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台湾中时媒体集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在台湾地区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社区营造文化之旅”为主题,在金门开营,来自两岸的30名大学生营员先在金门参访了狮山炮阵地、金门文化园区、琼林社区、碧山社区、燕南书院等地,体会到金门在闽南文化、战地文化、侨乡文化交融中产生的社区营造特色。在金门和平纪念园区,两岸学子合力敲响“和平钟”,钟声响彻金厦两岸。
之后,体验营一行飞抵台湾本岛,途径台北、新北、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高雄等县市,陆续参访了北投社区、三峡镇、萧如松纪念园区、北埔社区、鹿港小镇、彰滨工业区、桃米社区等岛内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营造案例。在桃米社区,营员们运用此行学习的经验,以自己家乡为例,就如何运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营造进行了提案展示。1月26日,体验营在高雄佛光山举行结业仪式。
来自清华大学的营员廖雨歆记录下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感受和思考。
1.20
乘轮船跨过余光中先生笔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迎接我们的是热情的台湾老师和同学,迎着海风微笑合影。说笑,聊天,比起初见的陌生人大家更像是久别的朋友。
在狮山炮阵地,我们观看炮操表演,感受金门战地文化,两岸同学一起敲响和平钟,感念和平的可贵;在金门民俗文化园区,我们参观设计别致的民俗文化馆,细细聆听千百年来的历史清音,感受与家乡似而有异的风土人情。
到台湾的第一天,仿佛宝玉见到黛玉的第一句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1.21
体验营的第二天,可谓金门文化的饕餮大宴。
在开营式,我们来到了金门最高学府——金门大学,聆听金门学的渊源与发展。在金门酒厂,我们看到了习马会用酒,品尝了香飘百里的高粱酒,也让我想起千里外家乡四川的五粮液。在琼林社区,我们在曲折的战斗坑道中穿梭,并在繁盛的家祠中感受琼林鼎盛的文风。在碧山社区,我们循着陈长庆先生的诗句,体味《阮的家乡是碧山》中的草木人情。在燕南书院,我们共拜朱子,期许美好的未来。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金门,我看到了能让人沉心的心灵故乡。
1.22
体验营的第三天,给我最深印象的晚上和台湾营员一起逛湳雅夜市。深深的街道拥着满满当当、各式各样的小摊,从地瓜球到烤鸡翅,从西瓜到菱角,从套圈游戏到娃娃机……霓虹灯牌照亮夜空,小食的香气阵阵冲入鼻中,令人垂涎三尺;丰富的小商品和童年玩过的游戏让人目不暇接。台湾朋友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特色的小吃和文化,店家们大方地拿出菱角请我们试吃,我们在炫目的霓虹和店家的吆喝中穿梭,嬉笑聊天,日益亲近,也在最接地气的夜市中浸入台湾的市井人情。
1.23
体验营的第四天,最让我惊叹的是三峡祖师庙。在古代,西方为神建筑,以石为材以求神之永恒,建筑高耸以求上达天堂,教堂内雕塑、绘画艺术千年生辉;而儒家文明以人为本,以木为材以达天人合一,建筑平铺以求贴近土地,并不刻意追求建筑寿命,而视建筑的损坏与重建为自然的新陈代谢,加之战争、政治等因素,似乎稍显逊色,甚至有先天不足之感。而三峡祖师庙精美而内秀的雕塑、处处暗含的中华典故以及李梅树先生严谨、坚持的精神足以让每位香客惊叹。它向世人自信地宣称:东方寺庙与西方教堂各有千秋!
1.24
我对鹿港的印象,起源于初中时听到的歌曲《鹿港小镇》:“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小镇,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当时,我的家乡正快速发展,城市和商业飞速扩张,席卷日益寂静和荒芜的乡村和小镇,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变得焦虑和不安。这时,这些歌词和旋律在我的心中泛起阵阵波澜,它将我的心声毫无掩饰地直直勾画。
近六年后,我真真切切地踏上了鹿港的土地,当参观完鹿港民俗文化馆和鹿港老街时,我不禁微笑:鹿港,那个鹿港还在。我也期望,家乡能和鹿港一样,在传统中重发新芽。
1.25
今天桃米社区让我收获良多。我的家乡位于四川省什邡市,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损毁严重。地震后,政府机动迅速,社会各界、包括境内外爱心群众“众志成城”,灾区恢复与重建迅速,在发达省市一对一帮扶灾区政策支持下,灾区再发展也取得一定成就。而今天了解桃米社区震后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后,我认识到家乡发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寻找地方差异化特色资源,比一时短暂的经济利益更重要。地震对社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但我们更应抓住这一社区重生的机会。
1.26
今天,我们在佛光山举行了结营式。各小组展示了连夜制作的PPT、小视频。从金门到高雄,从初见时的紧张忐忑到如今的笑语连天,恍若一梦。在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里,我既被带回了那些平凡又难忘的情景,又会心一笑——原来,那个时候他/她是在拍视频啊,怎么我没有想到呢。现代科技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光影回忆,但带不走的永远是此时此景,八天的体验营即将落幕,所有人再齐聚一堂似乎已显得遥不可及,离别难,但我们总要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