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杨千:缘聚缘散间,总会有想不到的再见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滚动 > 正文

​江苏大学杨千:缘聚缘散间,总会有想不到的再见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台湾中时媒体集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在台湾地区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社区营造文化之旅”为主题,在金门开营,来自两岸的30名大学生营员先在金门参访了狮山炮阵地、金门文化园区、琼林社区、碧山社区、燕南书院等地,体会到金门在闽南文化、战地文化、侨乡文化交融中产生的社区营造特色。在金门和平纪念园区,两岸学子合力敲响“和平钟”,钟声响彻金厦两岸。

之后,体验营一行飞抵台湾本岛,途径台北、新北、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高雄等县市,陆续参访了北投社区、三峡镇、萧如松纪念园区、北埔社区、鹿港小镇、彰滨工业区、桃米社区等岛内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营造案例。在桃米社区,营员们运用此行学习的经验,以自己家乡为例,就如何运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营造进行了提案展示。1月26日,体验营在高雄佛光山举行结业仪式。

来自江苏大学的营员杨千记录下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感受和思考。

1月20日

之前读过这样一段诗:“我感觉到了/金门的心跳/我也听到了/风中悄悄过来的/金门的问候。”随着轮船的靠岸,我们终于登上了那曾经触手却不可及的金门。从当初的弹丸之地到现在两岸交流的前沿阵地,金门岛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变化。初登金门,宁静安逸是我对金门的第一印象。风吹草低见牛羊,金门保留了乡村原始的风貌。在民俗文化馆,导游亲切地为我们介绍金门的历史文化,其中姓氏堂号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以地域还是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都证明了两岸本是一家人的事实,这也是两岸中华文化的共同所在。金门很纯朴,但更纯朴的是这里的人。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台湾小伙伴,这群朋友温柔可爱,热情友好。从相知到相识,在聊天中我们彼此熟悉,相互了解,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在金门和平纪念园区,两岸青年齐心协力敲响和平钟,这钟声让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宣示着两岸人民对和平的美好向往。

1月21日

今天,体验营开营仪式在金门大学陈开蓉会议室举行。金门大学有很多房间是以捐赠人姓名命名的,这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善意的尊重和感谢。在开幕式上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燕南书院院长杨树清老师。杨树清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可爱有趣,看得出来他把金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他的毕生理想。杨老师为我们讲述金门的近代史,特别在金门的见证下两岸关系的变化。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母亲让儿子一大早去鼓浪屿买东西,但是当他想回到金门岛的时候发现禁止通航了,就这样两岸对峙使亲人难以再团聚。而几十年过后当金门解除戒严的时候,那些离别的人又要承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遗憾。这恰恰是两岸对峙带给老百姓灾难的一个缩影。如今战争已成为历史,“两岸共饮一江水”从愿景变为现实,两岸交往日益密切,我们要珍惜这份和平,为两岸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月22日

离开金门,我们飞跃了余光中笔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来到了台湾本岛。不同于金门岛上的宁静,台北街道上奔驰着各种各样的机动车,发动机的轰鸣声仿佛加快了城市的生活节奏。但是台北的繁华中更有一丝温暖的人情味。手扶电梯上整齐靠右站队的乘客,捷运上总是空出来的博爱专座,以及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为残障人士安装的设施。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社会成熟的体现,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准是少数人群的权益是否得到尊重。文明的进步不止要完善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切实表达。它不是一种特殊待遇,而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只是体现在操作方式的差别上而已。大陆在硬体方面实力超群,而台湾在软体方面做得尽善尽美,这正是两岸需要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唯有交流学习才能推动两岸社会的融合发展,增强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1月23日

通过昨天对北投社区大学的参访以及今天对北埔社区的体验,我对社区营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大陆社区营造的过程中,似乎缺少居民的参与,而更多的是由政府规划的形象工程。而在台湾长达数十年的社区营造运动中,政府只是一个支持者,更多的是居民的亲身参与,使得社区能够个性化发展。在台湾的社区营造中,当地历史文化的发掘是首要,共同的信仰是凝聚社区感的重要元素。在北埔社区,居民在墙壁上手绘他们以前共同劳作的热闹场景,记述了社区共同的记忆。社区自发举办有趣的活动以及开设丰富的课程,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从而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在三峡老街,独具特色的建筑让我们印象深刻。在三峡老街的社区营造过程中,居民不仅注重建筑结构与风格的设计,而更注重建筑的空间意义,他们通过设计将当地的故事融合在建筑中,使建筑具有灵魂。社区营造终归面对的是人,通过发展地域产业吸引年轻人回来,通过活化地域文化让居民产生认同,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月24日

今天我们去参观鹿港,鹿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鹿港民俗文化馆,文化馆是以日据时期的全台首富的府邸为原型建造的。鹿港作为一个港口小镇,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鹿港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在文化馆的会客厅展览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墙上的家训。一个家族在逐渐变得有影响力的过程中,他们的经验教训和人生思考就会以家训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后辈做人做事的要求。富贵人家的成功不仅仅是在于财富,更在于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子孙后代恪守家规家训,使得家风得以传承。正是有这样的家风传承,才造就了世代传承的大家声望。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中最有价值的文本系统,其体现出来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已经深深植入中华文化的深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月25日

谈到社区营造,必定离不开廖嘉展和桃米社区。今天我们有幸参访桃米社区,来倾听廖嘉展先生对于社区营造的分享。在桃米社区我们丝毫看不到大地震给当地带来的创伤,而独具特色的纸教堂和艺术馆无一不体现居民灾后重建的自信与智慧。在廖老师看来,社区营造就是大家在一个共同生活的空间里面,如何合力建构一片生存空间的情感与认同的过程。在与廖老师的沟通中,他提出社区营造往往由居民对于负面议题的探讨而逐渐壮大的。这是一个由当地人自觉、反省和实践去创造的过程,居民在共同处理社区的发展问题时,整个社会民众的素质就在不断提升。我在廖嘉展老师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生态社区不只是一个议题,它是生活的实践。圆融的智慧来自谦卑自视下的无畏无求;来自尊重万物,容忍、欣赏彼此差异的升华;来自相互扶持、鼓舞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建设生态桃米村是大家共同的愿景,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生计和生活的完美融合满足了参与者的生命价值的实践,可以让每一个人在人和环境的共赢中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1月26日

缘聚缘散间,总有留不住的容颜,总有想不到的再见。体验营最后一天,意味着我们就要离别了。离别的场面我经历过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勇敢地直面过。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绪的人,内心所有复杂的情绪都只能在我心里不断地翻腾,但永远不会流出。我们庆幸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又被不幸言中在最美的季节里离别,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那渐行渐远的身影会是我们永远的记忆。结业式上那首《起风了》的旋律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旋律动人,词曲柔人。风吹过台北的街道,也吹过江南的小巷,风吹过他的发梢,也吹过你的指尖。因为风的存在,我们永远在一起。希望这段回忆在我们心里起风,在起风时陪伴。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