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抄袭门”前为何业内不做声 圈外很起劲
2010年07月15日 14:23 文汇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究竟是抄了,还是没抄?”眼下,对于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晖涉嫌“抄袭门”事件,无论是从公众层面,还是在学术圈内,似乎都感到了某种困惑:挺汪派和倒汪派声势不相上下,各执一词,网上的“口水仗”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本应受理这桩学术公案的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却迟迟没有“开庭”审理。

近年来,不少被揭的学术案件,大有考量举报人和媒体“韧性”之嫌:如若不是一方穷追猛打,当事方很可能熬一阵子就过去了,课照上,学生照带,学界地位乃至在学校的行政职位都丝毫不受损。

不少学界人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不管汪晖抄袭说能否成立,必须有一个专业审判给出结论。否则,颜面受损的是大学,而广大高校学子也会深受这一事件的“负面影响”。

学术委员会至今保持沉默,而无数专业圈外的网民则开始纷纷参与网络投票、发表意见,这一切都显示出斯文扫地的荒诞和滑稽。

“3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楚的说法?!”就汪晖事件,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恒达表达了这样的疑问。

“学人的学风道德问题,原本应是学术界内部的问题,也应该在学术界内部解决。但如今,一切都演变为热闹而激烈的‘媒体审判’与‘大众审判’!”专家学者惊讶地发现,汪晖涉嫌抄袭事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怪相:业内不做声,圈外很起劲。

在今年3月10日第3期《文艺研究》上,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发表了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责汪晖“抄袭和剽窃”。3月25日,王彬彬的文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在《南方周末》重刊后,“汪晖涉嫌抄袭案”遂逐渐脱离学术争鸣范畴,而衍变为公共事件,引发了国内学界甚至公共舆论的普遍关注和论争……

事实上,就在3月22日王彬彬的原文于“天涯论坛”发表后,即刻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大家纷纷参与网络投票、发表各种意见。其时,就有多数网友认为,就王彬彬文章所列举的现象来看,说汪晖“剽窃、抄袭”过于严重,有人认为这种指责属于“莫须有”。此后,随着事件的发展,公众与网民的讨论逐渐开始偏离本该就抄袭事件本身的“就事论事”方向,变为毫无意义的“口水仗”。其中,就有网友指出,王彬彬自己的学风也不怎么样,却总是“过分沉迷于做‘引注规范’的‘纠察队员’!”

学界方面,质疑与支持的不同声音已不再以个体的名义出现,转为学者群体的集体抗辩:先是有60多位学者发表联名公开信,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汪晖涉嫌抄袭事件,并向公众交代最终调查结果;其后,支持汪晖的90余位学者联名发表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的公开信,集体声援汪晖。

然而,无论是“挺汪方”,还是“倒汪派”,所有的针锋与论辩仍旧只属于民间范围。来自学术界内部的严肃调查与据此应有的调查结果,迟迟没有出现。

7月12日,记者就汪晖事件采访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得到的说法是:清华大学历来重视学风建设,并将密切关注学术界对此次汪晖事件的讨论与各种不同意见;目前,清华大学也已收到了代表各种不同意见的邮件……

面对记者的进一步求证,诸如是否已成立了调查委员会,调查是否已经开始,目前调查进展到什么阶段等问题,该负责人却表示更多情况暂时无法透露;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办也未给出任何实质性态度,对于采访要求不作任何回应。

何谓“抄袭”,抄袭的标准如何界定?被举报3个多月后,反对者和辩护者围绕汪晖著作而产生的争论激烈,双方各执一词,相互不买账。

“没有严肃的学风调查机制,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有关‘抄袭门’的后续讨论有些失控,无法在既定的学术轨道内发展,出现了种种过度解释的局面!”有站在中立立场的独立学者这样表示。

正是由于缺乏独立的学风调查机制,才会导致如今各方意见不一,而且走到如今似乎越辩越辩不清楚的局面。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于学术抄袭大体上有两种监督机制:一则刊发作者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二则研究人员所在大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委员会。据介绍,在学术期刊层面,相对于全国百余种核心刊物,真正能在发文源头上做到杜绝学术抄袭的期刊,数量小于两位数,大多数情况下均是“放任自流”。

在学术委员会层面,大学中分别有院系级别与学校级别的学术委员会。一旦出现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委员会将负责事件的调查,对事件最终认定。若研究人员确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委员会将对该研究者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在此次汪晖事件上,应该也必须作为的是清华大学的学术委员会!”

就此,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也指出,汪晖本人始终保持沉默,或者还可以理解。但奇怪的是,为何严肃的学风调查机制迟迟没有启动,而始终处于搁置状态?

有圈内人士披露,虽然大学中一般均设有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但即便如此,这些机构在职能设置上仍存有先天缺陷,具体表现为缺乏自我监督的动力。若要做到自我揭发本校教师的抄袭事件,就更少见了;而对于学校领导以及本校名教授、大牌学者的监督方面,无论独立性和透明度上都还缺乏公信度。“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学者会联名要求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关键问题在于,透明、独立的学风调查机制是否应该迅速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一个代表客观公正的制度平台始终采取消极的不回应态度,这将最终导致民间舆论逐渐沉默。那么,此事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不了了之。”这位教授进而指出,只有建立透明、独立的学风调查机制,致力于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制度平台,才能使“学案”成为纯粹的学术问题,并能在学术界内部解决。“否则,真正有问题的研究人员也许不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学风’问题又会在某种程度上,被当成攻击他人的工具,成为处理私人恩怨的非正常利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王乐 编辑:韩宵宵
凤凰网读书
读图:美色读图:奇观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