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蒋方舟:我们也有灾难,却没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2015年10月08日 22:51
来源:凤凰文化
在得知消息后,蒋方舟转发了自己八月份介绍《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的一条微博,她在采访中提到,是天津大爆炸的触动使她重读这部非虚构作品,并表示对国内非虚构文学方面还相当空白,“我们这样的重大事件也很多,但是缺乏这样的人花工夫去把它做成一个很好的作品”。
凤凰网文化讯(何可人报道)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在得知消息后,蒋方舟转发了自己八月份介绍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的一条微博,她在采访中提到,是天津大爆炸的触动使她重读这部非虚构作品,并表示对国内非虚构文学方面还相当空白,“我们这样的重大事件也很多,但是缺乏这样的人花工夫去把它做成一个很好的作品”。
微博原文如下:
重新读一遍《切尔诺贝利的回忆》。当巨大的建筑倒下,看到的是一个个人。消防员的遗孀目睹自己的丈夫一点点变成具有高放射性的物体,连死后的骨灰都令人躲避;父亲把六岁的女儿装进小小的棺材里……作者花了三年去收集和保存灾难亲历者的情感,因为“人脑海中那些模糊的情感、传言和印象更接近真相”。
蒋方舟的微博
凤凰文化第一时间连线蒋方舟,她认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最触动自己的主要有三点:无论是她以口述为主却风格意外地统一的独特记录方式,还是她充沛的感情和强大的道德力量都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后记中提到,虽然人的记忆是有很多的偏差,但不同人的记忆碎片可以帮助我们接近一个最接近真相的事实,“我要通过人说话的声音去聆听这个世界”。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女性身份不仅没有成为她的束缚,反而成为了一种更有力量的武器。在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道德盲区进行采访,还要面临来自白俄政府的压力,本书的完成度和工作量都是十分罕见的。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以下为完整实录:
凤凰网文化:今年的诺奖是阿列克谢耶维奇。
蒋方舟:她一直排名都还挺靠前的,所以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
凤凰网文化:我看到您的微博,您是8月份的时候看的这本切尔诺贝利那本书对不对。
蒋方舟:我其实是前几年看的,然后因为8月份不是天津爆炸嘛,所以我就把那本书重新找出来又看了一遍,我之前就看过。
凤凰网文化:所以其实包括你去看那本书,和你在用微博这个方式去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其实是受到了当时中国的一些事情的触动是吗?
蒋方舟:对,当时是因为天津爆炸,当时也看了几篇非虚构的特稿,然后就想起来这本书,因为我是大学的时候看的,所以我又重新把这本书找出来看,然后也就发了微博上。
凤凰网文化:你当时就看完这本书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呢?就最早的时候和几年之后再看。
蒋方舟:大学的时候就看过,然后我觉得它的记录方式挺独特的,就是它其实属于作者的叙述的部分比较少,大部分都是以一种口述的方式来串联起来,但是因为作者的关系所以所有人的叙述风格和文字风格是很统一的。另外你就觉得它的感情特别充沛,就觉得可能比起其他的非虚构文学,它有特别强大的道德力量在里面,我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然后另外它在后记里面写到,她觉得就是可能比较接近真相的一个叙述的方式是通过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记忆碎片,不同的画面然后把它拼凑起来,她觉得这样的事实可能比起那种调查报告式的更接近真相,我觉得对这个印象特别深刻。
凤凰网文化:她就是说我要通过人说话的声音去聆听这个世界。
蒋方舟:对,她就说虽然人的记忆是有很多的偏差,但不同人的记忆、不同的侧面就可以形成一个最接近真相的事实,我对这个印象比较深刻。
凤凰网文化:你看像我们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女性阅读者,这本书哪个东西最触动你,比如说死亡,还有相爱的人,或者大一点的是信仰集体主义,包括那种很恐怖的科技的悲剧之类的。
蒋方舟:我觉得比较印象深刻的是细节吧,就是一个它里面也讲了说,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送别他们的亲人和爱人,包括在最后一章应该是,她开头一章最后一章都是讲消防员,最后一章讲到她的丈夫是消防员,她已经开始逐渐目睹他的生命越来越枯萎,然后他的皮肤就不停往下掉。
凤凰网文化:龟裂。
蒋方舟:然后声音也慢慢的失去了,就把她把这个过程叙述出来,看得还挺震撼的。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她讲到,切尔诺贝利的一个相当于被遗弃的地方,然后所以她其实是经历了很大的道德考验,就比如说人和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猎人和猎物的关系,它完全变成一个像禁闭岛之类的空间,所有的道德准则、社会准则都不存在,在这个情况下人性的对峙,当时对这两个印象还挺深刻的。但她本身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也不能算风险,但是还是挺艰难的看她写这本书。
凤凰网文化:就她作为一个就独立新闻工作者,其实因为她的这些写作还是受到了很多的干扰和限制。
蒋方舟:对,题材也有限制,所以我觉得还是写的还挺好的。
凤凰网文化:其实我觉得你跟她有两重身份上的相似,大家都是女性然后其实你们包括我们其实都是新闻从业者,就你怎么去评价她的这两重身份,就女人女记者甚至是一个女的。
蒋方舟:我觉得也没有,你没有必要太强调女性身份,包括我觉得她的女性身份其实在她的创作里面,其实是把她化作一个更为有力量的一种武器,因为她也没有去用这个女人的这种柔弱的一面或者感性的一面,然后她更多的还是借助就是女性有力量的一面,所以我觉得也没必要太强调,她的写作里我觉得女性的那部分也不是很多,然后另外我觉得因为你看她的工作过程,你就知道,就是可能国内没有非虚构写作的人能够去达到她的这种工作量,她其实作品还挺少的,应该也就五六部吧,我不太记得了,但她每一部就写了很长时间,做了特别多的调研工作,可能采访了上百人,然后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去完成,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反正在国内是很难看到,或者几乎没有看到人是花那样的努力去做这样的一个作品。
凤凰网文化:其实是你从一个比较专业的媒体人的角度去看待她的工作。
蒋方舟:我觉得其实就觉得国外的很多的,很多的作家都是这样,包括之前看诺曼·梅勒的一个名字我忘记了,他也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写了一个近百万字的,就是讲一个很简单的事,反正看了之后其实我们这样的重大事件可能真的挺多的,但是可能就没有这样的。
凤凰网文化:记录者。
[责任编辑:冯婧]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