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许立德:人生不止如初见 山水相逢必有期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滚动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许立德:人生不止如初见 山水相逢必有期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台湾中时媒体集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在台湾地区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社区营造文化之旅”为主题,在金门开营,来自两岸的30名大学生营员先在金门参访了狮山炮阵地、金门文化园区、琼林社区、碧山社区、燕南书院等地,体会到金门在闽南文化、战地文化、侨乡文化交融中产生的社区营造特色。在金门和平纪念园区,两岸学子合力敲响“和平钟”,钟声响彻金厦两岸。

之后,体验营一行飞抵台湾本岛,途径台北、新北、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高雄等县市,陆续参访了北投社区、三峡镇、萧如松纪念园区、北埔社区、鹿港小镇、彰滨工业区、桃米社区等岛内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营造案例。在桃米社区,营员们运用此行学习的经验,以自己家乡为例,就如何运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营造进行了提案展示。1月26日,体验营在高雄佛光山举行结业仪式。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营员许立德记录下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感受和思考。

1.20

金厦之间,不过数十里之遥,虽有关口出入之分,却无文种族群之别。上午乘船闲渡,尽赏烟波浩渺,看尽帆船渔人。既见港口工业一日千里,更眺自然美景风情万种。

临近晌午,停船靠岸,“金门欢迎您”五个大字印入眼帘,字虽繁体,却觉亲切。入关的时候,无意看见贴在门额上的“两岸民族本一家欢欢喜喜迎向和平来”,红底黑字,春联风格。不错,由于七十年的政治分立,我们到金门存在出入境的现实,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是地地道道的“客人”,但是这幅联语不仅让人顿生宾至如归之感,更觉得自己是来远探亲戚、会朋访友的。因为,骨子里,大家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相见欢上,互换礼物,相互介绍、询问、交流,我和台湾朋友迅速打成一片。我想,对于大陆人来讲,出境之后,能在两三言语间与人获得对彼此认同感的,也只有对港澳台同胞了吧。同胞,同胞,是血脉上的亲缘,也是心理上的认同,更是文化上的同质!

下午行程中最令我感慨的就是去古宁头战役遗址了。这场战役过去了70年,两岸分治至今也逾七秩。虽然有时“往事并不如烟”,但是历史车轮终将是向前的,所以战争终将结束,两岸复归和平。历史风云际会,波诡云谲,如今去探讨谁是谁非已无太大意义。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句话,便是一切历史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在当代书写更好的历史。古宁头的硝烟早已散去,我想现实中政治分立的阴霾也终将在时代潮流中守得云开见月明!

战争遗址之上,我们行之所至,目力所及,有当年炮战的碉堡,有依旧挺立的独木,有胡琏将军曾经对战士“碧血丹青”的激励,有马英九先生“和平台海、繁荣永续”的愿望……当两岸年轻人一起敲响和平钟的刹那,黄钟大吕,鸣声齐天。依我看,这钟声,是对当年战争双方英烈在天之灵的告慰,是对今日来之不易和平的珍惜,是对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许!值得一提的是,撞钟之前,天气稍阴霾,钟鸣之后,日光拨云开。我虽不是迷信之人,但天气之变却似乎冥冥之中告诉我,上苍对响彻云霄的和平之声以及两岸年轻人对和平的齐心向往感到喜悦与欣慰。

其实,炮战之停已历卌载岁月,两岸交流亦是日渐深入。眼前所见之碉堡、枯树、壕沟、荒草,无一不在诉说着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历史;耳边所闻之欢声、笑语、沟通、交流,无一不在显现着炮声已逝,和平已来的现实;心中所念之乐事、殷鉴、情谊、认同,无一不在昭示着金瓯无缺、寰宇一统的愿景……古人凭吊古战场,多有咏怀古今之意,杜工部如是,苏东坡亦然,我今日也不免俗套。可是心之所盼,情之所念,不过是希望一中之下,两岸同春!

这是出境的第一天,入台的第一站,交流的第一步,感怀的第一声,期待接下来更多的体验,更亲的伙伴,更深的感悟,更久的情谊……

1.21

上午我们来到金门大学进行体验营的开幕式,聆听完各位领导老师的致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燕南书院院长杨树清先生结合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普及金门学和南明历史的相关文化。

以地名作为一门学问的名字,其实在大陆也并不多见,我所熟知的主要有敦煌学、北京学等。说来惭愧,其实在听到杨树清先生的报告之前,我对于金门学未曾耳闻,但听完其结合自身经历的讲解,我想我对金门的前世今生可谓是有了更新的认识、更深的了解。依杨先生所言,金门之历史起源于五胡乱华时代晋朝几个家族的跨海迁徙,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载,这样的“长时段”历史对于一个岛屿而言实在鲜见。唐贞元年间,浯洲(金门古称)被设为泉州五个牧马场之一,此乃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及至明清,金门已发展为文化圣地,两朝之间出了数十名进士。

当然,杨树清先生还为我们重点讲述了金门“鲁王圹志”的考古发现对于南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其实无论是大陆或台湾的年轻人,对明清鼎革间的南明历史都未必熟悉,而杨先生通过讲述鲁王朱以海与金门的种种纠葛为我们拨开了南明历史的层层迷雾。虽然在大陆提到为国保节的忠臣,多推崇宣扬“崖山之后无中华”的陆秀夫抑或“梅花岭记”的史可法,加之南明政权存在时间较短、内部腐化严重,所以并不为史家所推崇。不过鲁王朱以海继承朱明皇裔之血脉,兼怀驱满复国之豪情,在金门的所作所为也似有齐桓勿忘在莒之意味,颇具田横五百士之遗风,所以时至今日金门不少人仍把他作为忠节志士来缅怀。当然,无论是南明政权还是郑氏政权,都抵挡不住统一的历史潮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完全收复台澎金马,自此四海复归一,金瓯始无缺,康熙成盖世之功,后世赞千年一帝。

午后我们便开始了观摩“社区营造”的旅途,先后抵达琼林、碧山等社区,亲身体验金门各社区营造之异同、文化之多元:“战斗坑道”体现的是战地文化,蔡氏宗祠展现的是宗法文化,燕尾建筑显现的闽南文化……

左为作者许立德,右为营员檀少俊

最后的行程是在杨树清院长的带领下走访燕南书院。“地汇聚人文而灵,人倚据地理而兴”,金门化育一千七百余年,名宿硕儒辈出,因此得有“海滨邹鲁”美誉。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细究金门文脉之源头活水,始于朱子曾在此传学布道,燕南书院亦滥觞于朱子千年前“设帐燕南,导化浯人”。朱熹在儒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程朱理学更在明清两代受官方推崇成为儒学大宗,走访书院,拜祭朱子,其实不仅是文化体验的一项环节,更是传承文脉的一种宣示。

1.22

进入台湾本岛,像是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初来咋到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沿路的街景,午餐的牛肉面,穿梭的车流,虽然与大陆并无太大不同,但新鲜感依旧十足!

下午走访北投社区更是大开眼界。新北投火车站得以矗立在今天的位置,背后有群众的努力、政府的妥协、团体的贡献,其实彰显的是民主社会公民参与决策的力量,虽然有时效率不足,但效果官民两开花。我想任何体制都有其值得称道和反思的地方,陈寅恪的同情之理解,亦可应用于此吧!

另外的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从头至尾洋溢着和谐的人文气氛。建筑材料是重复可利用的,贯彻着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在晚上北投文化基金会的有关社区营造的宣讲中,我更是领悟到所见的社区营造背后存在着更应有所感的营造理念。社区、家庭、个人,这是三位一体的社区营造理念,最终的愿景就是打造出幸福(Happiness)、健康(Health)、希望(Hope)的3H社区。其实,如果社区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幸福,拥有健康,怀揣希望,那么这个社区就是营造得很成功的。由这样的社区组成的社会,亦必将是河清海晏,万家灯火!"

1.23

上午参观李梅樹纪念馆与三峡祖师庙收获颇丰。李梅樹作为三峡当地的名人,一生躬身于画,坚持写实风格,拥抱乡土之美,有台湾美术运动中不倒的“万里长城”的美誉。纪念馆内,《爱孙》这幅画令人印象深刻,看此标题顾名思义就是描绘对孙辈的热爱,并且画作本身也恰恰是这样表达的:三个孙辈分立左中右,各自把玩着手中玩具,“爱孙”之意不言自明,但是画作右上角的日历又清晰标着民国五十四年11月12日,又饱含对“国父”中山先生的百年诞辰思念之爱,正是“爱孙”的第二层意思。

在历史时空选择下与李梅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峡祖师庙更像是一本活字书。庙宇凝聚了李梅樹的全新奉献和参与,也将传统雕刻艺术以登峰造极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庙中石雕石柱的用料之精确,雕刻之精美,足见立庙的虔诚。另外通过将很多传统典故(诸如苏武牧羊、卧薪尝胆、梅妻鹤子等等)融于雕刻板画之中,更是启迪心智使人着迷!祖师庙至今早已是三峡的信仰中心,我想剥离宗教色彩,其建筑内涵的人文展现亦是祖师庙留给今人的伟大财富。

1.24

今日一天的行程都在鹿港,上午参观的鹿港民俗文物馆原是台湾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第一代辜显荣的主要居住地,建筑之精美,藏品之丰富,令人惊羡!

文物馆由辜氏家族捐献全部土地、建筑、家具、器皿以及收藏品,行走其间可以想象当年辜家第一代人的生活情景以及在日据时代台湾富商的生活方式。馆内的文物以清中叶至民初的民俗器物为主,举凡衣食住行、娱乐习俗等皆有展示,风雅古趣尽收眼底,远古幽情油然而生。

参观之后,大家都在辜家花园里尽显神通地拍照,惠风和畅,绿茵铺地,榕树亭亭,好不自在!师生情谊交融一体,颇有当年孔子师徒泗水河畔之光景。

1.25

今天我们来到桃米社区,听廖先生上了一堂有关社区营造的生动一课。廖先生先从痛点讲起,921大地震之后的桃米,是一个贫穷、缺乏认同、缺乏自信、自我否定、期待新产业发展的地方。但正所谓不破不立,无破无立,大破大立,经历地震让桃米人更加勇往直前地进行独具自我特色的社区营造。古语云“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廖先生表示震后以生态工法营造、改善境内的湿地与河道,形塑出桃米独特的空间景观,使桃米成为物种栖息繁衍之地,更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重要场域。关于产业发展,桃米强调“小规模”和“在地化特质”的地场产业发展,以此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冲击并创造出生存空间。“只争唯一不争第一”的口号就突出表现了“在地化特质”下的桃米特色。

关于社区营造的终极目标,廖先生的表述更是值得深思。他表示观光发展只是手段,社区营造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居民自发、自主、自信的精神,以及感动生命内里的无价文化,最终创造生态与心态富足交融的新故乡!通过“教育学习-观念改变-行动实践”的模式,桃米社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这样的典范的辐射作用榜样作用都是不可忽略的,如果能够将桃米经验推广,那么更多的符合公共利益,展示集体成就,趋向永续发展的社区就会被更多地营造出来!

1.26

今天是台湾之行社造之旅的最后一天,行程有终点,情谊无终点,目睹最后一日的点点滴滴,我感动于两岸青年人在一周之内的浓厚友谊,感念于两岸血浓于水的文化基因,感恩于为我们的台湾之行在背后默默付出极多的各位老师……不论是结营仪式上的视频,还是在桃园机场的漫漫送别,都让人充斥着小别离的神伤。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无数的合影诉不尽八天七夜的两岸情谊,无尽的思念道不完卅人五组的离愁别绪,有幸认识这么多朋友,铭刻如此深友谊,唯愿山水有相逢,祝福两岸共同春!

最后录一打油小诗,以此纪念本次台湾之行:

卅人两岸金兰契,

相见如昨今别离。

人生不止如初见,

山水相逢必有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