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 > 国学 > 正文
《香水有毒》被改编 诗经版很惊艳
2008年10月12日 13:30凤凰文化综合 】 【打印

图3

著名乐评人科尔沁夫认为,的确有一些网络歌曲急功近利,为吸引眼球而打“擦边球”,歌词比较“出位”,这代表了创作上的一种投机心理。

“那些被唱片工业迅速‘收编’的网络歌曲,歌词大多比较弱,既挠不到笑点,也触不到痛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胡续冬有这样的感觉。

“我比较喜欢林夕啊,方文山啊写的歌词。像写成什么‘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歌词,听了就觉得倍儿傻、倍儿弱!”网友“桑落”告诉笔者。

科尔沁夫认为,时代的距离感让大家对诗经、离骚这些古代经典产生了一种陌生,进而产生了一种美感;而对于我们平时习惯了的、直白的修辞和语句,大家便觉得俗了,进而进行改编是很正常的。

胡续冬也认为:“网络歌词中的表达方式完全被翻译语言自身的规则所替代,其结果自然有一种‘陌生化’的震惊体验。”

身处《香水百合》、《那一夜》这些网络歌曲的包围中,网友“红茶杯子”则觉得这样的歌词改编似乎有一点“苦中作乐”的味道,“最起码玩笑式地嘲笑一下这些歌词,虽然有点‘恶搞’,但也算是一种‘逃离恶俗’的下下之策。”

科尔沁夫也认为有些网络歌曲太俗了,网友便调侃着改编一下。“其实谁都和网络歌曲‘无冤无仇’,改编或许也是出于一种无奈吧。”

对于这种改编,学者徐晋如在一篇名为《文体背后的政治意识》的博客中写道:“这说明,在后现代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不再拥有对古典的敬畏。”徐晋如在博文中说,用一种文体去重写另一种文体的经典之作,这在古典文学时期很常见,称之为鉹括。古典文体具有明显的价值序列,一般而言,文的地位最高,诗次之,词为诗馀,曲又为词馀,鉹括必须是用一种近代文体去重写一种古代文体,所以,古代人会在诗中鉹括文,但是不会在文中鉹括诗。因此,徐晋如将这种用诗经改编流行歌词的做法称为“反鉹括”。最后徐晋如写道:“在民族文化极端不自信的前提下,后现代主义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开拓了殖民地。”

然而,更多人的看法却没有这么“拔高”。

“仅仅就是一个挺好玩的事儿,大家娱乐一下而已,完全没必要追捧,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地批判。”网友“莫小北”这样说,“总搞得像要‘天塌地陷’似的,就没意思了。”

在看过这个帖子的众多网友眼中,这种自娱自乐的改编并不是在恶搞经典,而是在恶搞、嘲讽一些恶俗的网络歌词;不仅没有不尊重古代经典,反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更多人多多少少了解诗经、离骚最明显的特征。

胡续冬认为这种改编不是对经典失去敬畏,反而是让经典获得当代活力的一种自发性的实践。“如果对‘诗经体’、‘离骚体’不是非常熟悉的话,哪儿能改成这种效果呢?”

“网上有创作热情的人很多,虽然网友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有才的人的确不少。”科尔沁夫觉得网络为这些人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但这种改编只能在一个非正式的平台上进行,“毕竟这种改编和现代人的表达方式有差别,不可能被纳入唱片行业、创作机构的正规渠道。”

下一页:抵制恶俗歌曲?先把《诗经》撤了吧!

我也“油菜”,我也来改编

更多文化内容请点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