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日月楼中日月长——丰子恺家庭影像、随笔、漫画精选集》出版


来源:凤凰文化

导语:1975年9月15日,“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于上海病逝,距今已有42年。作为游艺于美术、文学、教育、音乐、翻译、宗教多个领域的文人艺术家,丰子恺不仅多才多艺

导语:1975年9月15日,“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于上海病逝,距今已有42年。作为游艺于美术、文学、教育、音乐、翻译、宗教多个领域的文人艺术家,丰子恺不仅多才多艺,会谈钢琴,作漫画,写随笔,他的个性更是率真、坦荡,有着艺术家的风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一生,有诗意,有谐趣,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而他的画、他的文、他的家庭与社交生活,正如他的人一样,极家常,极朴实,却充满了人情味儿。

近日,老牌出版机构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了《日月楼中日月长——丰子恺家庭影像、随笔、漫画精选集》,并在上海书展期间隆重举行了新书首发暨签售会。本书经由丰子恺幼女丰一吟授权,全面收录了《忆儿时》《私塾生活》《两个?》《给我的孩子们》等30余篇经典散文,加上近百幅童趣漫画,以及首次公开发表的丰子恺与家人的私人影像90余幅,堪称“一本阅尽丰子恺笔墨精华”的经典佳作。丰子恺外孙女杨朝婴、外孙宋雪君参加了上海新书首发会,与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对谈,回忆外公晚年的生活点滴、艺术创作,以及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私人影像、散文和漫画一并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大呼过瘾。

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姜逸青介绍说,丰子恺生于乱世,长于乱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何其难得!此次推出本书,既是向丰子恺致敬,同时也切中当下的社会主潮,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重拾起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回到丰子恺,让大众认识和了解以丰子恺为代表的老艺术家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了解他的家庭观、艺术观,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人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

 

《日月楼中日月长——丰子恺家庭影像、随笔、漫画精选集》,上海文化出版社

百年来独一无二的儿童崇拜者

展现一个艺术家的“个人史”,便是通过他经历的“事件”、生活的轨迹、创作的作品、交往的朋友来折射那段历史。

丰子恺是一位博学多识的文人艺术家,他的作品长期贯穿着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童心童趣,他的全部作品所奔赴的一大美学主题是关于儿童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另一个便是日常自然,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像记账般地用写字的笔来记录平日的感兴而已”。他观察田野和大地,“有山容水态,绿笑红颦,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他对万物充满了厚爱,甚至蚂蚁,“不杀蚂蚁非为爱惜蚂蚁之命,乃为爱护自己的心,使勿养成残忍’。

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是他一生的挚爱。

丰子恺憧憬于儿童的生活,他是个儿童崇拜者。1926年他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这样写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无疑,这是与他的精神追求完全一致的。由于“热爱”和“亲近”,他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在纯真无邪的儿童世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家园。

童年的世界常常被比喻为艺术的世界,童年时代的人类常常被认为是天生的诗人,童年以其无邪的赤子之心、纯真自由的人生态度以及感性原始的思维方式而与成人世界有别。在丰子恺看来,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习惯的限制,所以虚伪骄衿,因为成人大多热衷于名利,没有关心身边的琐事,没有好好品味人生,因而认识不了世间事物的真相,失去了人类的自然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

丰子恺的创作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却较少时代的痕迹。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一方面是一个“虚伪的、冷酷的、尖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儿童的世界”作为“黄金时代”,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一方面为他批判现实提供了一种尺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更加美好的人性的一种向往。在散文、漫画里,他总是以家常生活,童趣童心,音乐艺术,学校教育,自然风光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涯等等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时时流露出他对儿童的崇拜和赞扬。

他兴致勃勃地描述自己的美好童年,对童年几件极为平常的小事津津乐道。在他眼里,这些小事有趣又值得回味,是可以珍藏在心、受用终生的宝贵财富。他也从不吝于展现自己对孩子的爱:“我同一般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交更痛。”他与孩子是朋友,是知己,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丰家姐弟自然也成了他描摹的对象——随笔与漫画的主角与原型,童真童趣,求学成长。

巴金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身心不调和’的老儿童”,幼女丰一吟也这么形容她的父亲,“他在世77年,童心始终未曾泯减。他热爱自己的孩子,也关心普天下的孩子。”“护生者,护心也!”丰子恺在创作时,倾尽他的仁爱之心;他教育子女爱世间一切小生命;他与爱妻彼此爱护,共同将七个子女抚养成才;他心系国家和世界,“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以,他情愿做“老儿童”。

这种“儿童崇拜”与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呼声、辜鸿铭的“孩子精神论”是一种呼应,是对文明新生的激励和鼓舞,也反映了丰子恺对于未来一代的期望。儿童必将长大,这样的一辈儿童,怎样成长为新一代成人,这与社会、国家、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他憧憬“天下如一家,人们如亲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的大同社会,这种气度与格局非一般人所有,“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为父当如丰子恺

1914年,17岁的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主张。

丰子恺一生奉李叔同(弘一法师)为恩师。在李叔同生前和故后,曾先后作《护生画集》(6集)共450幅,以祝贺老师生日、纪念老师诞辰。丰子恺曾这样形容李叔同:“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都是‘认真’的缘故。”认真,这也是丰子恺一生的概括。正是由于他潜心钻研,使他除书画之外,在散文、诗词、音乐、艺术理论,乃至金石鉴赏、建筑艺术诸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并通晓多种外语,一生著作170余部。

对于生命,对于家,对于孩子,他从来不会马虎。

丰子恺先生一生移居过许多地方,飘泊的生活却始终没有扰乱他超逸的心灵和对家园的依恋。每到一地,他总要因陋就简营造一个宁静而温暖的家,并为这个家园取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小杨柳屋”是他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时住的陋屋;而“缘缘堂”的匾额,曾悬挂在他在上海江湾和故乡石门湾的寓所门楣上;遵义南潭巷的“星汉楼”和重庆的“沙坪小屋”是他在流离途中温馨的家。1954 年9 月,丰子恺先生移居上海陕西南路,丰家二楼有个室内小阳台,三面有窗,上方还有天窗,室中可观日月星辰,别有一番兴味,他便将此寓所定名为“日月楼”。安详静心的生活日常,质朴真淳的儿女情长,丰子恺先生在此定居,直至终老。

丰家旧影里的生活日常直观展示着这位文人艺术家的言动笑貌,质朴的、温和的,总是保持风雅和高尚的生活气度。他把生活中的不堪剔除,把心中笃定的欢喜与乐观不加掩饰地传递给家人,仪容得体,温文有礼。腮下蓄着绵长的旧文人胡须就像是他的标志,就像代表着他面向世界的态度,有能力从生活的困境中找到一些希望,并拯救出一些秩序与价值。

关于丰子恺的著作已经很多,他的个人旧照,在过往的不同版本中也时有所见,但丰子恺家庭及儿女的影像则较少集中曝光。《日月楼中日月长》首次将丰子恺的家庭影像集结出版,并编汇其备受推崇的童心散文和脍炙人口的童趣漫画,形成旧影、散文、漫画的专题对读,构筑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

丰子恺独一无二的记录与表达方式,让书本身达到某种完满,就像谷崎润一郎所说的“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本书将“日月楼”作为引子(“日月楼”是丰子恺在上海的旧居,他在此度过了人生的最后21年),用三个篇章“忆儿时”“给我的孩子们”“爱与同情”,串联起丰子恺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辑录丰子恺经典散文31篇、漫画近百幅(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透露着这位文人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致,与粗劣的现实保持适当距离。

他的《给我的孩子们》《儿女》《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等都是描写孩童题材的作品。儿童天真烂漫,每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都值得真心赞许和羡慕。他和孩子们一起办家家酒、唱歌、画图、做游戏,带孩子们散步远足。他独具慧眼,将孩子们的生活写得非同一般。他还有随身携带速写本的习惯,把捕捉到的可以入画的每个镜头都画下来。在他看来,孩子们就是在“创造创作的生活”,就是“生活的艺术化”。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纯真,随着年龄的增大,受世俗规范的影响也越大,自然本质的东西也会逐渐减少。所以他总是用心去表现孩子的本质的童稚与纯真,充满着热情与耐心,爱孩子、画孩子、写孩子。

丰子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也非常重视。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宋雪岩回忆道:“即使在最艰苦的逃难途中,不论舟车劳顿,从不间断。有时甚至在防空洞躲警报时,也在教大家念书。”他给孩子们的爱,是温柔的爱、开放的爱,也是独立的爱。多年来,从他的身上,丰家后辈们习得的更多的是“勤学苦练”、疏旷放达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性。

该书责编赵光敏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浓缩了丰子恺一生的笔墨精华,丰子恺爱孩子、画孩子、写孩子,一本满足。”据她的介绍,上海文化出版社还另外特别制作了《日月楼中日月长》的“毛边珍藏版”,含定制版的函套、手工钦印“丰子恺”印章1枚、藏书票1张,市面上流通得很少,极具收藏价值。

如今看来,丰子恺先生所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童真和诗意的人生,而这恰是我们寻常人早已淡忘或者遗失的美好。他的世界,充满了真善美,不是刻意的营造,而是因为他有一颗善感、纯净、慈悲的心——春柳、燕子、一钩新月、童真的小儿女,连同他自己质朴率真的生命,已经以其永恒的面貌,即艺术的面貌,留在了时间的流光里。它们将再次穿过时空的雾霭,照亮当下人们的心灵,提供一个别样的精神参考。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