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徐则臣:用“假嗓子”写作成不了好作家


来源:澎湃新闻网

现在,中国文学界存在一个现象,多半作家到一定的年龄就开始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能依赖于写回忆录度日,而国外的许多作家即使到了八十高龄都依然能创作出好作品。

编者按:10月12日至31日,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京举行。10月14日下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一场题为“文学之声:我们这一代的阅读与写作”的文学讲座。讲座中,主讲嘉宾著名作家徐则臣分享了对于“作家”角色的理解,阐述了自己对于“如何才能成为好作家”的看法。

在徐则臣看来,文学是一个人独特地面对世界的方式,只有与别人区别开来以后,作家才能确立自己,否则将永远会走在别人的阴影里,过一段时间也就会被遗忘。好的作品是“有我的文学”,应当体现出作家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认识,随后不断产生的新的认识将会是创作的动力之源。

现在,中国文学界存在一个现象,多半作家到一定的年龄就开始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能依赖于写回忆录度日,而国外的许多作家即使到了八十高龄都依然能创作出好作品。徐则臣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差距首先在于个人的视野和学识;而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中国作家缺少对自己所处时代足够的思考力。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的徐则臣演讲摘录:

徐则臣在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文学讲座现场。 主办方供图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是“我们这一代的阅读与写作”,提供给我的题目非常大,大概是怕我跑题。在文学史上,大部分作家都没能留下痕迹,而留下了痕迹的那些作家除了技巧过硬之外,是因为在他的写作系统中有不太一样的东西,他们多是能提出来“新东西”的作家,留下的作品能够让后代的作家、文学读者不断从中吸取营养。“新东西”怎么来?其实很简单,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旧东西,当你已经知道了这个世界有多少条路以后,就要去开辟自己的那条路了。

我是一个80后作者,不是说非得每次都强调80后怎么样了,而是要在作品里面体现出80后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看法。作品不一定要用第一人称,但是作品里要有“你”。这种“有我”是要把一个个体,或是说一代人最真实的体验放进文学作品里。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年纪比较大的作家,他推荐了一位80后作家的作品给我。我说:“写的真不错。”这位80后的作家看起来各方面——技巧、语言、结构的把握都不错。但是,我看这个作品的时候,却看不到“他”。如果不告诉我他是位80后,我还以为那是50后写的。换句话说,从他的作品里我没有看到80后最真实的感受,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判断用得更多的是50后的目光,50后看待世界的方式,50后的文学方式。有些人看到这样的作品,可能会认为这位作家已经很成熟了,少年老成。我不这么看,虽然他的技巧运用得很好,但我觉得那却是在用假嗓子说话。

文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正是在于一个作家能够提供他所能提供而别人提供不了的东西。文学史大浪淘沙的过程中,留下来的那些作家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别人取代不了。他能够跟别人区别开来,他的文学有他独特的气味。文学是一个人独特地面对世界的方式,只有与别人区别开来以后,你才能确定一个自己,否则你将永远走在别人的阴影里,过一段时间也就消失了。

我一直觉得,“有我的文学”非常重要。作为一位作家,从开始写作,你就应当意识到“这是我在写”,而不是一群人在写,也不是另一个谁在写。能比较精准地看到一些东西,且拥有很好的表达,有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拥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样的作家值得期待。

如果大家关注这几年的创作,会发现“这一代”的概念备受非议。作家、批评家、学者中几乎没有人愿意设身处地的理解“代际”这个词。更多的人觉得一个作家应该放眼整个文学史,而不该局限于五年、十年,当你标榜是哪一代人的时候,就认为你的视野狭窄了。那是不是对所有的作家来说,代际都是个伪命题呢?

历史的轨迹不是一条直线,它不停地出现拐点。历史的轨迹其实就是按照拐点来排列的。500年也许就是一本历史书,但是如果某一年非常重要,可能会有人用一本书来写。历史发展的密度和节奏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么我们就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特别频繁发生拐弯的历史时期内,这几十年在你身上所附载的巨大信息量会影响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如果文学的确是世界观的反映,你所生活的时期就会对你的写作有很重要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中国这三四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网络、高科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每一个人跟世界的关系都前所未有的紧密。这一点,我觉得作家应该考虑到。每个作家都在讲故事,但是你讲的故事跟别人讲的区别在哪儿呢?当身边的人众口一词时,你一定要思考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个反例,这个例外可能就是一代人区别于他人的迹象。

每一个人都脱离不了他的时代。在国外我见到一些60后的朋友,他们只要一唱歌,你就会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否定、质疑曾经一个特殊的时期,但当他们一张嘴唱起的就是那时期的红色歌曲,他们的审美无形当中受到了一些制约。这些东西对他们影响深远,因此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我们不一样。

我强调代际,寻找它的合理性,其实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泛泛地谈一个问题,你要找到跟你之间张力最大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变迁,你要清楚地知道你身处在什么样的时代,你也应当知道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东西。

我遇到过很多作者,他们多年一直在写,却经常抱怨为什么成不了出色的作家。我说,你把自己几十年前的作品拿过来看看,会发现他现在写的作品跟几十年前并没有区别,不过是把一个故事讲得越来越顺,技巧、语言的确越来越好,但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作为作家,这么多年他却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在变。

我跟大家讲的不是具体写作的问题,这些话可能对你们而言并没有什么用,但这是及其重要的。如果你要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它会决定你们作品的格局和高度。很多中国作家到六十岁以后就只能写回忆录了,而像萨拉玛戈这样的作家直到八十岁,他的创作力仍极其强劲,写到死的作品质量都非常高。

有些中国作家缺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东西,他们很多是靠经验写作,但经验是会写完的。有的作家只吃一口井,而好的作家是在吃这口井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挖另一口井。这种能力就来源于你的脑子对这个世界的判断,来源于你对这个世界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作家写到最后靠的不单是讲故事的能力,获得持续写作的能力要你有东西可说,同时也是能区别于别人值得说的东西,这就需要你在看这个世界时不停地发现新问题,世界的变化不停地刺激你产生新的想法。

一个时代伟大的作品应该是用这个时代核心的语言去表达这个时代核心的情绪和疑难。没有哪个好作家会拒绝现实这个词,也没有哪个好作家在拒绝时代。马尔克斯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现实的作家,而不是说是一个跟着政治走的,跟着主流走的作家,他的作品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关系——一种血肉相关的关系。所以,一位好作家要有能力站在高处去看待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我一直说,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位作家,尤其是那些跟你的审美趣味不相投的人。我们有时要从作家的立场来看问题,我们应该鼓励跟作家一起往前走。过去一直说文学批评引领文学创作,但我想今天的文学批评恐怕已经滞后于文学创作了。一些批评家们觉得自己掌握了文学的“真理”,就拿着一把尺子看你的东西跟我的“真理”是不是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认定是一件残次品。可为什么这个标准不能改变呢?作家们的作品在变,文学评价机制判断的标尺也应该是在变的。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你才能跟作家一起寻找文学的可能性。其实,我们现在理解的很多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只是今天当我们面临文学的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一个被我们看成真理的概念是需要变化的。对作家而言,你需要做的恰恰就是要看到这种变化。

同时阅读也很重要,而它的重要性有时就在于你看的是什么书,你在怎么看书,这最终可能决定了你思维的格局和高度。经常看故事会,还是经常看经典书,这肯定会导致你成为两种不同的写作者。这正如,你跟什么样人的交往,最后也将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