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被称作台湾的鲍勃·迪伦 胡德夫:这个头衔是恭维我


来源:凤凰文化

有人说胡德夫是台湾的鲍勃·迪伦,他的回应是淡淡的一句,“恭维”。不可否认,他受到的鲍勃·迪伦影响很大。“这样的诗人,是用嘴巴做文章的,也是从心里面,口里面出来的。

2016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出,有朋友打电话给胡德夫,问他怎么看。彼时的他,刚刚从妻子那里知道这个消息,因为他没有智能手机,信息不灵通。

胡德夫预测,鲍勃·迪伦不会去领奖。后来证明猜对了,但是鲍勃·迪伦接受了这个奖,请好友,也是“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代领了。

有人说胡德夫是台湾的鲍勃·迪伦,他的回应是淡淡的一句,“恭维”。不可否认,他受到的鲍勃·迪伦影响很大。“这样的诗人,是用嘴巴做文章的,也是从心里面,口里面出来的。鲍勃·迪伦只是多了文字在歌词上,说跨界也不一定是跨界,本来就是一个视野里面的东西,音乐、文字和声音。”

《未央歌》第三期,聚焦的就是六七十年代以降,以Bob Dylan为代表的美国民谣之于中国音乐,尤其台湾民歌发展的深刻影响。由凤凰网文化中心出品,贵州习酒首席赞助的胡德夫首档人文音乐节目《未央歌》沿着民谣的发展脉络讲述民谣故事。

本期节目,随着胡德夫的脚步,我们回到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回到那段回荡着美国民谣的历史记忆。知名青年作家蒋方舟担任本期推荐嘉宾,在她看来,鲍勃·迪伦和胡德夫最打动她的是跟一个时代下的年轻人和时代情绪的结合。蒋方舟从高中时开始听胡德夫的歌,她认为胡德夫与鲍勃·迪伦都已经被神化为时代的符号,《未央歌》这档节目能把这个符号背后的故事,以及歌曲所能承载的哀伤和历史完整地呈现到观众面前。

 

抗争的年代

蒋方舟最喜欢的鲍勃·迪伦的一首歌,不是《答案在风中飘》,而是《地下乡愁蓝调》,里面一句歌词是,“你不需要一个天气预报员告诉你风往哪边吹”,完全表现了时代。时代在发生变化,年轻人明确感受到未来的时代不属于自己,这一点特别触动人。相较而言,后来更流行的唱爱情的歌曲,对蒋方舟来说没有共情。

中国网友评论鲍勃·迪伦,“三流吉他手,二流歌手,一流曲作者,绝代诗人”。鲍勃·迪伦在中国,像一个遥远缥缈的符号。2011年,他在北京和上海开演唱会,现场反响并不热烈,观众无法跟他一起唱,很多人说“听不懂他唱什么”,但是这不妨碍大家抱着“朝圣”的心情去到工体。

同年,鲍勃·迪伦在台北小巨蛋演出,胡德夫去了现场。现场乐队成员全部戴着帽子,神情严肃,跟一般的演出气氛非常不同。

胡德夫非常欣赏鲍勃·迪伦,“歌的完整性不是因为唱出来好听,而是有故事,有感染力,有创造的意念,说出真相,不美化现实。”

六七十年代,革命风起云涌,几乎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抗争。美国的年轻人加入了黑人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嬉皮运动和第二波女权运动等等。

鲍勃·迪伦看到了被剥削的农民和工人,看到了战争、穷苦、挨饿、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炮弹在空中飞来飞去。战争的主导者从个人变成强大的政权。他站出来为工农发声,成为超越时代的领头人。“他的歌对世人发出质疑和警醒,值得敬仰。”

世界上的歌越来越多,一直在觉醒的歌却很少了。

在马丁路德金发布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之前,鲍勃·迪伦为之献歌。那时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二战、韩战、越战,接连的战争死伤无数。

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对台湾的影响极大时,美国大兵、香烟、可口可乐,浸入了台湾的土地。也是英文歌一统天下的时候,美军电台非常流行。大家会听英文歌、国语歌,或者是国军的国乐中心京剧表演。“我们自己没有歌,我才会去找祖先的歌来唱。” 

胡德夫本身高中就喜欢英文,听电台,后来考入了台大外文系。他把《Blowing in The Wind》作为橄榄球队的队歌,教同学们唱,打球赢多输少。后来做原住民权利运动,他还用来鼓舞自己和同伴。《Blowing in The Wind》从橄榄球队的队歌,变成了社会运动的歌。街头社运动除了唱这个,也唱《美丽岛》、《少年中国》、《老鼓手》,不过,纷纷被禁。

后来胡德夫写出了自己的歌——《为什么》,这是写给海山矿难中遇难的矿工兄弟。“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离开碧绿的田园,飘荡在都市的边缘?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涌进昏暗的矿坑,呼吸着汗水和污气?”这和黑人民权运动的脉络有相似之处,歌手和文学家投身运动,为之努力。

从鲍勃·迪伦的歌里,胡德夫看到了反抗精神及批判现实,跳出一些流行的框框,像情情爱爱或者爱国歌曲。杨弦也受到启发,把余光中的《江湖上》改成了歌,“一双鞋,能踢几条街?一双脚,能换几次鞋?一口气,咽得下几座城?一辈子,闯几次红灯?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他觉得鲍勃·迪伦的歌仍然适合现在这个时代,非常适合,告诉人们要站出来反抗,要要求改变,停止战争。过高的军费,是民众的沉重负担。美国民谣精神还在,民歌没有死。

胡德夫常被问,怎么看待民谣精神,“像他的歌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人类在把自己毁掉。”庸碌的想法在主导世界,在退步。

当美国从战争的颓败中回来,人民可以集结在一起把总统拉下来,告诉政府做的不对,应该要追求和平。“一直走路一直唱,他那个不快乐的脸是对这些事情内在的承担,我很少看到他快乐的脸。”

鲍勃·迪伦一旦唱出来就有他自己的样子,从心里面发出的抑扬顿挫,是打动人的地方,没有人在听他的声音好不好,“因为他的声音根本不能上音乐课,也不能教音乐。”

吉他与口琴是鲍勃·迪伦的招牌形象。乐器只是个工具,工具一部分也是在歌里头。他吉他弹得好么?口琴吹得好么?其实很多人都吹得比他好。但是加在一起,鲍勃·迪伦把精神放到里面去了,就有力量。他可以在短短的三段四段歌曲里面,讲到那个时代多数人没想到的问题,环境、战争、人的疏离、人对自由的看法及对自己的束缚,他都写的很清楚。

鲍勃·迪伦和科恩都是天上的星

在胡德夫眼里,诺贝尔奖很幽默,制造战争的总统也给颁发和平奖。并且,是发明炸药的人创造了这个奖。

诺贝尔文学奖戳破框框,颁给了有声文学,不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给一辈子从事文学事业的人。世界的观感变了,文学桂冠可以给唱游诗人,“他当然配得这个奖,从文字文学到吟唱诗人都算上。虽然很多人都配得,但他的作品影响力更大。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还有海明威,影响力不如他十分之一。”

获奖消息出来时,鲍勃·迪伦好几天没理会这个奖,继续在拉斯维加斯的演出,后来托朋友去代领奖,第二年才交给评委会一份颁奖辞。今年六月,诺贝尔奖官网发布了鲍勃·迪伦的领奖致辞,他引用三本书,《白鲸记》、《西线无战事》和《奥德赛》,谈了关于战争的渺然。

诺贝尔奖给鲍勃·迪伦颁奖本身是一个创举,口述有声的东西也可以是文学。“它是颁给一座山,传颂民歌精神。” 他的所有表现,除了破嗓子,其他就是真正文学的精神。得奖,是因为他的音乐,对人类的明天有创造性的改变。

莱昂纳多•科恩

鲍勃·迪伦获奖后不久,2016年11月7日,82岁的民谣老将莱昂纳多•科恩去世。

科恩对鲍勃·迪伦影响巨大。两人同样都声音特别,如果鲍勃·迪伦唱歌像鸡叫,科恩就是“河马的声音”,胡德夫说。

“科恩和鲍勃·迪伦,在我心中,是天空中的星星,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偶像,我们需要典范。他们一直悬挂在天空中给我们当典范。”

胡德夫翻唱了科恩的《哈利路亚》,把它收入自己的专辑《大武山蓝调》。他有自己的解读,“哈利路亚,我的了解是这样,无关于你晚上所听到的声音,无关于失恋喊叫的声音,也无关于谁在夜间看到什么亮光,这是一种冰冷的,破碎的哈利路亚。”

从人的情欲里出来的哈利路亚,美丽言辞是掩盖不了人的软弱本性,这还是讽刺的、冷酷的、无畏的哈利路亚。

科恩直白的时候比什么都直白,《Bird On The Wire》第一句,“像惊弓之鸟,在生活中,我像一个夜间的那个喝醉酒的人,在一起咏唱”。

科恩和鲍勃·迪伦两个就是典范,告诉人们,谁都可以唱歌,谁都可以去直接描述你看到的、想到的事情,不是只有声音好听而已。“他现在去参加选秀比赛,根本不会得奖的。但是他用自己的声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意义的。没有声音是相同的,你的声音、你的气息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比从你的肺腑里出来的声音还可贵的东西,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一生不懈怠创作,用尽所有力量,走到生命的最后,把歌留下来。鲍勃·迪伦在继续这样前进着。想到这点,胡德夫觉得很惭愧,“我们的社会,歌唱领域,创作领域,这样坚持的人不多了。他们是我们的表率和典范。”加入文学是事业,歌的创作是事业,它是精神的世界,而不只是一份工作。他们两个都在用声音记录一些事情,用歌描述世世代代,告诉大家还没有醒悟过来的道理,把自己全部燃烧完毕。

歌里虽然有痛,但痛之后是相互关怀,或者自己选择承受更多,减少别人的痛。“很多陷阱,很多深渊我都去过”,也有过不够全心全意放进去的东西,但因为唱他们的歌,都有所改善。

胡德夫在哥伦比亚咖啡馆唱出的《美丽的稻穗》,引领了民歌运动。它是陆森宝从卑南族古谣里写出的关于战争的歌。胡德夫唱这个歌的时候觉得,“歌是一定要有盼望的”。

歌的内容是国共战争时,面对无法反抗的命运,原住民同胞被征召到前线。歌词里充满对战争的无奈,思念家乡的凄苦,以及稻田的醉人之美。这种歌在全世界的民谣里,脉络都很清楚,像从德国流传到美国的,where have those flowers gone? 那些花去哪里了?花朵到了少女的手中,再到男孩子手中,男孩子去哪里了?军队中。

最后到坟墓去了,坟墓去哪里?最后长出花来了。这样的歌非常凄美。《美丽的稻穗》也是这样,田园中没有年轻的力量,老弱妇孺,歌里是对亡魂的吊祭,还有对遭受战争之苦的年轻人的思念。答案在风中飘,也在每颗有创伤的心中。

“我相信那是我们两岸最后一次战争。不会再有战争了,这样唱起歌来才有希望。”

人的希望,是胡德夫唱歌的基石,也是民谣河流的朝向。

(撰稿/郭睿)

说尽民歌的音乐故事,由凤凰网文化中心倾力打造、贵州习酒首席赞助的胡德夫首档人文音乐节目《未央歌》从11月2日起,在凤凰网首播,每周四播出一集。同时,豆瓣视频、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主流平台也将在焦点位置推送《未央歌》。另外,豆瓣推出的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已在10月31日,推出胡德夫主讲的精品音频专栏《民谣与台湾故事——胡德夫的音乐时间》,专栏特邀胡德夫讲述他最爱的经典民谣,以及民谣与时代、与人、与台湾的故事,从与《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现民谣精彩,并且胡德夫在这个专栏里将发布他从未公开唱过的歌。

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豆瓣时间订阅优惠码。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未央歌》第六期:胡德夫致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12/06/a2f36f70-537a-4aa5-bd89-1e8d280f7766.jpg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