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开幕大戏立陶宛现代舞《幻想的玻璃珠》:可我不愿意


来源:凤凰文化

当代的很多人一边抱怨一边踩着前人的脚印亦步亦趋,他认为那只是畏于人生轨迹的选择,自己闯荡要非常吃力,所以宁愿套一个公式去按部就班的生活。“可我不愿意。”他说。一刹那我想起了廖一梅,她有一句相似的话:“我从不屑于做对的事。”那么,这种不愿意,不屑于,是否就是当代呢?

艺术总监孟京辉说:双年展挑选开幕剧挑选了很久,最后决定邀请《幻想的玻璃珠》不仅因为这部舞台剧极具当代意境,也是因为这种抽象的肢体语汇丰富了观众对于戏剧舞台的期待,希望带给当代戏剧双年展无限的可能。

那么孟导口中极具当代意境的《幻想的玻璃珠》到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又将如何解读呢?

装台进行时——舞台从无到有

谁能想到钢管和鱼线能够交织成一种充满自然气息的音乐?当立陶宛音响师用手摩擦鱼线,剧场中传来海鸥绵延不断的叫声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道具师将泡沫人像小心翼翼地串联起来,人脸的朝向都在很认真地校准啊……

竖着的钢管形成一个条纹式的牢笼,享受舞者的抚摸。

当然还有这些钢管,看似杂乱无章的声线在音响的交错延迟下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好似断了线乱滚的珠子,由清脆到静默。

由于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要让观众达到最佳视听效果,反复的音响调试是必不可少的。环绕、延迟、返送,音响师在舞台和控台之间来来回回,反复进行测试。

现场进行时——光与声的契合

舞台上的女人将自己埋在装满小珠的盒子中。那一粒粒的珠子就像平常千丝万缕的想法,我们有时会游离于外,有时又会纠缠其间。

女人们穿越一道轮回之门,像蛇一样不停蜕变。演员自身的身体质感和经历,被她们紧紧怀抱。

女人们摩挲着、舞蹈着,自己的灵魂便也随之发出声音。导演透露了一件巡演时的趣事:有一位印度观众在观看后与她们交流,认为那些钢管象征着男人们,在经受着女人的抚摸。导演惊艳于这样的想法,她说,这正是她所想要的,没有比观众迸发自己的见解更有意思的事了。

摸索进行时——如何解读彼岸的灵魂

在20日的讲座上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Q:孟导,我的孩子9岁了,平时经常带着她去看芭蕾舞剧什么的,每次她都看得津津有味,但这次《幻想的玻璃珠》,孩子理解不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所以,到底怎么理解当代戏剧啊?

A:我们吧,和欧洲的文化积淀差了好几条街。其实,9岁的孩子没看懂,他很幸运啊,还有很多孩子他连看都没看呢!有的孩子一辈子都不看,多惨呐。

看不懂不重要,但你一定给自己个机会,要去看!地球很大,那边儿的人都在玩儿更嗨的事儿,我们还在欣赏列宾,达芬奇,体会文艺复兴时的美感,这太惨了,这比雾霾还可怕呢,雾霾是对人身体的损伤,这毒害的是人的灵魂,我们还没找到生命的本真。

说到当代这个概念,多元化生活的解读重要无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途径,每个人就都能解释出属于自己的当代。对当代的解读是一种对于人类美学的积淀,是必须要有的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工作杂记——Maybe 可以给你带来点不一样的

编舞家Aira Naginevičiūtė和作曲家Vladas Dieninis已经合作了5年了,他们用各种方式尝试着将声音与舞蹈重合,并且将音乐的创作和舞蹈的意义结合到一起。艺术家们用了各种的道具、物品、环境和舞者的身体在各处创造出声音的雕像。舞者旨在将声学环境转换成视觉雕像,将不可视的音乐转变成了可视的动作。

立陶宛剧团来深的这三天里一直在做音响师vladas的跟班儿翻译。他说话温柔举止优雅目光柔和(对就是第一张照片的那位),对周围的一切声音都充满好奇。

他带着个迷你声音捕捉器,一闲下来就开始扫描工作组人员的手机、IPAD,收集无处不在却被人忽略不计的电子噪声。将信将疑我带上耳机去听,没想到手机冰冷的外壳下包裹的竟然是另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

他左右手腕内侧各有一枚纹身,造型奇异(竟然没拍下来啊啊啊)。vladas解释说,一个代表着人生的路标,每当看到它就提醒自己不要失去方向;另一个是为了纪念一段感情,每当看到它就能勾起一段过往。纹身会有点儿疼,可疼能提醒你不忘记。

也聊到当代这个话题。当代的很多人一边抱怨一边踩着前人的脚印亦步亦趋,他认为那只是畏于人生轨迹的选择,自己闯荡要非常吃力,所以宁愿套一个公式去按部就班的生活。

“可我不愿意。”他说。

一刹那我想起了廖一梅,她有一句相似的话:“我从不屑于做对的事。”

那么,这种不愿意,不屑于,是否就是当代呢?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