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广州站开幕


来源:凤凰文化

国际诗人在中国 系列活动开幕夜·诗会 诗意的再创造 来自香港八十年代剧团团长麦荣浩的诗剧《听石别曲》之后,“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广州”正式揭开帷幕。2015

国际诗人在中国系列活动开幕夜·诗会:诗意的再创造

来自香港八十年代剧团团长麦荣浩的诗剧《听石别曲》之后,“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广州”正式揭开帷幕。2015年12月1日晚上,广州方所被诗歌、音乐与戏剧包围,以“诗意的再创造”为主题,诗人们用多种语言演绎诗意。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广州”是由“诗歌岛”主办的“国际诗人在中国”系列活动之二,邀请了来自法国、摩洛哥等国家地区的六位诗人参与,他们分别是穆罕默德?贝尼斯(摩洛哥)、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法国)、饮江(中国香港)、尼古拉?马兹洛夫(马其顿)、 格列勃?舒尔比亚科夫(俄罗斯)和王小妮(中国)。诗人们在诗会现场用母语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艺术家李劲松、李惠明和高樱则将音乐与诗歌融合在一起进行了即兴表演。

在诗作朗诵之外,诗人们还分别阐释了自己的创作,并对“诗意的再创造”发表了见解。诗歌在语言之外还可以延伸至多种可能,是主办方“诗歌岛”本届活动的核心意图。开场诗剧《听石别曲》的创作灵感就来自“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与会诗人的诗作,其中一首就是诗人饮江的《第三岸》。诗人与艺术家的交流与碰撞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火花?现场似乎给出了一些答案。

12月1日活动详情

开幕夜·诗会

用诗意营造无尽艺术经验,让诗意之美激发创造力。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广州开幕夜?诗会,诗歌结合戏剧、音乐、朗诵与文字的星光之夜,诗歌岛邀请六位国际诗人及艺术家相约方所,关于诗意再创造的无限可能,我们共同体验。

○ 主题:诗意的再创造

○ 诗人:穆罕默德·贝尼斯(摩洛哥)、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法国)、饮江(中国香港)、尼古拉·马兹洛夫(马其顿)、 格列勃·舒尔比亚科夫(俄罗斯)、王小妮(中国)

○ 演出:麦荣浩、李劲松、高樱、李惠明

○ 时间:12月1日晚上19:30 - 21:30

○ 地点:广州方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商场负一层MU35号铺)

“诗的”多媒体艺术展:一切都是诗的

或画、或舞、或音乐……诗歌作品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转译”,具有了全新的魅力,与观者共同抵达内心深处。2015年12月2日,由“诗歌岛”主办的“诗的”多媒体艺术展在广州购书中心开幕,来自法国、马其顿等国家地区的六位国际诗人与多名参展艺术家出席,一同感受多样的诗意呈现。

「一切都是诗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广州「诗的」多媒体艺术展是一次诗歌与艺术的跨界尝试,将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的与会诗人作品作为创作灵感来源,3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了多样创作,让诗不但可以看得见,还可以听到、触摸到、感受到。参展艺术家既包括漫画家慕容引刀、知名音乐人洛兵、影像艺术家崔莹等在相应领域有杰出表现的艺术家,也纳入了一些新鲜血液,有在海外的年轻音乐人,也有热爱诗歌与篆刻的高中女生。更有本身就兼具诗人身份的创作人,如诗人马莉、宇向、麦荣浩。

此次展览历时十五天,但由此而生的文艺事件则不限于展览本身。11月22日,麦荣浩携八十年代剧团在广州购书中心演出了环境戏剧《石之花》,既作为展览的预热活动,也是由诗歌衍生而出的剧场作品。据悉,仍然会有现场活动穿插于展览期间。同时,这一展览也正在通过众筹的模式筹备巡展,计划前往上海、杭州、成都、北京等地。如特邀策展人郑轶所言,这是一场“偶然艺术”,it’s happenning!一切都是诗的,一切正在发生。

当天下午,出席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广州的六位诗人还与广州本地诗人、艺术家及诗歌爱好者一起,就本届诗歌之夜主题“诗歌与冲突”进行了深入讨论。讨论会由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的执行总监宋子江主持。

附录:策展前言

我相信序列之间隐秘的诗意,以及它们与内心之间荒诞的连接关系。

“Poetic”,它是“诗歌的”,表达一种修辞学上的所属关系;也是“诗意的”,成为一种形容词,用以描述一种难以用左脑逻辑去概括分析的美学气质。它是抽象的、欲言又止的,与你右脑情感直觉与审美体验纠缠在一起,承担了艺术连接彼此的能量关系。“诗意”是莫可名状的一种存在,却结结实实勾引出我们的某种情绪,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从而对生命的触觉也变得敏感。

我们通常理解的诗歌由文字的修辞韵律所筑,然而这只是一具躯壳,安放着“诗意”这种美学的体验的灵魂。字句引领我们捕获它背后不动声色的美感,按图索骥个体潜意识里沉默的记忆,找到与自身所有隐秘的关联。

诗意赋予我们感动, 诗意是一种气氛,一种微妙的存在。诗意不为诗歌所专属,我们可以用文字语言固化下诗意,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如影像、绘画、装置……一切感官语言来表述。塔可夫斯基用电影作诗;肖邦用钢琴作诗;安藤忠雄用钢筋混凝土作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列维坦用油画成诗……他们用不同语言讲述着诗意的存在。

我们想通过一些努力,尝试去触摸到“诗”的本质,于是有了这场“诗的”多媒体艺术展。

我们从“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与会诗人的作品中提取诗意,用通感连觉的方式把它置换为其它感官语言。参展艺术家来自不同领域,都热爱诗歌,用他们擅长的表达方式去转译文字中的诗意: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装置、影像……这些作品与诗歌并置,用听觉、视觉甚至是触觉嗅觉去讲述诗意,多感官多维度互相渗透殊途同归。去倾听一段沉默,去可视化那些内心的挣扎,去用不同的途径抵达同一个所在。

不同于其它展览,这个展览的诞生本身也构成一次行为艺术,有点像偶然艺术: “it’s happening ! ”一切都在过程中。从翻译诗歌、甄选艺术家,到认领诗歌,再到各自创作,其过程充满了“不可确定性”,甚至至今仍在延伸、生长。这种不可确定性本身也充满了诗意,充满美感。

我们力图通过构筑一个“诗意”氛围将所有作品联结为整体,让艺术作品与诗歌在此互相碰撞产生种种化学作用,不加以主观判断的干扰,忠实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诗歌从各自语言转化为中文是一次翻译,从语言文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也是一次翻译。诗人与艺术家在某种程度而言并非创作者,而是翻译者:他们用各自擅长的感官语言把他们所获得的关于美的体验翻译出来,这种体验因为各自美学修养与人生经历不同,在呈现时都带有个人烙印,是美与自我的连结。即使面对同一主题、选择同一首诗,最终呈现的姿态也是缤纷各异的。而最后一次翻译是当观众来到这里,尝试阅读艺术家视角之中的“诗意”,与自我再次连结。

这一展览的灵魂在于对诗意的探索,以抛除形式感刻板印象的迷惑,并且寻找种种形式的可能性。你可以将其视作一个讲述诗意的空间装置,或许,这本身也是一首诗。

郑轶(特邀策展人)

郑轶,策展人、摄影师。从事影像创作以及写作。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从事audio visual arts。

12月2日活动详情

「诗的」多媒体艺术展

以二十一位诗人的诗作为灵感源泉,以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让诗不但可以看得见,还可以听得到、触摸到、感受得到。一切,都是诗的。

○ 主题:一切都是诗的

○ 诗人:穆罕默德?贝尼斯、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饮江、尼古拉?马兹洛夫、 格列勃?舒尔比亚科夫、王小妮

○ 特邀策展人:郑轶

○ 创作人:林江泉(建筑师)、麦荣浩(八十年代剧团团长)、崔莹(跨媒体实验艺术家),潘静宜(平面设计师)、李四顺(六甲番乐队主唱)、邓源(视觉艺术设计教师)、晓禾(声音设计师)、邓逸鹏(水彩画家)、亨子(杂志社美编)

○ 开幕时间:12月2日下午14:00 - 16:00

○ 展览期:12月2日- 12月16日10:00 - 21:00

○ 地点:广州购书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123号)

讨论会

○ 主题:诗歌与冲突

○ 主持:宋子江

○ 诗人:穆罕默德?贝尼斯、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饮江、尼古拉?马兹洛夫、 格列勃?舒尔比亚科夫、王小妮

○ 讨论会时间:12月2日下午16:10 - 17:30

○ 地点:广州购书中心负一层NEW PAGE 咖啡区

出席诗人

Mohammed BENNIS 穆罕默德·贝尼斯(MOROCCO 摩洛哥)

穆罕默德?贝尼斯,1948年生于摩洛哥费斯市,现代阿拉伯文诗歌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1970年代起至今,贝尼斯已出版三十多本书籍(包括诗歌、评论、散文、翻译、摩洛哥诗歌研究专着,以及现代阿拉伯文诗歌研究专着),并不时在阿拉伯世界各大报章杂志发表诗歌和评论,作品译本也见刊于欧洲、美国和日本。贝尼斯为现代阿拉伯语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今阿拉伯文化界中享有极高地位。其诗作曾被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土耳其文、马其顿文,以及德文等多国语言。此外,贝尼斯亦曾将法文诗歌译成阿拉伯文,其译作包括《掷骰:史提芬?马拉美诗选》(2007)。

Jean-Michel ESPITALLIER 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FRANCE 法国)

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生于1957年,擅长各种乐器,不断创新语言行为模式,挑战语言的界限。他曾创办《Java》杂志,并在《文学》(littéraire) 杂志编辑「新法文诗歌」专号。曾出版数本书,包括非常具争议性的《碎片:当代法文诗歌选》(2000) 和《工具箱:当代法文诗歌全景》(2006)。他的诗集《埃斯比达列理论》出版于2003年,其英译本出版于2005年;《屠夫梦幻》出版于2001年,其英译本出版于2003年。埃斯比达列从事各种多媒体创作,包括声音、视频、音乐等。他也曾任朋克摇滚乐队的鼓手,并经常在法国及国外举行诗歌朗诵会、讲座和表演。

LAU Yee-ching 饮江(HONG KONG 中国香港)

饮江,原名刘以正,1949年12月生于香港,70年代开始新诗创作,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奬」、「工人文学奬」、「职青文艺奬」及「香港中文文学奬」等诗歌创作奬项。1987年与朋友创办《九分壹》诗刊,并参与早期编辑工作。他历任多届「香港中文文学奬」诗歌奬评委,并多次参与「香港青年文学奬」、「工人文学奬」、「大学文学奬」、「秋萤诗奬」、「李圣华诗奬」等评审工作。其诗集《于是你沿街看节日的灯饰》于1997年出版,并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奬」。2010年出版另一诗集《于是搬石你沿街看节日的灯饰》,收录诗作130多首。

Nikola MADZIROV 尼古拉·马兹洛夫(MACEDONIA 马其顿)

尼古拉·马兹洛夫,诗人,散文家,译者,1973年生于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出身于一个经历过巴尔干战争的难民家庭。他18岁时,南斯拉夫解体,文化身份发生了转变。马兹洛夫的诗歌被翻译成四十种语言出版,其中《重置的石头》(2007)曾赢得「Hubert Burda欧洲诗歌奖」,也曾在斯特鲁加诗歌之夜获得「米拉迪诺夫兄弟诗歌奖」,还获得数个文学奖金,包括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柏林「DAAD文学奖金」、法国「玛格丽特?尤瑟娜文学奖金」等。马兹洛夫也是Lyrikline诗歌网站的主持,常年四海为家。斯洛文尼亚诗人萨拉蒙曾对马兹洛夫的诗作出如下评论:「马兹洛夫创造高昂的沉默,把空间与和平重新灌注到力量之中。我们一直以来都追寻着这种纯粹。」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亦有以下评论:「马兹洛夫的诗就像表现主义的画,有厚实而充满活力的线条,似乎来自于想象,又立刻回到想象,就像夜晚被车灯照到的动物。」

Gleb SHULPYAKOV 格列勃·舒尔比亚科夫(RUSSIA 俄罗斯)

格列勃?舒尔比亚科夫,生于1971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学系,现居莫斯科。他的第一部诗集《弹指》(2001)获得「胜利诗歌奖」。他也曾出版过游记随笔《格拉巴酒人》(2002)和《叔叔的梦》(2005),小说《希南之书》(2005)、《海啸》(2008) 和《非斯》(2010)。他创作的戏剧《普希金在美国》赢得「2005剧中人」大奖。他已把泰德?休斯、罗拔?哈斯的诗以及威斯坦?休?奥登的散文翻译成俄文。他的第二本诗集《橡实》出版于2007年,诗全集《防火箱》入选2012年「最佳翻译书籍奖」候选名单。他最近出版的诗集是《给雅库布的信》(2012,英译本2014),目前他正在写下一本诗集《打字机上的诗》。

WANG Xiaoni 王小妮(CHINA中国)

王小妮,曾任海南大学教授。出版有诗集《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半个我正在疼痛》、《有什么在我心里一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4)、《致另一个世界》、《出门种葵花》、《月光79首》。另出版有小说随笔多部。

 

表演嘉宾介绍:

李劲松Dickson Dee

香港知名音乐制作人、实验音乐界的灵魂人物,从事音乐创作和推广逾二十五年。最初引进欧洲独立音乐品牌到香港、中国和台湾,随后建立自家品牌Noise Asia及后来的Dicksonia Audio, 均是本地重要的独立音乐品牌,提供发行。

1996年,李氏推出首张个人专辑《PAST》,自此踏足音乐创作领域,涉足音乐类型广泛,从前卫音乐到实验性、具象音乐、电子、新古典、工业噪音、跳舞音乐到电子世界爵士乐等。他曾以不同艺名及组合演出,又与多位著名音乐人合作,对引进和推广国外前卫音乐以及支持独立厂牌和音乐人不遗余力。他曾应邀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科隆音乐三年展、欧洲法比加艺术节、横滨三年展、北九州岛岛岛双年展、新加坡华艺节、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及丝绸之路艺术节、越南河内声音元素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卑尔根国际音乐节等盛会。

此外,频繁出席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或演出的李氏,也在艺术学院和大学

举行工作坊及讲座,和世界各地的听众分享他在创作或音乐工作的经验,

希望听众能拓宽思维去接受和看待艺术和音乐。

高樱Cheri Gao

新疆籍女歌手,演唱细腻、声音甜美、朴实无华。2011年8月,高樱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古典吉他大师穆拉特.谢力扎提及新疆音乐人白郎组成制作团队,制作首张个人民谣专辑《Dai Di Dao》。

2012年3月,该专辑荣获金榕树音乐大奖。

2013年10月30日,受邀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时间的玫瑰——北岛诗歌之夜”的演出。

2014年1月11日,与音乐合作伙伴、民谣诗人洪启携手献唱华语金曲奖盛典,用《红雪莲》致敬王洛宾。

2014年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艺文人物奖

李惠明Li Hui Ming 

受父亲影响从八岁开始演奏陕北唢呐和管子,竹笛,演奏陕北传统音乐, 陕北民歌演唱,民族管乐,唢呐,管子,尺八,duduk管,竹笛,萧,埙,巴乌等。

麦荣浩

80后香港诗人,戏剧编导。八十年代剧团团长。香港文艺杂志《大头菜》执行编辑。20岁开始诗剧创作,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以香港诗人黄灿然、陈汗、游静等之诗歌为蓝本创作诗剧,在香港巡演。编导之诗电影《写在某些日子》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巡回放映。导演之诗剧《瘟疫王》在第二届珠江国际诗歌节演出后即获多地媒体好评。已出版个人诗集《时候》。专栏包括明报,南方都市报。最新出版香港漫画编剧作品《大海盗张保仔》。

「国际诗人在中国」由诗歌岛主办,计划每半年邀请一位国际著名诗人來中国访问及出席诗歌朗诵会、诗歌工作坊等系列活动,藉此让诗歌与读者的日常生活互相交融,拓展想象的空间。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由诗人北岛发起,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主办,分别于2009、2011和2013年举办过三届。今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的主题为「诗歌与冲突」,二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国际诗人和汉语诗人将共聚香港,参与这两年一度的诗歌盛会。今届诗歌之夜并将伸延至广州、上海、杭州及成都。

关于诗歌岛

诗歌岛(Poetry Island)是一座以诗歌为核心元素的文艺岛屿,更是一方多种文艺形态自由交流的天地。在这里,没有地域的界限、没有语言的障碍、没有形式的限制,我们因诗歌而聚集,却不停留在诗歌,文字、声音、肢体、甚至触觉等等,都是我们的交流方式。潮起潮落,聚散自由。

过往活动包括:

南方国际文学周(2014)于坚X李晟馥X张清华:“诗歌的身份——中韩诗人对话”

马莉×江涛×宇向×袁绍珊:“诗意——今夜,与她们看见诗”

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项目交流沙龙

北岛对话陈东东、梁小曼:“给孩子的诗·给大人的诗”

倾听程璧:诗与歌凝望的瞬间

李淼:没有腹肌的物理学家不是好诗人

我们在诗歌岛上“以诗易诗”

“共饮一杯诗”下午茶声色大片

「国际诗人在中国──卡柔?布拉乔(墨西哥)」:诗歌朗诵会·在时间的核中

「国际诗人在中国──卡柔?布拉乔(墨西哥)」:诗歌工作坊? 彼处并非应舞之地

[责任编辑:冯婧]

标签: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 广州站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