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百姓”定格历史 纪实摄影传播幸福中国


来源:凤凰文化

“《中国百姓》--永不过时的纪实摄影”推介活动由于其作品在题材上紧贴中国老百姓、创作上极其宏大的主题展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15年10月24日,备受瞩目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15”开幕活动在中华世纪坛如期举行,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媒体记者以及摄影爱好者欢聚一堂。在开幕活动上,本届摄影周的流程和细节被公布。与以往摄影周不同的是,本届摄影周首次推出了“专题摄影展推介平台”,旨在利用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探索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众多推介会中,“《中国百姓》--永不过时的纪实摄影”推介活动由于其作品在题材上紧贴中国老百姓、创作上极其宏大的主题展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0月25日14点,《中国百姓》的创作者,李英杰先生在北京国际摄影周新闻中心,与到场的嘉宾展开了深度的交流。

李英杰是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副院长、教授。自70年代初,已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及影展发表摄影作品数百幅,专业论文百余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意体摄影初探》、《意象及其在摄影中的运用》、《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及期现实意义》等书,在《凝固瞬间的艺术——数码单反摄影白金教程》一书中,李英杰作为编辑,主讲摄影艺术部分,在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2006年,他获得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50年来发展中国摄影事业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以中国摄影家的名义先后到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德国、以及港澳地区进行摄影艺术交流与创作,作品多次在国际性影展上展出。此次能够参加“北京国际摄影周2015”,一方面说明了市场对于其作品的肯定,另一方面李英杰也为摄影周首次推出的“专题摄影展推介平台”注入了“艺术”的力量。

对于艺术,李英杰有自己的见解,在推介会上,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社会纪实类影像,其实应该强调的只是“记录”,在真正认识到社会纪实类影像的价值之后,你会发现“艺术”不“艺术”其实己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的影像应该真实、自然,并和时代紧密相连,还反映出平民大众的呼吸。”李英杰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广泛好评,也跟他的艺术风格有关。或者在他的心中,压根没有非要把自己抬高到艺术家的位置,而只是做一个忠于生活的记录者。从他的早年的作品《难忘的一页》以及《寻找真实的记忆》便可以看出,他有一双洞悉一切尖锐细节的眼睛,然后用一个记录者的心态去捕捉,去形成作品。在谈及《中国百姓》这个作品时,他说:“小的时侯爱喝甜的,到了中年想尝点怪味饮品,如今进入老年阶段,才体会到白开水最好喝。平常心是道:吃喝拉撒即是禅……”

对《中国百姓》这个作品的表现,李英杰选择了从时代发展浪潮中普通百姓生活中抓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市场与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百姓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贫富两极分化已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奔小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集体口号。但也由于人们对于小康生活的盲目追求,引发了一些民生问题和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影响深远,但通过几届领导人的共同努力,现如今中国百姓的生活已经达到了普遍小康的水平,集体进入到了一个打造“中国梦”的时代。作为一个摄影者,李英杰无意去讨论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只想面对不同的人群,试图用镜头打造出一幅反映当代中国百姓的《清明上河图》。通过作品,让人们对时代进行反思,对幸福进行思考,以传播幸福中国的价值观。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5”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了李英杰和他的作品。同时作为摄影周品牌,也体现了主题规划上充分关注百姓民生问题、解读国家战略思维的大格局。摄影周通过影像的视觉传达,让受众能够用心去体会作品背后的深刻的含义。同时,专题摄影展推介平台的打造,也是为了充分围绕摄影产业链上的各主要参与者,形成内容集散中心,打通影像产品传播、收藏、交易的新渠道,从而实现展示、推介、交流、交易的市场化功能。由此可推断,在不久的将来,像《中国百姓》这样的作品展将走出北京,走向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够现场观看、购买、收藏,同时也为摄影者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专题摄影展推介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国际摄影周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形成“北京首创,服务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中国百姓 纪实摄影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