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台湾中时媒体集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在台湾地区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社区营造文化之旅”为主题,在金门开营,来自两岸的30名大学生营员先在金门参访了狮山炮阵地、金门文化园区、琼林社区、碧山社区、燕南书院等地,体会到金门在闽南文化、战地文化、侨乡文化交融中产生的社区营造特色。在金门和平纪念园区,两岸学子合力敲响“和平钟”,钟声响彻金厦两岸。
之后,体验营一行飞抵台湾本岛,途径台北、新北、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高雄等县市,陆续参访了北投社区、三峡镇、萧如松纪念园区、北埔社区、鹿港小镇、彰滨工业区、桃米社区等岛内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营造案例。在桃米社区,营员们运用此行学习的经验,以自己家乡为例,就如何运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营造进行了提案展示。1月26日,体验营在高雄佛光山举行结业仪式。
来自武昌首义学院的营员李律杉记录下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感受和思考。
1月20日
一大清早,我们一行人便被拉至码头,乘坐渡轮前往金门。在金门没有冬季的存在,即使是在一月,海风中依旧留有尚未散去的余热。
登岸后,两岸学子相见甚欢,匆匆相识后便开始了为期7日的宝岛之旅。
时近正午,透过车窗,遥见三两头黄牛在田间闲庭信步,大片绿树在路面投下斑驳的阴影,偶有形单影只的摩托,从巴士的左侧呼啸而过,一个急转驶入乡间小路,消失在错综有序的村落间。
金门岛不大,不久便来到了目的地,金门文化园区。
金门文化园区位于金门东部的沙美,为了传承与保存金门的文化而设立,其中的历史民俗博物馆展示有金门文化的古迹、建筑、工艺等民俗古物,规划成六大主题:一、金门的海洋,二、天佑吾土,三、岁时纪事,四、历史风华,五、古今中外,六、万年富贵,瓜瓞绵绵。
通过参访金门文化园区感触颇丰。金门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分支,金门人民与大陆人民同脉同源。早在远古时期,富有冒险精神的祖辈们便跟随动物迁徙的足迹,踏上了这块陌生的土地。他们在这个起初蒿草蔽天,榛莽遍地的荒岛上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用汗水与智慧从内到外重塑了这块“化外之地”,他们与原住民合作,联姻,将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他们,并结合金门本地的海岛性格和地域特色进一步点缀了中华文化,形成了富有金门特色的中华文化的金门文化。
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败退至台湾,随行的大陆官兵及其家属更是将南腔北调带入金门,为金门文化的发展再一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无论金门文化经历了怎么样的变迁,它始终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学大师钱穆老师曾有个比喻,形象地阐释了中华文化框架下的源流关系:“中华民族譬如一大水系,乃由一大主干逐段纳入众多支流小水而汇成一大流的。”如果说金门文化是源起甘陕,江水碧于蓝的嘉陵江,那么中华文化就是源于世界屋脊,不择细流的母亲河长江,向东万里,浩浩汤汤。
1月21日
“固若金汤筑坑道,雄镇海门练兵忙。而今开放游人欢,岛上风景似仙乡。”一阕诗词小令道出了金门这座离岸孤岛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便追随的历史的脚步,感受金门的战地文化。
漫步于金门的村落与坑道之间。斜阳草树,荒寺古刹,这里的一步一景都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金门由于政治原因,久历战火的袭扰,而这里的文明却并未因此而显露出颓态。
相反,豁达乐观的金门岛民在这个碉堡林立的火线上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的战地文化。他们在狼藉废墟间拾取炮弹残片打造成举世闻名的金门菜刀,漂洋过海入万家。他们将狭长纵横的坑道变成了酒窖,酿制成名誉四方的高粱白酒,飘香两岸经久不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而今,两岸和平发展已成众望所趋。弹片变为菜刀,坑道变为酒窖,透过这一系列化剑铸犁式的演变,我相信两岸人民必将迎来更为和谐美好的明天。
1月22日
大约下午1点,从金门机场起飞的ART72支线客机缓缓降落在位于台北市中心的松山机场。台湾本岛之行正式拉开了序幕。
稍作休整后,我们便前往参访财团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会。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口结构跟着改变。现而今台湾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因此就如何提供长者温馨服务成为当下亟须直面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多个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北投文化基金会就是其中之一。
就此议题,北投文化基金会成立了社区大学,让老龄人群走入学堂,提供给老龄人群交流学习的平台,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保持健康的心态。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基金会还着力于建设小区医疗群、小区关怀服务合作、小区安宁疗护倡导及服务等。
相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台湾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得到妥善的处理。
1月23日
挥别了繁华熙攘的台北市,我们来到古朴幽静的三峡老街。
如诗如画的老街全长约300米,一眼即可望到尽头。古街虽短,但却显得小巧别致,这里的檐角走兽精美别致,青石木屋古色古香,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笔调。
沐浴着熹微的晨光,我们来到了三峡老街的入口处,这里处于三条河流的汇流处,故而三峡又有三角涌这一别称。而在三峡老街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座静静矗立于拐角河畔的三峡清水祖师庙,这座著名的古建筑始建于乾隆34年间,庙内供奉着清水祖师,香火鼎盛异常,和万华龙山寺、大龙峒保安宫,并称为台北三大寺庙。
步入其间,虔诚地焚上一柱香,惟愿老街依旧安详。
1月24日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一曲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将这座小镇的曾经缓缓道来。那是一座乌托邦式的文艺小镇,在红墙黛瓦间煮上一壶云水禅心,择花为友,水云为乡,听风观涛,怡然自得。
这座台湾小镇的曾经,有多少欲说还休,有多少欲拒还迎。在时光的洪流中,带这些许惶恐,满满的期冀,这座小镇被推至今日。望着街道上络绎不绝的游客,马路两侧琳琅满目的商铺,小镇的明天会怎样?也许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1月25日
社区的定义是一群人居住或生活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彼此间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两岸在此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考量。以我家乡为例,江苏无锡有一个号称中国第一村的村镇,它便是华西村。
可是华西村之前和普通的江南村庄并无二致,这里河网密布,土地高低不平,导致粮食产量较低,遇到自然灾害不是背井离乡就是家破人亡,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华西村痛定思痛,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填平废河沟渠,合并零星的田块,实现了亩产量的一个飞跃。
但是,如果华西村只是在土地上刨食,在改造河山上动笔墨做文章,那华西村的经济不可能取得如此飞速的突破。真正让华西人走上富裕之路的,是华西人大胆巧妙对乡镇工业的探索。
首先,华西将“农民”变“工人”,效法安徽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工作。将农民变成工人。自此,华西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华西模式成为中国乡镇经济的一面旗帜。
其次在金融上华西把“村民”成“股民”吴仁宝老书记动员村民们把年终分配的钱投资建厂, 1999年7月,华西村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创了“村庄上市”的先例。
台湾的社区建设在文物保存,文化传承上总体优于大陆。但大陆社区也有许多值得台湾地方社区所借鉴学习的地方,毕竟“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1月26日
新堀江
离开这个高雄的商圈,天色已暗,坐在返程的巴士上透过玻璃窗,看到黑暗中高耸的房屋商铺,一座一座地掠过,似是庞大而无出路的石头森林。灯火密实,发出闪烁的微光。某一瞬间,感觉像极了台湾的老电影。
佛光山
抵达佛光山,天色已晚。享用完斋饭后,被窗外闪烁着微弱光亮的名寺古刹所吸引,欣然前行。夜色弥漫时莲花池旁亮起织锦缎灯笼,倒映在黑暗的河流中。
路上很静,可以清晰地听到悉碎的脚步声。偶有几位僧侣与我擦肩而过,他们向我投之以真诚和善的微笑。我不禁想起星云大师的一句警句:“待人以诚,人我尽欢;待人以尊,宾至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