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 > 海外 > 正文
李翊云:中国背景是脱不掉的印记
2009年04月23日 18:35时代周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慢慢习惯了"用英语思维"的李翊云,觉得写作不仅仅是像练瑜伽那么轻松了,她渴求着更具挑战性更深入的学习。2000年,李翊云报名参加了艾奥瓦大学的作家工作室(TheWriters'Workshop),接受更为规范的写作训练。该作家工作室项目每年招收50名学生,一半为诗人,另一半是小说作家,其写作课程蜚声国际,华人作家白先勇、聂华苓、叶维廉等都曾在此学习,上世纪90年代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中超过一半是这里的毕业生。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李翊云到美国后的第七个年头。2003年,美国文学季刊《葛底斯堡评论》夏季号发表她的散文《那与我何干?》(WhatHasThattoDowithMe?),紧接着,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秋季号发表她的短篇小说《不朽》(Immortality),《不朽》讲述了一位自幼丧父的演员,在成名之后又回到寡母身边的故事。此后李翊云的系列作品中,延续着这样的风格:描述个人化的生活,描述家庭史,内容多为非常态的人生轨迹,背景依稀可辨的是中国那个灰色的年代。这一年,李翊云成为了美国文坛闪亮的一颗新星,引起了批评家的关注。

《巴黎评论》主编、30岁的布丽吉特·休斯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兴奋地说,发现李翊云的文学才华是比她当主编更大的新闻。当她从大量自发投稿中发现这位无名作者的小说时,一眼就看上了。她认为这是《巴黎评论》发表的一篇完美的小说。

2004年,荣获《巴黎评论》的年度新人奖后,李翊云于2005年再获大奖。其首部短篇小说集获得了首届爱尔兰法朗克·奥康纳(FrankO'Connor)国际短篇小说奖。这个奖金达5万欧元的奖项,据称是世界短篇小说创作的奖金最高的单项大奖。在爱尔兰考克(Cork)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评委会女主席迈克德米德(ValMcDermid)对李翊云的小说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迈克德米德说,经过评委们的热烈讨论,最终全体同意《千年敬祈》(AThousandYearsofGoodPrayers)赢得此项大奖,因为"它展示出一种对短篇形式令人钦佩的驾驭,不断展现出非常绚丽的瞬间。这是一部富有历史感和人性的小说集"。

今年,李翊云以英文写就的首部长篇小说《漂泊者》(TheVagrants),2月3日由兰登书屋在美国出版。这让她开始成为更职业的作家。美国评论界也不吝溢美之词,对她的这部长篇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倒是国内评论界一片寂静,偶见的评论,是李翊云的北大校友一些私人化的评论。比如有人认为,对于李翊云,"不应该要求得太多",也有人对她小说中的"灰色调中国"、"意识形态化"颇有微词。

 

李翊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王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