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用谈老“三联”:过去确实很自由
2010年09月15日 12:55 北京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最近,随着相关人员的去职,风波渐止。但书店总经理和总编辑的职位仍然空着。

那个座位并不好坐。

哪个读书人家里没有三联版书,哪个读书人没看过三联版书?

然而,这家老店如何在集团化、商业化的出版业图穷匕见的今天华丽地转身,也是所有读书人都在期待和盼望的。

本期重音人物:范用,出版家。1923年出生在江苏镇江。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并于1985年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在他主持下,三联书店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大批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图书。1989年离休。

读书无禁区

1979年4月,在范用主持下,三联书店创办了《读书》杂志。《读书》旗帜鲜明地亮出了思想评论刊物的旗号,注定了它的诞生与发展都不会风平浪静。

作为一位杰出的出版家,范用的人生华彩乐章集中在了1979年到1989年这10年间。这本至今仍然拥有大量读者的“文革”后第一本思想文艺评论刊物,成为了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思想的一个前沿阵地,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成功范例。

晓君:我特意找到了1979年的第一期《读书》杂志,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叫作“读书无禁区”。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题目?

范用:有个背景你应该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是不许看书的,读书的人叫“封资修”。书都烧掉、损掉了,只剩下“毛选”,还有一本红小书,就看这么一些书。为了打破这种思想上的限制,当时一开始我们就要发表这篇文章。

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多议论,其中很多指责我们,说坏书也可以读啊?其实他并没有把这篇文章整个地看完,这篇文章里面也讲到了对青少年要引导,要建议他们看好书,文章很全面。什么原因引起这些指责呢?后来我才知道,有的人很忙,顾不上看文章,就看标题,然后发表意见。后来我们开玩笑:以后拟标题小心一些,标题不要太敏感就行了。

晓君:我查了一些资料,这个题目最早叫作“读书应该破禁区”。是后来改的吗?

范用:后来改的,稍微简化一些念起来更好。我的读书观叫“博学之”,看书要广,“明辨之”,看了以后要分清它。最重要的是在“明辨”上。

晓君:《读书无禁区》里描述了“文革”中的一些情况。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说在“文革”期间有一个开放图书目录,一共出了两期,它一共刊载文科图书一千多本,也就是说除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书之外,我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至少数十万种图书,能够蒙受开放之恩的只有一千多本。

范用:很少很少,十年当中只有这么点书可以看。开放以后有个书单子,也不过有四五十种书可以印,当时新华书店门口排长队抢购。这说明了大家饥饿的程度,没书看。

晓君: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心里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范用:我觉得应该冲破这种禁区,首先思想上不要害怕。不要以为看书一定要有人指导,好书才看,不好的书不看。用不着。看多了,自己就可以辨别了。我这人有个毛病,什么书有问题,我自己找来看。

晓君:《读书无禁区》,是你们收集稿件的时候作者的来稿,还是你们的组稿,有意让他写这篇文章?

范用:是请他写的稿子。作者是过去中宣部理论处的处长李洪林。要办杂志,总要广泛地组稿。这篇文章他写了交来,我们看了觉得很好,想让它打头阵,因为杂志叫《读书》嘛。

晓君:他文章中的想法跟你们不谋而合?

范用:对。我们还没想到这样写稿:呼吁打破禁区。

晓君:您当时为什么想起来要创办《读书》杂志?

范用:让一些人能在这里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四人帮”横行多年,设了很多禁区,这个不准看,那个不准看,书都是封资修,都要烧掉。我们要打破这个禁区,冲破这个罗网。

我办《读书》是继承我们三联书店的传统,用一本杂志来联系广大的读者。我在1938年参加“读书生活出版社”,当时有份杂志叫《大众生活》,在旧中国影响很大,很多年轻人就是在看了它后走上了追求新思想、干革命的道路。

晓君:我记得《读书》的发刊词里头,专门提到这是一本思想评论刊物。它并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书评杂志?

范用:不是,要广泛一点。

晓君:但是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人们的思想还是在“文革”所形成的这样一种传统禁锢当中。围绕这本杂志该不该办,怎么办的时候有没有一些争论?

范用:小的阻力也有。出版社内部讨论,出刊物可以,将来发生了问题由我负责。而我觉得不会有问题。到现在也没有问题。每次付印前我要看一次清样,从头看到尾,我觉得有责任把这个关。

晓君:《读书》出来之后,读者群里反应怎么样?

范用:到现在,这本杂志还受很多读者欢迎。他们有一句话,看《读书》是补钙,有营养啊。

晓君:《读书》刚开始创办的时候,五个人当中有四个是高中生。看来,您在选人的时候并不很看重学历?

范用:那倒不是,但主要看办事能力。我这人没什么学问,但有点办事能力。

晓君: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办事能力”呢?

范用:大事、小事都干,吃苦的事情也干。另外,要主动地去做,不要等领导叫你做才做。

刚开始办的时候就我一个人,我请了史枚先生来编。史枚先生是我们生活书店的老编辑,过去编过《读书月报》。后来我又找了一个同志做他的助手,我跟这位同志讲史枚先生编好的送给你,你负责送给工人去排、印。后来慢慢地又增加了几个人,一共是五个女孩子,那时候叫“五朵金花”。这五个女孩子只一个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其他四个都是高中毕业。所以后来人家说了:几个高中毕业生,编一份给研究生看的杂志。

晓君:《读书》还有个特点,大学者小文章,语言非常通俗。

范用:你现在还看《读书》吗?我看得少了。我跟他们讲,好文章偶尔会有几篇,但有一些文章我都看不懂。杂志应该是编给一般人看的,当然也要让那些作者喜欢,做到雅俗共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晓君 编辑:王勇
凤凰网读书
读图:美色读图:奇观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