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刘远泽:浮沉浪,似人潮,哪会没有思念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滚动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刘远泽:浮沉浪,似人潮,哪会没有思念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台湾中时媒体集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在台湾地区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社区营造文化之旅”为主题,在金门开营,来自两岸的30名大学生营员先在金门参访了狮山炮阵地、金门文化园区、琼林社区、碧山社区、燕南书院等地,体会到金门在闽南文化、战地文化、侨乡文化交融中产生的社区营造特色。在金门和平纪念园区,两岸学子合力敲响“和平钟”,钟声响彻金厦两岸。

之后,体验营一行飞抵台湾本岛,途径台北、新北、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高雄等县市,陆续参访了北投社区、三峡镇、萧如松纪念园区、北埔社区、鹿港小镇、彰滨工业区、桃米社区等岛内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营造案例。在桃米社区,营员们运用此行学习的经验,以自己家乡为例,就如何运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营造进行了提案展示。1月26日,体验营在高雄佛光山举行结业仪式。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营员刘远泽记录下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感受和思考,文中图片为凤凰网文化拍摄。

1.20

今天的主题可以用战争与和平来概括。给我印象最深有几幅画面:在古宁头和平广场,两岸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撞响象征世界和平的和平钟,在和谐欢快的气氛中高呼和平与友谊的口号,此时,和平来的这样容易,让人忘却了暂时还横亘在海峡上空,稍显凛冽的冷空气;在林厝炮阵地,大理石块堆叠起的壁垒和屏障、被炮火击打得歪曲嶙峋的高树,仿佛在告诉我们,战争还并没有走得很远,我不禁想起当年,这样的战壕,从北中国的冰原深林、平川沃野到南中国的水乡泽国、丘陵山峦,都曾经广泛地、以不同的形式和规模存在过,它们本来只是一种生命力非常短暂的临时工事,随着军队的转移而快速消失了,但在这个地方,它们却错误地存在了这么多年,成为了我们民族心头的一道早该消去的伤疤。

在狮山炮阵地,我们观看了当年国军在此的炮弹发射演练表演,带队的台湾老师同我们讲得很详细,不难猜出他当年也在军营中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岁月。景区工作人员的表演十分投入,我不禁感慨,人类竟可以发挥如此多的精力和心思、如此细致而严谨地去组织仇恨与战争,而且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看着为我们讲解的台湾老师一个人将肩膀斜靠在凹凸不平的穴壁上,眼直直地看着表演和我们参观,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想,自己当年的付出到底是为了什么。

走出狮山防空洞的路上,我不住地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战争?我是学心理学的,我知道群际冲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偏见,只是很可惜,这种偏见很难消弭,因为认知能力的局限总是使人们用本质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人们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的,而且简单的接触并不能解决问题,只在共同上位目标的实现中,才能消除偏见与误解,实现不同族群的真正和谐。在通向这和平光明美好愿景的道路上,我们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狮山高处,海风呼啸,梁任公的诗句再次浮上心间:“世界无尽愿无穷,海天寥廓立多时”……

1.21

今天的主題可以用文化与历史来概括。上午的开幕式中,老师着重向我们介绍了金门的历史风物,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金门历史系出中华,源远流长。无论是金门的语言风俗,还是历史人物,都与其他闽南地区同声同气,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下午的见行更加映证了这一点。在琼林社区,我们履步于由蔡氏家族形成的庞大村落中的前街后巷,触目所及,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处处都充满了浓郁的闽南风情。在村内广场矗立的挺拔威武的“风师爷”,在蔡氏家庙门前高悬的“济阳衍派”,“左昭右穆”、“忠孝廉节”、家庙内琳琅满目的“进士”、“将军”匾额等等,更无不承载了风水、哲学、文化、家族观等厚重的中国印记,让人感叹中国先人的智慧与高度文明。在碧山社区,陈长庆先生教我们诵读他创作的闽南语诗歌“阮的家乡是碧山”,诗歌平实细腻、充满深情,虽然耳畔是还不太熟谂的闽南语,但诗中“予阮碧山无落(漏)气”等中国人传统的乡土情结,在我听来是这么的熟悉和亲切。

最后,在太文山顶的燕南书院,我们拜访了当年朱熹先生在金门讲学的所在,感受了他对金门“今日山林、他日儒林”的殷殷期许。在燕南书院,同时供奉着儒、道的神祗,让人感受到了不同文明间的和谐与共荣。这不禁让人想到,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异彩纷呈、多元一体的,浓郁的乡土情结不代表着我们要否认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尊重多元,倡导和谐,才是祖辈先贤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观。

1.22

今天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智慧与温暖。下午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北投社区,从昔日险些消失的北投火车站到今天充满历史与人文气息的文化中心,里面的故事既包含了台湾民众对地区历史的关注与热心,也有社区营造人员缜密的考量和面向居民、面向未来的智慧。在北投社区大学,洪医师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北投文化基金会二十多年来在北投区社区营建、弱者关怀等方面的辛勤耕耘,其由NGO主导,与政府互励相协,共同促进社区发展的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就如何做到统筹兼顾以及是否可能存在叠床架屋等问题在参观过程中与同行的伙伴进行了讨论,深深体会到了不同社会环境中制度建设的差异性,不过,台湾社区营建注重细节和人文关怀,温暖而充满智慧的特点,始终值得我们去虚心参考和借镜。

1.23

今天行程我非常感兴趣,自感在艺术性和体验感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上午在三峡清水祖师庙,本来宫庙的华丽堂皇已是这几日来所见古建筑之最,在李先生的讲解下,更显得充满了智慧与故事,尤其是还包含了李梅树先生对艺术的坚持和对乡土的深情,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将宗教、艺术与人文熔铸一堂的营造理念令人击节称赞,回味无穷。下午在苗栗三湾乡,在总理事的热心介绍下,我了解到了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一些基本情况,尤其是其社区营造“以人为本”,“从心做起”,不计较经费多寡,而在乎居民认同与参与的理念,给了我很大启发。

1.24

今天感想的主题是传统与继承。在鹿港辜家老宅,我们参观了解了台湾的闽南先人在鹿港生活、劳作和营生的种种细节,其精妙繁复的房屋布置、生活用品,令人赞叹之余,亦引人浮想联翩。我想到我的祖父辈,他们曾如此熟谂于这种传统的生活,而到了我们,对此种种竟已然平添了不少陌生与距离,不得不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正在快速地新陈代谢着,个中不少流变与跃迁,令人惋惜,令人敬重。下午在鹿港台玻厂,我们则目睹了传统在新时代的新演绎。玻璃,完完全全是新的技术,在鹿港的社区营造中,却能够用新的玻璃去讲旧的故事,一件件用玻璃制作的精美传统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玻璃妈祖庙的形制也有异于传统闽南庙宇,有了新时代的特色。传统,现代,继承,发展,是社区营造的永恒主题。

1.25

今天想用行走与体验来概括。上午在桃米社区,我们行走在青山碧水之间,与自然亲密接触,静谧整洁的小村落,谁会想到这里曾遭地震的重创?皆因这里的灾后社区营造遵循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采在地独特的生态形象作为社区符号,将未开发的弱势转化为贴近自然的优势,将艺术、文创与自然汇聚一堂,令人陶醉。晚上在佛光山,漫步在僧宝山院舍,星云法师“人间佛教”思想跃然眼间,不需要准备太多心情,对此良辰美景,秉烛夜游已是莫大乐事。转眼间,台湾之旅已至尾声,我更希望能慢下脚步,好好体验与回味。

1.26

转眼间已是行程的最后一日,离情别绪之外,仍有许多收获。上午的结业典礼,朱院长的发言从社区的本质讲起,溯其古今之变,并加以生发,引人深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下午在佛陀纪念馆,副住持用佛教智慧为我们解答疑难,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接的与高僧大德以一种好像佛教中常见的辩答形式进行交流,因此饶有兴味,佛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角度,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对佛教的世界观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晚上来到了爱河畔以及六合夜市,整洁美丽的爱河稍显单调,六合夜市的荣景却已好像春江水暖鸭先知,随处可见的前“总统”玉笔和新市长玉照和卡通形象,摩肩接踵的人群,仿佛都在说明和能生财的道理。佛家云“缘起缘灭”,朱院长引《尔雅》云:“落,始也”,一段缘落,亦是新一段缘始,旧缘却已随随风而逝,用不再复现了。“浮沉浪,似人潮,哪会没有思念”,“要走一刻请不必诸多眷恋”,再会吧,朋友们~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