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 总22期

他对社会的批评,现在仍然是现实的,并没有过时。仍然有这么多人愿意喜欢,可以从中得到力量。

  • 1《今天》诗刊的诞生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80年代的思想解放很不彻底
  • 2我入狱期间目睹太多中国农村情杀 我不喜欢把这作为炫耀资本
  • 3我这代人对两性的理解有强烈英雄主义情节 最深刻关系并不是最舒适关系
  • 4北岛对自己早期诗歌很否定 但今天依然流行是社会不幸

人物背景:徐晓,1979年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1982年至今,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作为《今天》诗刊的重要编辑,徐晓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历史的参与者。以下为对话实录:

对话人:于一爽 

徐晓

《今天》的诞生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凤凰网文化:从《今天》开始吧?

徐晓:这个有点老生常谈,我不是特别想谈,其实我当时在《今天》是一个特别次要的角色,有点像现在的志愿者。

凤凰网文化:但是你有一个见证的意义。

徐晓:从见证这个角度当然是没错,对我个人来讲,不管我在《今天》是什么角色,它影响了我的生活和我的道路。

凤凰网文化:有没有一种可能是青春期放大了幻觉?

徐晓:这是任何一代人都会有的一种现象。前几年跟一个外国朋友聊起文革,他们说看到很多人写文章赞美文革,我说有人赞美文革吗,他还说出了具体的人名,比如提到徐友渔、秦晖,我说你搞错了吧,他们不是在赞美文革,他们是在回忆他们自己的青春。

但是说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今天》到底有多重要,我觉得它是一个合力的结果,比如当时民主墙兴起。那我相信《今天》的诞生,也是因为这些人受了这样的一种启发。

《今天》

凤凰网文化:有没有在人格上有意放大《半生为人》里的一些角色?

徐晓:这和你写那个人物时候的心理、情感有关,我觉得我还是在尽可能真实写。有些话我可能写得不是那么清楚或者仔细,比如说我写赵一凡,我们后来的那种疏远。我说我们俩是他对,还是我对,或者是他更对,还是我更对,就是说实际上这里面是有一些反思。

凤凰网文化:再版的时候,有没有把这种反思的结果加进去。

徐晓:我得尊重我自己的写作历史,我不能一篇文章觉得它不够的时候,就随时把它给改写完整。

凤凰网文化:什么叫完整?

徐晓:把它的美好和它的阴暗,它的缺陷和它的完美,都表达出来。但是我觉得就我自己的写作来讲,这真的不是我的目的,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嘉宾介绍

徐晓

作家 散文家
代表作《半生为人》等

徐晓,生于上海,长于北京。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