观众在10年来减少100亿人次之后还有105亿……而1993年全国的观众人次、放映场次和发行、入映总收入比之1992年又有了不同程度下降。《中国电影市场》的数字:1979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293亿,而到1994年下降到3亿。

■声音

引进大片的步骤是:外商推荐———中影选看———电影局审查———通过审查或做删减———中影引进。一般来说,外商推荐和我们的选看比例已经达到10:2,很多影片不是我们不想选,而是我们国家没有分级制,我们很难选。有观众抱怨引进大片千篇一律的是科幻、魔幻、史诗,我们也没办法,这样的电影不涉及政治、血腥暴力场面、性爱场面比较少,适当的删剪基本不影响观影效果。我们引进的大片中,爱情片是最少的,只占一两成吧。因为这样的影片会有很多性爱场面,如果删剪太多,观众根本就看不明白。

———中影集团进出口影片发行公司的赖先生

《亡命天涯》:刺激

题解:哈里森·福特主演的惊险动作片,讲述一个医生被错指为杀妻凶手,在带往监狱的途中遇车祸逃生,从此亡命天涯,一边躲避强悍的执法官的追捕,一边暗地里调查真凶的故事。

记忆:和全国人民一样,《亡命天涯》也是笔者看过的第一部分账式大片。当看到片中哈里森·福特乘坐的囚车和火车相撞后,囚车和火车的残骸和碎片连续不断地轰然冲向银幕,而这个场面也正可以作为一种意象,来象征一些人对美国大片来袭的感受———可怕的东西迎面砸来。

1994年10月,中国电影公司作为“试点”将影片交北京市海淀区电影公司在北京地区发行。这一行动,立刻引发了一场省市电影公司的联手阻击,发难者首先提出的,是好莱坞的进入,对民族电影工业的毁灭性力量与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威胁。

然而也有分析者认为,这隐藏了改革过渡期的体制冲突与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尽管这一冲突造成了《亡命天涯》在北京的提前下档,但未能阻止大片的引入。

作为一个文化个案,《亡命天涯》的引进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说,相信负责引进的官员在选择第一部“分账”式大片的时候煞费了一番苦心,从《亡命天涯》的八面玲珑、进退裕如,可以看出当初引入者如履薄冰、进退维谷的处境。而在影片上映期间,我们再也看不到媒体上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主题阐释”,意识形态壁垒已经不像往昔那样戒备森严。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

[1993年:《废都》引发精神地震]  [1992年:我们都下海吧!]

[1991年:金庸“雄霸天下”]      [1990年:《渴望》 人人都爱刘慧芳]

[1989年:王菲出道 代言酷时代]   [1988年:"痞子"王朔创造文学神话]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邓东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