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故宫大修(下)2007.05.13


来源:凤凰文化

2004年6月4日,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拉开帷幕,这是自1919年辛亥革命近百年来,紫禁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一天将作为故宫古建修缮史上的里程碑正式载入史册。这个被称作“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天字第一号”的巨大工程目前的进展如何?修缮过后又会以何种面貌重现于世人面前?如今的故宫,正在技师和工匠们的手中酝酿着新一轮的胎动,2020年,故宫六百岁,大修工程全部完工,那时候将是何种气象?

 2004年6月4日,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拉开帷幕,这是自1919年辛亥革命近百年来,紫禁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一天将作为故宫古建修缮史上的里程碑正式载入史册。这个被称作“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天字第一号”的巨大工程目前的进展如何?修缮过后又会以何种面貌重现于世人面前?如今的故宫,正在技师和工匠们的手中酝酿着新一轮的胎动,2020年,故宫六百岁,大修工程全部完工,那时候将是何种气象?

故宫大修(下)

几天前啊,无意中听到这样一则新闻,说的是在刚刚结束的五·一黄金周里,北京的各个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天安门广场更是创下了2000多人走失的历史记录。另外,故宫在黄金周里的最高日客流量超过了11万人。可以想象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穿过午门,一定会惊讶于他们眼前的景象,太和门、太和殿,这些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竟然被罩进了脚手架里,难见真容。一块块游人止步的牌子,一扇扇紧锁的大门挡住了游人,想必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这个被称作“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天字第一号”的巨大工程目前的进展如何?修缮过后又会以何种面貌重现于世人面前?继续我们上一周的话题,故宫大修。

2004年6月4日,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拉开帷幕,这是自1919年辛亥革命近百年来,紫禁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一天将作为故宫古建修缮史上的里程碑正式载入史册。

晋宏逵:紫禁城这次维修的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个整体维修,整体维修的概念呀,就区别于哪坏了修哪,区别于说太和殿有毛病了,我只修一个太和殿,其他地方可以不动了。

主持人:不是打补丁的修法。

晋宏逵:或者说我只是说把我们的彩画建新一遍,其它不要动它了,绝对不是这个概念,

主持人:不是这样。

晋宏逵:这总体维修的标准呢,是个什么呢?我觉得,第一是要完整地,保护它的格局,第二个呢,就是要按照一个博物院的要求,按照一个保护文化遗产的要求,来合理地规划,院内的各个建筑的功能。

总投资20亿元、历时19年的故宫大修将被分为三个阶段,从2002年10月武英殿试点工程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整个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对公众开放;到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大修工程全部结束,故宫将重现历史上康乾盛世时期的恢弘面貌。

主持人:那么说到这个新的形象又会有人提出质疑了,就是我们所有的古建筑维护中间,过去有四个字被认为是金律,就叫做“整旧如旧”,就是所有的古建筑的这种修复,应该是修来修去应该是修复到它原来那个旧的那个样子,而不是做一个新的假古董出来,

晋宏逵:先说一句话,“整旧如旧”从来不是国家政策。

主持人:民间的说法。

晋宏逵:先说这个,我理解这个整旧如旧应该怎么去想呢,我觉得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这个“旧”是指的这个文物的本质,也就是说文物的原来的形制,原来的结构,原来的材料,原来的工艺做法等等等等这些东西啊,必须是和原来一样的,不能更改的,那这四个旧,我觉得整旧如旧是毫无疑问的。再一个“旧”呢,就是说旧有的外观,这个恐怕就要分析了。

主持人:分析一下了,对

晋:那故宫应该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对,故宫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晋宏奎:这个“旧”是个什么呢?我觉得旧是说的历史的真实。它如果很残破,很陈旧,也是历史真实

主持人:我看过那个1900年八国联军进紫禁城里头拍的那些照片,哎呀,荒草萋萋啊,有很多殿的顶都塌了,就是那样,也是一个很残破的,很破落的景象。

晋:溥仪出宫之前一段时间,他自己小朝廷他有什么钱?他肯定不去修缮它不去保护它,所以在故宫的第一任院长,吴仲超老院长1960年做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啊,十年来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光是垃圾,就是十年来,他第一次保护故宫,清理的垃圾是多少呢?是25万立方米,在故宫里面清理垃圾啊,25万立方米

主持人:25万立方米,堆成一个山了

晋:要能合多少呢,合如果铺成35公分的路基,六米宽的道路,从北京铺到天津

主持人:哦,天啊

晋:这么个概念。

主持人:几百年的垃圾在这里头。

晋:你想想这个故宫,那个状态

主持人:对对对

晋:这种景象,应该说也是皇宫的真实。

主持人:也曾经是它某一个时期的真实。

晋:某一个时期的真实。另一个情况,那就是说它,真正的是所谓金碧辉煌的一个状态,

主持人:所谓盛世紫禁城。

晋:盛世紫禁城的状态,这个是不是历史真实。我感觉也是历史真实。那我们,你心目当中,我心目当中,紫禁城的真实应该是什么状态。

主持人:对

晋:我理解,它就应该是盛期的,我们维修完了以后,应该表达出盛期的紫禁城那种面貌,我们现在讲的,也不是凄凉破败,也不是金碧辉煌,我们用一个中性的“庄严,肃穆,辉煌”。

主持人:晋院长,这个右翼门就是已经这次大修过的了,对,我们所说的庄严、肃穆、辉煌的感觉,应该从这个局部可以看得出来。

晋:都可以看出来,就主要是彩画嘛,主要是彩画,实际你稍微往后一点你可以看到那屋脊还是老的,你看那个兽,还有那些屋脊,后来那些污染又是后来一些鸟粪啦。但是你看正脊上那些老的,都在啊。只要它没有坏的部分都基本原状使用了,然后换的一些瓦都是破碎的才换,另外有一些呢,严重的脱釉的部分,我们用了一个新的方法,叫做什么呢,叫做“回炉重新挂釉”。

主持人:回炉挂釉。就是坯子还是原先的。

晋:坯子是好的,没毛病的,把它挑出来,把它重新回炉挂釉,然后再回到屋顶上去。

主持人:哦,那那个颜色呢?

晋:颜色要跟原来的,要跟原来一样。这是工匠人家调配

主持人:这个配方一直是有的。

晋:配料人家一直是有的。你看这个彩画也是,外檐彩画是重新做的,里边的彩画这是老的。

主持人:哦,对对,我看到了,对,那几根梁,全是老的。就是能不换就不换,能不修就不修。 

晋:对。

晋:我们没有在里面造任何假的古董,没有说“臆造”,臆造。

主持人:没有违背这个旧的制度去臆造一些东西。

晋:臆造任何东西,它的内部,它的结构,刚才说的那四个“原”,绝对是一点都没有改变的,甚至于我们用的琉璃瓦,烧琉璃瓦那个厂子,仍旧是京西的,就是琉璃窑,门头沟,仍旧是当初就给故宫烧瓦的地方。

主持人:晋院长,这就是门头沟琉璃厂

晋:琉璃渠的琉璃窑,它现在叫明珠,然后公元2006,故宫博物院监造,太和殿专用。

主持人:就是太和殿专用的这个。

晋:这个瓦啊你们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量一量,它比现在这同样的,一个这么大瓦现在外头很少了,一个它比同样的瓦要厚,厚得多,所以它用的料用的什么都是非常多的。

主持人:这个工艺一直就从明代开始以后传下来的这个。

晋:而且这次打戳本身它是有传统的,再一个我们特殊要求,要做出标记

主持人:我们进去看一下这个瓦当的浮雕,好像是龙。

晋:这个就看上边吧。这个样式啊,待会我们可以在上头看老瓦,这个是完全按照老瓦的模子翻造的。

主持人:这是明代的吗,这个龙是明代的龙吗。

晋:按照明代的样式,不是,清初的样式翻造的。

主持人:哦,按照清初的样子

晋:按照太和殿上老瓦的样子来烧造的。

主持人:戴帽子吧

晋:戴帽子,戴帽子

穿过右翼门进入太和殿广场,一大片摆放整齐的琉璃瓦片映入眼帘,显然,这些瓦片是从太和殿屋脊上卸下来的。走近看,每一件瓦片上都标有数字及方位,据说,苫背工程结束之后,它们将作为最后一道工序被重新安放回太和殿的屋脊上。

主持人:晋院长,这些角兽我们过去来故宫都是看到它们高高在上,我们只能抬头仰视它,也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一个剪影,现在把它们卸下来以后我们就很清楚看出它们谁是谁了。第一个,坐最前面的那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仙人引路”的这个,应该是这个吧,这是四个仙人在四个角上头。

晋:四个角上。太和殿啊,一共是八条戗脊,八条戗脊是八组这样的东西,这八组这样东西呢,应该说是前几个没什么奇怪的,但是由于它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建筑,它呢,用到了十个,其它的,最高的建筑,全国其它地方,任何一个地方最高建筑只有九个,所以第十个,这摆了四个,上头还有四个,这是下头的四个,那么全国只有这八个。

主持人:就全中国所有的建筑中间,加在一起。

晋:只有这八个。

主持人:全世界只有这八个。

晋:只有这八个。

主持人:所以你别看它是一个普通的琉璃件,从这个唯一性来说它也是价值连城的

晋:它也是唯一的。

主持人:唯一的啊,对啊

晋:而且它的形象你看,在文献上好像也没有更确切的记载,

主持人:应该叫什么名字,

晋:它是什么属性,别的都有啊,只有这个奇怪,在文字上写成什么,银行的“行”,“什”是立人一个“十”,“行什”。

主持人:行什

晋:行什,所以大家说什么呢,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七老八老九行什。

主持人:它老十。哦,就是个排行。

晋:就是排行。

主持人: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们还是不清楚。

晋:具体他是什么啊,是什么东西,有人说是雷公

主持人:应该是雷公

晋:看着倒是很像

主持人:应该是雷公,应该是雷公

晋:刚才看那个瓦,铜的,青铜的。你掂掂,我估你拿着,一下拿着费劲,我跟你说了你有精神准备了。来来来,让这小伙子来

主持人:哎呦,哇,这得有二三十斤重。

晋:大概,大概还多。

主持人:这个是放在什么部件的

晋:你看,这六排,整个这一圈。这是在别处,我们在故宫,至少在故宫没有发现过的

主持人:就只有太和殿有

晋:只有太和殿有,而且只有这一圈,

主持人:只有这一圈。为什么这一圈用青铜的呢?

从明永乐到清乾隆,紫禁城历经300多年的修建与修缮,终于成就了今天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模样。百年大修,从古建筑本身的修护,到附着其上,精巧绝伦的古老技艺的传承,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和保护,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抢救,而古老技艺的传承,现代科技的引入,都是这项工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把这些都做好,这份遗产才称的上“完整”,“真实”。

主持人:说到这种大修啊,我就想,盖房子是百年大计嘛,那么像这种宫殿的房子当然我们希望的是个千年大计啊,但是中国的这种木结构的房子,它的结构材料本身有一个自然寿命,就是再好的木材,比如说我们过去用的楠木,几百年后它也会糟朽,那么一旦糟朽了以后我们不可能再在地球上去找到这么长这么粗大的楠木了,到了那个时候怎么办?

晋:这个是个,应该说是个难以逾越的问题,楠木啊,不是现在没有了,清代再修的时候就很难了,太和殿这么重要的建筑,基本就没有楠木了,其他地方我估计就是真正像这么大的木材,再找那样的楠木恐怕也确实很难了,确实没有了,如果真正遇到的话,我估计恐怕只能使用替代材料了,只能替代材料了

主持人:好在我们现在可以全球采购了。

晋:全球采购。

主持人:以前只能在中国。

晋:现在我们已经发生了一根大柱子,就是在弘义阁的维修当中,就有这根大柱子是超长的,原来是楠木的,现在不行了,那么买的是从东南亚进口的其他品种的木材,那么我们经过请林业科学院帮助我们进行检测以后,认为这种木材的物理力学的性能,和原来楠木类似,我们就选择这个木材,来顶替了楠木,只能这么做了

主持人:只能这么做,对对对

在对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遗址建筑群的修缮过程中,最令人们关注且津津乐道的,无疑是如今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建传统工艺。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建筑的工程方法一直延用至今,我们今天在大修中所运用的工艺和600年前明朝工匠的手法并无二致。

李永革:故宫里边呢,在这个古建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方面,应该说在全国来讲做得还是比较好的,这套班底啊,是从五十年代初,我们以前有一个老的副院长,叫单士元,老先生对这方面非常地重视,五十年代初的时候他就从北京市社会上,把最有名的十个在各个专业方面,都身怀绝技的老的匠人请到了故宫,这个在我们故宫称为“十老”,现在在我们故宫里边的呢,这四五十岁的这些人,基本上属于这十老的第三代了,但是这些人呢,应该说还都是受过真传的,这些老先生,把他们的这些身怀绝技的东西还是都传下来了,那么现在呢,我们这还有祖孙三代都在故宫干的。

李永革是故宫十老的第三代传人,对于传统的手艺活儿,每一项他都如数家珍。

李永革:故宫里的彩画呢,应该说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彩画,画彩画呢,在过去呢,有个行话,叫“高彩匠”,他这个画法和你在纸上画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在这个建筑上画一个彩画,画一个人物,他的这个比例,就不一样,一般画一个人物,假如头部的比例大约占人体的七分之一,在彩画上画,在高处画一个人物的话,他的头部就占六分之一,因为人是仰视,所以你要把人的比例还按照七分之一去画的话,那你看上面那个人的脑袋的比例就小了,就不协调了,所以说这个高彩匠有高彩匠的技艺特点。

位于宁寿宫最北端的倦勤斋室内装饰修复,是此次大修工程的一个重点、难点。倦勤斋修建于乾隆年间,为了让自己归政后有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乾隆帝对倦勤斋的内饰设计可谓煞费苦心。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屋顶上的一幅通景画,它融西洋透视技法和中国绘画装潢技术于一身,乾隆皇帝偏爱西洋的审美趣味由此可见一斑。

主持人:我那年去的时候我感到特别惊讶的就是,我走近的时候看到天花棚上头全是画的紫藤,一朵一朵的紫藤花,对。一看就是平面的,没什么在意它,然后我往乾隆看戏的亭子,宝座上,我这么一坐、一仰头、一看,我当时腾的一下,我站起来了,我说怎么回事,那个天顶那个紫藤啊,全垂下来了,它给人这么强烈的一种幻觉,一种视觉上的幻觉。

晋:它画你看了吗,它那藤萝花不是圆的,不是成一团一团的,而确实是有透视的,正在你的上边那部分是圆的,其他的部分都和人的视觉相适应,都是长的,朝着不同的方向在展开的。

主持人:但是我这一坐来下以后就全变成垂直的了

晋:你体现出来,这个画就是为了这个位置设计的。

主持人:就为皇帝这一个视点。

晋:为那个位置设计的。

通景画的修复工作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整个过程共花费了近百道工序。如此大面积的画面修缮对于故宫的专家们来说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此,美国世界文物保护基金会特意选派专家进行技术支援。历时一年多的努力之后,通景画的修复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做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此次大修与以往的修缮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最成熟的古建及文物修复技术,并且通过多次试验,大胆的采用了一些从未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确保修缮过的建筑得以长久的保存。

李永革:因为以前呢都是传统的工艺,传统的材料,它缺乏一些数据方面的,完全是凭经验,你像油的熬制,灰的配比,灰的粘稠度,油的火候,油漆的颜色,以前完全都是凭经验在进行,那么这次呢我们就通过现在的一些检测手段,把它检测出来,同时这次呢我们和外边的一些科研部门,也进行了大量的合作,包括以前没搞过的像屋面、苫背,以前就是凭经验一遍一遍地往上上这个灰背,这次我们通过和科研部门对上去的灰背它的抗滑移,这些也做了检测工作,修出来呢保证它万无一失不出问题

晋宏逵:这个是底下是木板,在这层,这是飞子,只是最上层起翘的部分,然后下边那层是椽子,圆的那是椽子,

主持人:哦,椽子,飞子。

晋:大部分是椽子上,那都在椽子上。从椽子上面要钉上望板,要钉一层木板,在这木板上呢,现在看这个色彩,是我们刷了一层自己配制的一种材料,既防腐呢,又能够隔绝雨水,在这层板子上头,他现在正在抹灰,实际这层灰就相当于,我们叫做护板灰,就把这个木板更好的保护起来,你看这时候很光滑了,这做完以后应该是这么一个状态,

主持人:哦,很光滑。

晋:很光滑,就是现在这情况,如果下雨,它也已经不渗水了,为了保护那层东西,这上头呢,还要搁一层就是所谓的青灰,还要压,还要压,这些层的内容,叫做“苫背”,把这苫背全做完了以后,最后做瓦的时候,到瓦的底下还这么厚呢,你看,这个是做瓦的位置,这么厚呢,叫做“Wa瓦泥”,就是上Wa瓦的灰,在太和殿呢,统统是白灰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复过程中间都使用的是原来的工艺、原来的材料。比如说像这个可以完全抹水泥就不能抹水泥。

晋:这个从来不能抹水泥,只能用这种灰,而且这道工艺的时间要延续很长,每做完以后都要趁它半干不干的时候做上面这一层,到最后,到真正Wa瓦的时候必须所有灰都干得很透,然后再Wa瓦,所以这种屋顶呢,应该说是只要你做的得法,应该说维持很多年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那所有这些完了以后,都要马上拍下照片,留档。

晋:我们所有的维修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记录,然后呢,我们每修完一个区域,要编写一本完整的修缮部工程报告,

主持人:后代的人再维修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原始依据了。

晋:对。我们一个同志说的挺有意思,他说,我们有时候不知道600年前的古人做了什么,我们总应该让600年后的后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主持人:对对对,这一点很重要。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了,这一天在紫禁城的乾清门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大典。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名称的改变意味深长,数百年来的皇家禁地终于对外开放,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从此可以走进昔日神秘的宫殿一探究竟。

晋宏逵:故宫原来是皇宫,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博物院,变成一个博物院。

主持人:一个过去只给中国第一家庭服务的,变成给全国人们参观的。

晋宏逵:这是一个大根本的改变,

主持人: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说到这一点的话,就又是一个好像在争缠不休的一个问题了,第一个,故宫,刚才您说到了,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它以保护为主,另外一方面呢,从二十年代开始它又是一个还公于民的,这么一个文化、文物陈列的一个机构,叫做“博物院”,是要对公众开放的,那么博物院的功能和文化遗产的功能之间是不是有时候会有一些矛盾。

晋宏逵:如果处理不好,那就肯定会产生矛盾,具体到这个地方呢,我想和大修工程有关的吧,就是说它作为一个展室,它必须要有展室的规矩,有展室建设的标准,那作为古建筑保护,古建保护有古建保护的标准

主持人:对,它基本制度你还不能动。

晋:我们要把这两种啊,很巧妙地把它结合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故宫现有各类藏品150万件,其中很多都是国宝级的绝世珍品,然而,由于展室条件有限,多年来曾被展出的藏品不足百分之一。其余藏品只能长年沉睡于库房之中。

晋宏逵:我们觉得故宫博物院向大家展示的实际上是三类东西,一类是宫殿,建筑本身,一类是150万件藏品,这个都是实物,再一类呢,是靠这两类文物,就是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组合而成的这种宫廷的历史原貌,叫做“宫廷原状”,我们叫做“原状陈列”。像坤宁宫的陈列啊,像原来太和殿的陈列等等陈列吧,都属于原状陈列。我觉得这个是故宫的,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最吸引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老说这故宫文物不能出宫展览是什么意思呢,它离开这个环境它就变成一个简单的一个物,看不到它的文化背景和它的文化背景原来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的被分割开了

多年以来啊,故宫的古建与收藏一直是困扰着故宫人的一大难题,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它的保护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为保护而把上百万件奇珍异宝向公众封存又未免不尽情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若干年前,一个大胆的设想曾被摆上故宫的会议桌,那就是在故宫内部修建一个地下文物展厅。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各种争议接踵而至,一度成了中国百姓谈论的热门话题。今天,在故宫大修的推进过程中,这个设想还有没有可能变为现实呢?

晋:曾经考虑过这个方案,就是地下博物馆的展厅的方案,地下展厅方案目前为止呢,经过多次国家主持的,国家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论证都没有得到批准,所以这个思路我们现在不准备再采纳了。

主持人:因为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地底下不能动吗?还是

晋:对对对,对在紫禁城的地下啊,进行建设活动还又是有一些疑虑。

主持人:还是有疑虑。就是现在目前,还是以慎重为主。

晋:对对对,还是以慎重为主。这样呢不考虑这个方案了,但是这个方案我觉得其中有一些想法呢,就对故宫的实际吧,可能了解得还是不够透彻,就是在故宫的这么多殿堂里边,并不是始终都有人住,或者始终有作用的,有很多是当时的库房,一些附属建筑,你现在没有必要给他皇家那么多库了,你恢复库房有什么意义嘛,那就是它完全可以作为文物库房来存在了,这是一种,还有呢就是说,从1911年到现在,也80多年了,这80多年来呢,作为博物馆以来,有很多在历史上就被改造过的殿堂,你恢复它的原状已经不可能了,既没有文物也没有档案,像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假造啊,这些地方是可以作为展室来使用的

晋:午门展厅是比较特殊的,午门展厅因为它从封建王朝被推翻以来,就是一直是作为展室的

主持人:对

晋:那么它里面的原状呢,几乎就没有可能恢复了。这类展室要突出故宫的特色,让展品,就是文物和它的环境,室内外的环境,同步达到一种可以欣赏的这个程度,

晋:建好以后从2005年开始启用,到现在呢,已经在里面举行了若干个重大的展览,这些展览呢都是以前,要是在故宫展览的话是没有现在这种条件的,做不到恒温恒湿,隔绝不了室外那样严重的尘土的污染。那么现在有了这个展厅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晋:我们在里面呢,就等于在房子里边啊,又盖了一个房。

主持人:对,是个缝。等于离着墙

晋:离开了墙,离开原来的墙,离开原来的柱,专门搞了一个自己稳定的结构。

主持人:包括地面也是悬在空中的。

晋:悬在原来的地面以上的,原来的结构和原来的地面之间呢,都做了充分的隔离,就是说如果万一出现很不利的情况,就是如果地震的话,原来木结构的振动和现在这个新结构的振动不在一个频率上,

主持人:对

晋:这样对于老的建筑没有任何损伤

晋:这上面呢,你从这个展厅的顶子的玻璃,同样可以看到原来的午门的彩画,这些彩画呢,还是顺治四年的,原来的东西

晋:做了这层玻璃隔绝以后呢,游人呼出的这些废气,二氧化碳等等这些对彩画保护不利的气体呢,也不可能再达到彩画上面去了,

主持人:对对对

晋:正是用这么一种方式建设了一个展厅,那么这个展厅建成以后呢,20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的办事处啊,给我们颁发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

主持人: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晋:很好的思路

主持人:其实这个方法你倒是启发了我,就是我觉得像太和殿啊,很多人现在遗憾的就是太和殿你进不去,现在不让游人进去了,假如我们在太和殿里头能再做一个内玻璃套,紧挨着这些,最大的尺度做一个内的一个玻璃套,然后人在玻璃套里面走,同样的里头的东西全看到,可是又完全触摸不到文物,那多好啊。

晋:这个现在我们没那么大胆,没那么大胆,太和殿毕竟太特殊了,那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我们不准备作为展室来开放,它只能是以保护为主,以保护为主了

现在,有着几十年历史的钟表馆和珍宝馆重新布置后已经再次开放,与此同时,其它各类展室的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善之中。可以想见,随着故宫的重现辉煌,这些深宫里的精灵将有更多的机会让世人惊艳。

1982年,我第一次到北京,站在午门广场,眼前的故宫庞大而神秘,甚至还有点儿老朽。一晃25年,我的岁数长了一倍,这个古老的国家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这些对故宫实在算不上什么。她安详地端坐在北京城的正中,沿着那条中轴线一路向南,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一眼望穿,笑看风云。如今的故宫,正在技师和工匠们的手中酝酿着新一轮的胎动,2020年,故宫六百岁,大修工程全部完工,那时候将是何种气象?别着急,十三年后,让我们一起重游故宫。

[责任编辑:冯婧]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