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南:客从何处来 |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滚动 > 正文

杨铭南:客从何处来 |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台湾中时媒体集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将在台湾地区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社区营造文化之旅”为主题,将在金门开营,拟参访金门大学、琼林社区、燕南书院、台北社区大学、三峡老街、浪漫台三线、鹿港民俗文化馆、埔里桃米社区等地,一窥台湾的社区营造文化。

体验营共遴选大学生营员30名,大陆和台湾各15名,分别由凤凰网和台湾《旺报》通过前期征稿和面试从两岸高校中遴选。本文为两岸大学生的报名征稿选发。

杨铭南,四川农业大学

我从小是跟着阿公阿婆长大的,小时候总是喜欢在那台老电视上看到钢筋水泥搭建起密集的摩天大楼,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穿着高跟鞋的,挟着公文包的,天上游逸的飞机,地上满街的汽车,因为那样的生活,在我眼里是先进的代名词。在十多年后,我的家乡也逐渐开始高楼林立,光滑而透凉的玻璃墙在阳光的折射下显示出一种炫目的光辉。这时也有许多的舶来品涌入我们的视线,各种外语标示的品牌,生活越来越数字化,一点是科技的数字化,一点是个人的数字化。

那么可以讲出“先进”二字了吧?好像是,但是好像又不是。我想其实这就是因为城市化面临的一些情感上的剥离。以致于从前,有一些人终其一生也在找寻着。

阿公阿婆是客家人,祖先是很早从福建移居到了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定居后操持旧业,在丰沃的土地上创造财富。到我出生时,家里在城市内添置了住房,阿公阿婆也成为了工人,他们总是讲,想都想不到时代的变化这样大,不过他们也会怀念他们的年少时期,不光是因为他们的青春芳华藏匿在那段时光,也是因为人情。在耳濡目染之中,我也学会了客家话,这是一种和西南官话不太一样语言,但是在这几百年的融合之中也加入了不少地方口语。于是我心里悄然埋下了一颗想要去探根究底的种子。客家客家,居住在哪里,哪里便成为了家,然而这个家也是与祖辈们流传的家一脉相承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又与其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情怀就隐藏在习惯之中。在清明节前阿婆就会去采集青蒿棉花草,将其洗净磨碎,用热水潦煮,与面粉一起揉搓和匀,注备好心子,再用玉米叶子垫在下方,轻轻一折,就成了方方正正的清明馍馍。平时,阿婆也会用石兑窝子舂糯米,制作香黏的麻糬。她将这是她从小看母亲制作而学会的。而每逢过节与休息日,阿婆阿公还会去登门拜访邻居,给他们送去自制的点心,当时我就问阿婆「怎么要给陌生人送东西啊」阿婆就讲“我们小时候住大院坝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呢,邻里之间就是这样来往,人情就是这样慢慢熟悉才好”。慢慢地熟悉,这句话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好久都不曾慢慢去熟悉人了吧,吃饭细嚼慢咽,睡觉充沛饱满,即使是用心去种一盆花。生活的节奏冲淡的可不仅仅是过去的岁月,我想当一个人在一生的弥留之际,脑海里所掠过的不见得是荣华功名,而是处了一世的人情啊。

在高中的时候,我的妈妈带我去了台湾自由行,那是我第一次踏上语文书中所描绘的祖国宝岛,那个燥热的暑夏,也让我开始重新发掘一份生活中淡忘的感动。我们并不想走马观花,所以只在台北和花莲停留。刚刚从机场出来,我们坐国光客运,我就发现车子的广播是国,闽,客,英四种语言,这使我觉得新奇不已,虽然口音有一些不同,但大体是听得懂的。后来我发现原来台铁,捷运,公交车,都会有四种语言。不同的社群,不同的族人能够融洽得生活在一起,这种多元性来源于彼此的信任吧。而后来我们歪打误撞进入到小镇九份,这是一个相当有人文情怀的小镇,我为什么这样讲,那是因为在这些条窄窄的小巷中有迷人的烟火气,而那些嘈杂而人头攒动的居所,满足了我对阿婆阿公年轻时代生活的幻想。九份弯弯扭扭的小道引着我们向街坊更深处走,卖虾公片的老爷爷在哼唱着闽台歌谣。有一个阿嬷做一种松软的绿色糕点,招呼顾客进去吃茶,坐一会儿。我觉得惊讶的,还在于一家不起眼的小小的店,售卖的旧书和古早味,店主在旁边树立的牌子写道“欢迎友人来阅读,喝茶免费,随喜随意”,小店里也是安安静静,客人们很贴心地也给老板留下了各种小礼物,比如说贴画,或者留言,一只小折纸。我挺喜欢这样一种和合之美,浸入在这样的时空,我感到宾至如归。在那个小小的洒满阳光的木书屋里,我脑海里闪现出在我小时候,在大宅院的中庭里,筒子楼的楼梯上,堂屋前的坝子地,与玩伴的嬉闹,邻居的坝坝宴,和阿婆去赶集市,一并想起来了。人情它就潜在你的心地深处,它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去指引它的返航。

缘来缘去值得珍视,人情就是一种缘分。乘着普悠玛悠哉悠哉前往花莲,我们渐渐远离城市喧嚣,而静谧的花莲则又带给了我们别样的触动。清早我便与妈妈前去了慈济精舍,听上人讲课,虽然说没有听懂闽语,但是我们看到许多师姑手持笔记,虔诚倾听上人的谆谆教诲,随后还与大家一起唱歌,中午,我们在师姑的带领下在精舍食堂用斋,拖鞋在门外的垫子,轻轻踏入餐区,上百人的食堂只有碗筷碰撞的的响声,那一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礼俗在我看来还属第一次,自己带上饭盒筷子,吃多少加多少,餐后自己喜好餐盘,整整齐齐摆放好。窗外燥热,于是又有铁桶装上凉水,酸梅汤一解酷署。自己种菜,收易拉罐和塑料为地球环保尽一份力量。

客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我们行走于世界,终不免要去寻根溯源的,那些埋藏在时光尘土里的记忆,还是融进了骨髓的人情,我们有一些情怀是不应忘记的,如你,如我,如他(她)。客家人之所以处处为家而又能不忘本,融合当地又传承着溯源的习俗。台湾的多元与融洽让我印象深刻,毕竟,作为人,我们情感的交织,维系着你的生活,和脚下的土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