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台湾中时媒体集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将在台湾地区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社区营造文化之旅”为主题,将在金门开营,拟参访金门大学、琼林社区、燕南书院、台北社区大学、三峡老街、浪漫台三线、鹿港民俗文化馆、埔里桃米社区等地,一窥台湾的社区营造文化。
体验营共遴选大学生营员30名,大陆和台湾各15名,分别由凤凰网和台湾《旺报》通过前期征稿和面试从两岸高校中遴选。本文为两岸大学生的报名征稿选发。
孟子煜,北京师范大学
7月22日傍晚,我从飞机上的小睡中醒来,先看见光与影间瑰丽的云层,然后看见了承载着太阳余晖的海面和海上的几条船,再然后,便是陆地了。
飞机落地的时候,我不由地兴奋。从此刻起,台湾,就不再只是纸面上的一个词或是想象中的一个岛屿,它很真实,就在脚下。
回顾在台北的七天,我发觉自己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对台湾的感受。我不愿意用被太多人使用的“包容”,因为这个词与其说是我在台北的真实感受,不如说是我在大陆时就想好的词,并且,我不认为中正纪念堂周围的一圈动漫人物塑像和那洁白云阶上被清去的红漆是包容的体现。我也不会用“矛盾”这一看似“通透台湾社会实质”的表述,因为这也是我在大陆的先入之见,或者说,仅凭在台北一周的经历还不足以让我产生这样的感受。而我也不敢擅用“文化气息”这样的词,因为现在的我还分不清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符号”。
那就先不用任何词来概括吧,任何词语一旦被想出,常常也意味着对真实的限制。
不带任何刻意的目标,去全身心感受一个城市,是相当美妙的事情。
台北是一个感觉旧旧的城市,它的老楼很少拆,老树很少砍,看起来并不洋气。可能是因为路边五颜六色密密麻麻的广告牌和路上数量众多的机车,它甚至有种乱糟糟的城市观感。而国父纪念堂连廊里跳街舞的国中生和中正纪念堂里边的动漫展,又给了我一种错乱的感觉——这可以说是自由,也可以说是矛盾——最肃穆的地方与最嗨皮的地方,往往只有一墙之隔。
这种墙里墙外“时空变换”的感觉,我在行天宫感受地最深切。某天晚上我们一行四人逛过士林夜市,出于好奇去青旅附近的行天宫看一下。走过骑楼下一个个热闹的店铺,抬头一看,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兀然出现在马路对面,屋檐高高翘起,大红色的大门和墙壁。行天宫,我第一次听说它是在五月天的《任意门》中,第一句歌词“行天宫后,二楼前座,那个小房间”。就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街道两边,完全不同。走进去,空气竟也感觉有了一点不同。供奉着五位神明的大殿前满是跪拜和求签的人,同行的两位女生也去拜一下,我和清华的英浩同学就坐在西阶上等。可能是被这里的氛围感染,也可能纯粹是累了,我们俩就一言不发地坐着,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人。跪在殿前的,有老人家,也有白衬衫黑西裤的年轻人。拜完了,求了签,就转身离开。不由得竟有些触动。但这触动绝不是来自某种神秘的宗教神力,而是来自这些跪拜的人。我会猜测他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又在想他们跪拜时会想些什么。但没有答案。渐渐感受到,信俗的力量来源,信是首位,至于信的是什么反而没那么重要。而在思绪信马由缰之后,走出宫门,又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
以往出去旅游,能触动我的大多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是在外地找故乡。但行天宫之行让我明白,这里有一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文化,我第一次见它,但完全被它吸引了。这种文化无所谓高下,只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或许我反感用“包容”“矛盾”这样的词来形容对台湾的感觉,仅仅是因为反感这些词背后的比较的意味。去台湾一次,我不愿做一个两岸社会的对比试验,不愿把一样东西互相比来比去然后说孰优孰劣。就像我去异地找朋友玩,我不会看重我老家比他的城市哪里好哪里差,这是我朋友的家,我看中的是我的朋友而不是他住在哪里,如此而已。
对我来说,台北是一个神奇的城市。因为去一个计划之内的地方,刚开始我会给它一百分,但等实际去了常常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不及预期的事,于是这一百分被不停地扣啊扣,最终得到一个差不多或者差很多的感觉。可是,台北之行是一个少见的增分的旅行,台北从我的城市名单中的some one变成了the one。两岸关系最近一段时间遇到了瓶颈,而这更需要我们去看看对方、去感受对方。我走过台北的街头,会感觉到,我们其实一模一样。
离开台北的前一天晚上,我有幸观看到云门舞集的户外公演《关于岛屿》。红月亮下的自由广场,数万人席地而坐。在表演的最后,嘹亮的高山族男声越唱越高,舞蹈演员动作越舞越快,背景版上的海浪也汹涌澎湃,而后,一切戛然而止。
关于岛屿,结束了。
下一次表演不知何时。
鞠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