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欧盟影展主席:商业绝不是电影发行的免死金牌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从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来看,“口碑”才是一部电影是否卖座的终极尺度,而“口碑”的建立与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发行公司的宣传等等都有着莫大的联系。

随着9月底欧盟影展在京开幕,《流浪的迪潘》、《修女艾达》、《皮囊之下》等欧盟各国佳片在各国使馆、文化中心和部分影院陆续展映。这届影展展映片目超过30部,涵盖了欧盟所有国家,并将在随后的两个月中登陆成都、深圳和济南三个城市,规模之大,可谓历届之最。如何扩大欧洲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如何定义电影策展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关系?如何获得政府和大众对影展的支持?对于这些问题,欧盟电影展执行主席彼得·萨拉德就这些问题给出了他的回答。

北青艺评:欧洲艺术电影发展现状如何?

彼得·萨拉德:这个问题有些宽泛了,我只能试着从某些角度出发对此进行解释。也许可以这么说,欧盟28个国家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饮食、多少种风景,就有多少种电影制作的方法和程式。这也是欧洲艺术电影的总体情况大概没人能说得清楚的原因。

除了已经成形、小有名气的作品之外,欧洲每年还会出现大量的实验电影,这些影片可能来自于电影学院、工作室以及一些个人。我个人非常乐于关注欧盟各国的电影短片,因为从这之中我们大体能够看出最新鲜的电影技术和想法的具体应用,它们就像种子一样,埋入电影界即可生根发芽。欧盟各国电影人的原创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这点上没有高下之分。

此外,尽管世界各地的电影人都在抱怨缺乏经费和资源等问题,欧洲艺术电影却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因为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会向真正具有实力的电影人提供补助和税务减免。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说,欧洲的某些发行公司在翻新花样地阻止优秀电影作者和独立电影接触到它们的目标观众。电影人只有两种选择:其一就是参加电影节。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商出于利益考虑,通常只会做极有限的放映,接触到的观众数量少之又少。于是,很多影片就这样被压了箱底。其二,电影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和销售。而不必依靠只重利益,却并不在乎电影质量本身的发行商。所以,如何打通更多的由制片人直接控制的发行渠道是欧洲电影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北青艺评:目前欧洲电影在中国主流院线所占的份额极小,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彼得·萨拉德:有趣的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也和发行商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国的电影配额是欧洲电影面临的主要障碍,其实不然。事实上,中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放宽了对非美国地区电影的配额,而真正起到阻碍作用的其实是疲于揣测中国观众口味的发行商。他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加“商业一点”的欧洲电影,这一方面显示出他们不敢在票房问题上冒任何一点风险,另一方面显示出某些发行商对观众的口味认知实在有限。

话说回来,商业电影一定可以制造出高票房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近年以来无数中国的贺岁片和知名导演、明星的“大作”都说明了问题。从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来看,“口碑”才是一部电影是否卖座的终极尺度,而“口碑”的建立与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发行公司的宣传等等都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商业”绝不是发行公司的免死金牌,而他们眼中所谓的欧洲“艺术”电影着实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当然,提供多元化电影的重担不应该仅仅落在发行商的肩上,政策的扶植也是极其必要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观众的品位也必须得到培养。

北青艺评:欧盟电影展今年展映的影片超过30部,片目越来越多是否是影展发展的趋势?影展的选片机制是怎样的?

彼得·萨拉德:一直以来,我们的片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欧盟各成员国使馆,今年也不例外。除此以外,其他的高品质艺术片通常由我们的专业选片人进行甄选,并由策展人最终拍板决定。欧盟电影展不能保证所有的影片都是“好电影”,毕竟每个人的口味通常都有很大区别。比如我自己就狂热地喜欢那些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的电影,而囊括这些影片不仅是我个人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欧盟电影展举办的初衷。

当然,影展规模更大并不是我们的初衷。2015年第八届欧盟电影展的特殊之处在于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因此我们希望影展能够收罗所有欧盟成员国的影片,为中国观众提供更加多元的影像。

明年,我们会将全部注意力投放到14部影片之上,针对某一个特定主题进行策展。片目越少,质量也应该越好,这里所说的质量既包括选片的质量,也包括放映的质量。我们应该让高质量渗透到影展的每一个环节,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秉持的理念。

北青艺评:影展筹办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建议?

彼得·萨拉德:事实上,欧盟电影展非常期待政府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缩短片目的审批时间。中国政府始终以办事效率极高而著称,但在审批环节,我们往往耽搁太多时间,这对于影展的成功举办的确形成了一些障碍。

我们非常诚挚地希望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希望政府能够看到一个纯粹的文化事业项目对于中国电影行业和整个市场的重要推动作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电影行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商业电影的推动,也离不开艺术电影的提携与陶冶,而影展所具有的实验和免费的天性无疑使之成为最具生命力的艺术电影乐园。

在这其中,一定程度的宽容是必须的。比如,如何区分“色情的裸体”和“艺术的裸体”,如何坚决排除前者而为后者敞开大门,这的确是一个比较棘手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也希望中国能够推动相关层面的立法和制度建设,这样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对影展,都是善莫大焉。

北青艺评:在您看来,一个电影展如何获得一国政府、媒体和大众的支持?

彼得·萨拉德:我们总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和新的事物。比如寻找一些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影片,或者获取某些影片在中国的首映权等。明星参与也是影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连接欧洲影片与中国观众的桥梁,同时也是提高欧洲电影在中国地位和知名度的绝佳媒介。

不过另一方面,我认为举办欧盟电影展的真正意图还不在于“获得支持”。总有一天,中国政府和组织会携手培育并建立起本国的艺术院线,那么,谁还会比欧盟电影展更有资源和资格向中国推介欧盟各国的影片呢?文/圆首的秘书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电影 发行 商业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