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文化学者独家解读:佛顶骨秘事
2009年03月20日 15:46凤凰网文化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凤凰文化编者按:据消息称,南京古长干寺出土的阿育王塔有望3月底开启。稀世珍宝释迦牟尼佛顶真骨能否就此现身?这一未解之谜将成为举世瞩目的悬念,将要亮相的宝物相,也无疑成为文物界的惊天大发现。凤凰网文化频道在密切关注开塔现场的同时,特邀佛教考古\舍利文化学者、大报恩寺地宫发掘专家组成员汪海波先生,为凤凰网友将佛顶骨秘事一一解开。

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的舍利

佛舍利信仰起源很早。早期的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佛弟子对佛的信仰主要表现为对佛舍利的崇拜,因为舍利既有真身的亲切感和神圣感,也有携带和流传的方便等优势,所以后世的舍利信仰日益发展。据《阿育王经》卷一记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舍利,建八万四千塔供养,由此开始,佛舍利信仰在全世界佛教界流传开来,影响至今。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佛舍利主要有七处:一是北京招仙塔的佛牙舍利(1900年),二是镇江甘露寺铁塔的舍利(1960年),三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舍利(1981年),四是陕西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1987年),五是辽宁朝阳北塔的佛血舍利(1988年),六是山东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的佛牙舍利(1994年),七是杭州雷峰塔的佛螺髻舍利(2001年)。近年来佛教考古仍不断出土舍利,引起社会极大轰动,影响之远,令人深思。

一、佛顶骨释义

传说释迦牟尼佛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杂事》)。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五色光莹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牙齿、顶骨和指骨较稀有,而后者,即所谓“舍利子”居多。

佛顶骨,梵文usnisa,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佛陀之三十二相,“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无上依经》);佛涅槃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坚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531),是“八十随形好”之七十八好。

佛典描述佛顶骨的形质:《洛阳伽蓝记》卷五记“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续高僧传》卷三记“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法苑珠林》卷二九记“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等等。可见佛顶骨不止一片。

二、天竺之佛顶骨

记录佛顶骨最早、最完整的资料见于东晋法显《佛国记》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天竺最著名的佛顶骨在那竭国醯罗城和迦毕试国。佛顶骨供养非止一处。

那竭国,梵文Nagarahara的音译,《大唐西域记》译作“那揭罗曷”。位于今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Jalalabad),喀布尔河南岸。醯罗城的本义是“佛顶骨城”(梵文hadda即“骨”),因有佛顶骨得名,是那竭国的都城。《旧唐书》卷一九八:那竭国有醯罗城,中有重阁,藏佛顶骨及锡杖;《洛阳伽蓝记》卷五:那竭国有佛顶骨,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酉阳杂俎》卷三:那揭罗曷国城东塔中有佛顶骨,周二尺,欲知善恶者,以香涂印骨,其迹焕然,善恶相悉见。此佛顶骨在史料中记载颇多。

历史上到过醯罗城的中国求法高僧很多。晋代的法显、南朝的宋云和法勇、唐代的新罗僧人慧超等都曾来此瞻仰佛顶骨。据传有很多国王曾经把佛顶骨抢走,但不久又自动回到了醯罗城。对于佛教徒来说,佛顶骨的地位至高无上。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