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去世10周年祭:裸体 其他形式无法体现其精神
2008年12月12日 19:26凤凰网文化综合 】 【打印

关于重走他路:我们不炒作

也就在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前夕,王小波的读者们热热闹闹地计划“重走小波路”。今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王小波走狗们将会聚在昆明或小波当年插队的陇川,然后去“看看王二和陈清扬一起趟过的小河,还有他们两人避难的章风山”。王小波妻子李银河去陇川的心愿,也在丈夫去世十周年之际成行。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坐飞机的李银河将于后天飞赴昆明,然后转飞到芒市,再辗转前往只在小波口中听说过的陇川,看看那些称他为“野牛”的乡民。

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一位参加该活动的郑州走狗小三儿,却没想到小三儿在电话中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不需要宣传,你别打我电话了。”在记者表示自己也喜欢王的书后,小三儿乐了:“你是娱乐记者吗?”在随后的交谈中,小三儿坦言,参加这样的活动一是为了纪念小波,二是为了寻找同道,三是为了旅游散心。“去哪儿玩儿不是玩儿啊,何况这样的旅游特有意义。”小三儿表示,如果小波在世,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人聚在一起,一定也会乐的。

关于小波精神:我们不模仿

“小波最可贵的精神,我觉得是激情和理性。听起来有点儿悖论的意思,但是,他身上确实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东西。”张俊鹏说,王小波对他的影响是精神层面的。“他的思想给我带来了非常具有差异性的思考,让我对人生、对世界,都换了一种态度来审视。”张俊鹏说,城市之光书店之所以会发起这场郑州走狗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和书店几个股东都是王的追随者。“我勉强可以称得上是走狗,虽然没有别人那样狂热。”张俊鹏表示王小波带给他的是一种思想的快乐。

大部分走狗都如张俊鹏一样,在心中默默解读着只属于自己的那个王小波。“我们不是说要把自己变成他,没有人可以成为第二个王小波。学他者死,这我们都明白。我们只是觉得他是个启蒙者,如果真是走狗,那就应该比他走得更远一些。”走狗陈星表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接受王小波是走狗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于小波效应:我们不迎合

一个人,死后才获得万千宠爱,真不知是哀还是幸。逝世十年之后,王小波的形象仿佛到了一个临界点。众生喧哗中,少有深沉的文字,多为走狗的捧场,“有趣”的调侃。对于王小波来说,做神还是当人?这成了一个问题。而目前正在慢慢形成的“小波效应”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但在郑州走狗的眼中,这些问题却统统不成问题。“小波当然不是神。这种说法太可笑了,如果小波听到,估计是要黑色幽默一把的。”走狗陈星笑着说,“王小波被更多的人接受了,这有什么可恐慌的吗?如果小波真能引起某种社会效应,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太健康了。”

而关于一些媒体对小波以及李银河的夸大报道,陈星表示:“真无趣。某些媒体介入宣传以后,总会歪曲一些东西。对于小波的某些争议,我们走狗并不是不能理解。我们也不会迎合一些社会需求而作秀、炒作。”陈星表示,王小波说过,人要活得像个人,所以自己即便做走狗,也要做骄傲的走狗。

■他们心中的王小波

●教授汪丁丁:我真正用心读他的作品是从知道了他的死开始的。一个人的死,尤其是不适时的死,可以让我们想很多事情,所以“蹈海”是可以“唤醒民众”的。

●学者余世存:我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以诡异的方式让王小波的声名传播。他以他奇特的人生应了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老话。颂赞的热烈与他已毫不相干,他流星般地划过天际后,人们才正视他巨大的价值。

●作家安意如:王小波是中国最聪明的男人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成就了一批人,因为影响太深也摧毁了他们!

●传媒人师永刚:王小波是某种时代精神背景的符号,今天我们谈论王小波,其实是在谈论一个遥远的与自己精神背景相似的某种语境或者精神。他所经历、所创作、所表达的小说乌托邦,正在成为我们接近自己精神记忆、回答自己的心困顿与迷惑的有力证据,这可能是我们所要重新纪念王小波的一个基本立场与理由吧!

●出版人叶匡政:他的文字蕴藏着一种原始、粗粝而蓬勃的情感。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会成为中国爱情世界中的经典标本,它的意义会一天天地彰显出来。他们的爱情,是可以成为中国人情感的启蒙读物的。

●作家庸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一个改变了部分中国人阅读习惯的作家;一个不用讲故事就能征服读者的中国作家。

●作家童仝:有的人活着,但有的人死了。这句话同样可以形容已逝作家王小波,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喜欢他的作品,他离开后,人们仍然喜欢。

●诗人老巢:如果小波还活着,他会活成什么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会得到如此异口同声的赞许和爱戴。会有许多人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不如他们。但他死了,英年早逝。这就让他们觉得没必要较真了,表扬一个死人总比承认一个活人比自己厉害要容易,还显得厚道。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郭胜   编辑: 邓东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