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迈克尔•马奇:终一生都在与社会对抗,我要成为诗人


来源:凤凰文化

“我写诗是为了存在:作为一个祈祷者,作为爱的前提,聆听语言的赤裸,最终出席我自己的葬礼。”对他而言,诗歌是在质疑社会,质疑现实;但诗歌又是活生生的,人们可以与千年前的诗人对话。

“我写诗是为了存在:作为一个祈祷者,作为爱的前提,聆听语言的赤裸,最终出席我自己的葬礼。”在一段自我介绍中,迈克尔·马奇说。这位捷克诗人出生于1946年的纽约,那时美苏冷战刚刚拉开帷幕。他形容自己像个游牧者,在断壁残垣中漫步。在大学毕业后,他开始投向诗歌领域,自此之后一直走在一个纯粹诗人的路上。对他而言,诗歌是在质疑社会,质疑现实;但诗歌又是活生生的,人们可以与千年前的诗人对话。

迈克尔•马奇

凤凰网:为什么不管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诗和酒总是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迈克尔·马奇:这是流体的关系。在中国的诗歌里,比如杜甫,李白,这(诗与酒)是一致的关系。这是非常真实的,诗人喝着酒,看着月亮。从诗意来说,这是逃离悲剧。

凤凰网:中国的酒似乎都一直跟诗人如怀才不遇这些情感挂钩,所以中国的酒文化就显得比较消沉,;但是西方的酒,大部分人觉得起源于希腊的狄俄尼索斯文化,和快乐相结合,就显得很肆意潇洒,你怎么看待这种差别?

迈克尔·马奇:我不知道大部分人怎么想。他们要逃离无聊。人们感到无聊,于是他们在节假日有聚会,聚会肯定会喝酒,他们想从日常生活中逃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今社会中有更多的逃离方式。

凤凰网:你对此次诗酒大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迈克尔·马奇:我很期待看到其他诗人,和中国社会,就我目前看到的,我很受触动。这不是关于酒或喝酒,而是关于商业支持诗歌写作。我们如今居住的社会充斥着商业文化,而文化正在衰落。我们没有文化,我们只有商业文化,文化保护人类,商业文化利用人们。这次诗酒大会是回归古典,是在助力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重归这个社会。这很重要。

凤凰网:西方没有出现这样商业支持诗歌的情况吗?

迈克尔·马奇:西方把这当作时尚,也许在60年代曾经风靡过,但那也带有政治意味。重要的是平衡。当然可以有快乐,有逃避,有迷幻,但必需有平衡。我认为中国诗人也很理解这些,即便这是希腊哲学的一部分,来源于哲学。为什么柏拉图要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他不喜欢竞争。诗人在古希腊社会有优势,随后哲学拿走了这些。我们从一个更为形而上的世界来到了一个更为实际的世界。柏拉图定义了很多“理想型”,但根本没有什么“理想型”,这不存在。

凤凰网:你自己日常会喝酒吗?

迈克尔·马奇:我很喜欢酒,但我的健康不允许。

凤凰网:酒对你的诗歌写作有什么意义?

迈克尔·马奇:我自己并不太受酒的影响,酒文化或许跟法国诗歌关系更大。

凤凰网:你为此次诗酒大会专门准备了什么吗?

迈克尔·马奇:我为此次大会准备了些诗。我特别写了关于杜甫的诗,叫《杜甫的沉思》,这是一首很哲学化的诗,关于杜甫的精神世界的。杜甫是中国古代诗人,酒是他悲伤的掩饰,这种悲伤最后变为一种浪漫主义,变为一种快乐,但这种低落会一直存在。在以前,你可以跟你的朋友们分享酒,诗歌与人类的悲伤喜悦相连,这是一座流动的桥,人们通过它分享情感。

但如今,这不复存在了,喝酒变得失序,快乐变成了人工制造,快乐成了一种经济。在以前,你爷爷奶奶那一辈,他们照相时从来不笑,以前的照片里,每个人都很严肃,正式;但如今每个人都在笑,我很好奇为什么要笑?基本上是社会规范,社会一致,每个人都应该快乐,每个人都应该笑,这就是人工制造。这也是一种时尚,一种谎言,这事关人们希望自己表现出什么样。

一位伟大的古希腊诗人说过:“表演是对真相的侵犯。”如果人们越参与这种表演,或许他们就会越不开心。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工作,你就必须表现得很开心。如今这就是一种时尚,一种社会规范,诗质疑这些。杜甫通过了科考,他对当时的政权怀抱很大期望,但他质疑当权者,对它很失望,他的诗从来不笑。他在诗中说他很穷,他的孩子快要饿死,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但总得有人说的是真话,如果有一个,那肯定是杜甫。

凤凰网:你的诗歌中也是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或质疑吗?

迈克尔·马奇:我认为该到改变的时候了。但也许每个诗人只会写一首诗,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每个诗人只会写一首诗,写他心中的真相。

凤凰网:你的真相是什么?

迈克尔·马奇:是写一首好诗。每个诗人写诗,都会担忧这首诗就是最后一首,担心再也写不了。生命有着潜在的能量,诗歌是有机的,是有生命的,它和散文有很大不同,它有自己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它很人性化。当你读20年前的诗,你有你自己的感触。你和诗歌有对话,可能对话有不同,但你可以一直与它对话,为什么?因为诗歌是有生命的。这就是为什么诗歌连接着生死,从古代连接着当今。为什么杜甫与当今有联系?为什么我们要和杜甫对话?他已经去世很久了,但他在诗歌中永生,我们在和他对话。每一首伟大的诗歌都包含着生命的真相,真相不死。

凤凰网:但诗歌在当今社会不再流行了。

迈克尔·马奇:它从来就不流行。远古时代,人们都很穷,他们忙于果腹,躲避战乱。杜甫所在的时代就是战火纷飞,诗人有写诗的天赋,诗从来就不会流行,听者从来是小众。“流行”这个词非常的傲慢,它在每个领域都在使用,人们只关注数字。诗人关注语言,语言是一种不断融合碰撞的化学反应,这跟数字没有关系。数字说了什么?在商业领域,数字用来计数,因为这与利润有关;但在诗歌中,我不觉得数字可以衡量诗歌,因为诗歌跟数字没有关系。

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杜甫

凤凰网:所以诗歌来源于人类灵魂?

迈克尔·马奇:我不知道,你如何知道一个聪明人是否会成为诗人,或者永远成为诗人?任何解释都会变得肤浅。在生活中你的自我认同必须达到平衡。每个人都有自我认同,自我标签,你也许不愿暴露或者想要隐藏,但每个人都有自我认同,都有自我图腾。发觉自我认同是个很痛苦的过程。

原先人们是发现自我认同,但如今不是了,如今人们购买认同,你不用再痛苦了,因为别人帮你找到了认同。在西方,诗歌是无害的,在很多国家,诗歌被视为有害的,但其实不是,诗歌只是在质疑(现实),它其实不可能“有害”的。一位俄罗斯诗人说过,诗歌是对感官的扰乱。它在创造新事物,扰乱每个人。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扰乱”,因为它引导你去另一个空间。

凤凰网:但是在如今,可能诗歌或是文化会成为商业的另一种模式?

迈克尔·马奇:当然,从商业角度来看,诗歌是无害的。在外部世界,每个人都有敌人,但你同样在内部世界有敌人,每个人都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你一直在对抗你自己,你一直在试图寻找到自己的认同。但在信息时代,这种抗争失落了,你基本上在不断重复贪恋快感,你只是从这个阶段抵达那个阶段,从来不分析,一直在猎奇。与经济相比,诗歌一直有不同的新陈代谢过程,它更慢,你必须慢下脚步。

诗歌是一种思考方式,你必须慢下来阅读文字,文字有丰富的含义,如果你是个诗人,你懂得这些,这是存在的方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诗是一种天赋,问题在于你接受或不接受。作为一个诗人,你最好接受,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但在商业社会,人们希望见到诗歌出版,你就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商业世界。

但在我看来,你出版诗集是因为你热爱诗,这与经济无关,你总是损失惨重,也许有时候会很幸运。出版诗集并不会给你带来丰厚的收入,你需要自谋生路,这是商业世界,但在这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世界,美与艺术的世界。涉及到生命,钱,很多情况对人们来说很困难。诗歌可以对抗这个物化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杜甫仍旧很重要,我们仍然需要跟他对话。商业让杜甫这些诗人改造得适合他们(指商业),这很正常,你必须接受它,但不代表这是对的。

凤凰网:中国近来出现一些草根诗人,比如余秀华,打工诗人,他们的诗在大众中变得很受欢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迈克尔·马奇:我认识那些朦胧诗人,我认识那一代,但新一代,我不太清楚,因为我老了。我希望了解中国诗坛正在发生什么,我想要认识新一代,所以我必须来中国。当你老了,你会更少经历些事情,精力会集中在别的方面。年轻一代会关注年轻一代的事情,这很正常。

诗人余秀华

凤凰网:有些人认为诗歌不可被翻译,因为会损失一部分诗歌的意境或原意,你如何看待诗歌翻译的问题?

迈克尔·马奇:我知道翻译是变为另外一种语言,但我相信翻译,我认为诗歌是可以翻译的,有些人不同意。1915年在伦敦出版的《Cathy》是翻译的中国诗歌最好的版本,虽然学者讨厌它,翻译得一点也不精确,但它仍旧是最好的。你必须把那种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需要你熟稔自己的语言,同时也需要个体经验。我们知道中国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关于中国的新闻,如果我想了解中国,我必须到中国,做出我自己的判断,无论对错。作为诗人,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政治,但需要更深入人的内心,深入文明。文明正在同质化,我在纽约出生,每个纽约人都戴着棒球帽,当我去了巴黎,每个人都西装革履,人们都在渴望变化的力量。

诗歌是很个人的东西,社会不个人化,它很大众。当我年轻时,我不喜欢美国,但美国敞开大门,欢迎那些因为经济原因上岸的移民。但如今,欧洲的大门正在关闭,欧洲国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难民潮。世界正在改变。诗人,尤其是社会性诗人,就像雨,从天堂落下,但如果诗歌想被铭记,它必须有社会作用,那它必须变得政治化。

这很讽刺,但这是事实。诗歌在有用时被用,其他时候就不那么“流行”了。比如在捷克,在被外国侵略占领时,人们用诗歌保留下自己的东西,但如今这些全消失了,大家不再读诗,因为大家都自由了。终我一生都在对抗社会,因为它总想把你从诗人的角色上推走。我离开美国是为了成为一个诗人,如果你留在纽约,你就必须进入商业社会,如果不,你只能进入学术圈,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做个诗人。

[责任编辑:史宛艳 PN160]

责任编辑:史宛艳 PN16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