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的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中秋节也完美地体现着“天地人和”的思想。

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

 

中秋节作为中国社会的传统大节,它起源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并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子等内容,家庭团聚是中秋重要节俗。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 【详细】

中秋祭月

在民间常把祭月看做是“春天迎暑在东郊日坛朝祭日,秋天迎寒在西郊月坛夕祭月”的皇家官府祭典礼仪行事,据传说,当年唐明皇在一位道人罗公远的侍奉下在宫中祭月,还发生了一桩唐明皇梦游月宫的千古奇事。【详细】

中秋赏月

这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最盛行的节日风俗。每逢中秋之夜,所有江河湖海岸边城镇的楼台亭榭,酒馆茶肆的大小月台都成了夜宴赏月的好去处,,数不尽的赏月游人婆娑往来,彻夜不绝。【详细】

中秋玩月
http://book.ifeng.com/culture/jieri/special/2010zhongqiujie/detail_2010_09/16/2536507_3.shtml

在人们集中闹市赏月的同时,历代平头百姓组织起来的民间百戏社火活动,到处进行演出。据明清两代的笔记小说多处记载,中秋夜,街衢平坝、堤岸旷场,几乎都有人众联袂踏歌,舞龙灯、点塔灯等,通宵达旦。【详细】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列入皇家祀典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在“绝地天通”之后,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自然是无缘祭享的。月亮对于平民来说,是一种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无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华夏文化系统内民间祭月的习俗,在汉魏时期不见著录,更不用说出现以拜月为中心的节日。 【详细】

 
中秋传说及各地习俗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吴刚折桂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吴刚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详细】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详细】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详细】

 
 

葛剑雄:中秋节与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中秋这一传统节日,与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以中国古代的中原而言,农历八月中旬已经过了炎热的夏季,进入气候宜人的秋季。天气以晴朗为主,凉爽宜人,多数时间能看到清晰明亮的满月,适合户外赏月。尽管此时尚未完成秋收,但年成如何一般已成定局。 【详细】

 

月亮神话 “不死”传说

团圆文化

中秋节,是从最古老的节令发展而来,按照古代的夏历历法,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段,各占一个月,秋季占七、八、九三个月,七月孟秋、八月仲秋,八月十五日又占仲秋的中间,是为中秋,于是俗称中秋节,也叫做仲秋节、八月节。 【详细】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反映了民众的一种乞求。而当这种乞求的目标是社会所稀缺的,其中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中秋的祈求一是丰收,如果当年已可丰收,人们则祈求年年如此;如当年估计欠收,人们则祈求明年丰收。【详细】
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拜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详细】
 
历朝中秋习俗
 

唐朝:中秋正式成节日

宋朝:赏月之余观花灯

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详细】

 

元朝:小月饼藏大机密

元朝的中秋习俗,几乎没有推陈出新之举。倒是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详细】

 

明朝:互赠月果雅吟诗

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中始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详细】

 

清朝:男不拜月女不窜

清代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成了妇女的专利。【详细】

 
 
 

月色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

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相似物。【详细】

 
 

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李白有诗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详细】

 
 

月亮情结:月亮神话隐寓中国式的“美”的境界

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已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顿悟人生禅机之后,便一头扎进那澄透晶莹的月光世界里去了,“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就成为中国文人失意后企求的精神境界。【详细】

 

《月下情思_2010》前言——

在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请凤凰诗社的诗友们拿起手中的灵秀之笔,向自己的亲人爱人诉说离别之情相思之苦!也为打造“凤凰诗社第一本《月下情思_2010》中秋诗集,捧上一首自己的佳作!

《中秋月1》——

今夜 一轮皎洁千年的李白/一点一点/掏空 我心事的沉甸

中秋登汉中望江楼——

明月近高楼,/飞花入目愁。/遙闻天山曲,/泪满汉江流。

心窗——

打开心窗/这里是月色的荷塘/枝枝清莲/是诗的芳香/打开心窗/这里是游子的驿站/行云流水/是情的挂牵/打开心窗/这里是欢乐的海洋/潮起潮落/是心灵的激荡/帆影片片/是梦的飞翔

五律·月下游子——

明月当空照,乡思伴水流。年年听旧曲,岁岁寄新忧。屋后泉存否,房前路可修。儿时亲伙伴,白发几人稠。

寄相思——

苍穹月明时,夜半最相思。遗梦飘南国,风轻落脚迟。朦胧呢喃语,幔帐挂天池。悠闲云追月,漫步时空里。浑然山醉痴,色淡江湖奇。此景画中画,何时暗香袭?

 

吃月饼象征着一家团聚

中秋节:月光里的温情与狂欢

中秋节的来历及演变

民俗从来就是与一个社会的和谐、祥瑞状态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中秋节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良俗,而且是中国的美俗的一个集中的代表,而满月意象及其社会文化表现应该算得上是其中的精粹。中秋节习俗及其满月意象的形形色色的表现既可以说是美轮美奂,也可以说蕴涵着默默温情的人伦之常。它们在文化创造的意义上完全称得上是人类文化的珍品。【详细】
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耐人寻味。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说,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 【详细】
似乎没有一个节日能像中秋节这样,牵动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与丰收的企盼以及那满怀的诗意。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记忆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唤起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当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圆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详细】
从社会学意义来看,任何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是这个民族生活形态物化的表现、精神追求借代的展示和人文诉求回归的呼唤。满月作为团圆的象征和美满的寓意,使人们在阖家品尝月饼的同时,也品尝生活的甜蜜,家庭的温馨。“家”的概念和认同,在这一天显得如此美好、如此重要。【详细】

调查

1.今年中秋你会跟家人团圆吗?
团圆,在家乡。
团圆,在他乡。
没团圆。
一起旅游。
2.你的中秋节是个什么样子?
团圆的日子。
节日喜庆的日子。
休息的日子。
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更加繁忙的日子。
无法团圆的日子。
其他。
用户信息  
年龄  
职业  
月收入  
 
月的团圆而唤起的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如果你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