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意象·工笔重彩画的意象美探究——曹娜


来源:凤凰文化

工笔重彩画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从内容上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一直占有主要的地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艺术简历】

曹娜,大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金奖”获得者。全国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双年展入围者。山西师大临汾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山西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山西民进开明画院副院长,2014年聘为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曹娜•意象工笔重彩】专项研修班【导师】。2017年聘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创作研修班【导师】。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外名人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席,2004年作品巜空镜子》获全国第二届"黎昌杯"金奖"。2005年作品《无语》入选国际美术双年展。并在全国各地举办个展。历年作品多次在保利和瀚海成功拍出。2014、2015和2016曹娜专题片连续三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2017年在中国宋庄成立【曹娜美术馆】和【曹娜•意象工笔重彩国展创作研修班】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北京大千画廊、香港艺苑画廊、美国旧金山画廊、人民大会堂等收藏。2017年10月曹娜课题【意象•工笔重彩在国画创作中的实践研究】被列为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意象•工笔重彩画的意象美探究】

曹娜

工笔重彩画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从内容上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一直占有主要的地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意象•工笔”是指对客观感受到的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的某种意蕴情调,通过传统与现代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语言、肌理和各种矿物石色来加胶调和表现,“意象•工笔”追求的是神品。所以气韵生动是“意象•工笔”核心的实践标准,这一提出对传统绘画的概括形象和设色技法革新很大。

清初画家石涛曾把绘画艺术提高到能表现天地万物神通变化的地位,注重个性情感的投入,反对一味的抄袭模仿,倡导变法创新,展现个性风貌。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观点,重点是强调中国画的意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如何对待艺术“形、神”的问题上,因为中国画终究追求的是完美的形神结合。

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在造型艺术作品中,精神内涵的表达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意象•工笔”重彩画就是以中国画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及现代人的审美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力争在传统工笔画中探索研究意象性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创作者通过对物象的理解来感悟现实。

“意象•工笔”重彩画是一种见心见性的艺术,它在审美价值上追求高格调、高境界、高品质,画面具有清新灵动、气韵传神的艺术风格。其创作核心一定是创作自己的心灵,意象本身就是要让一切都从审美的角度观察,寻求美的新意,并且在艺术表现中,要从有限的形象中挖掘无限的形象,最后表现的结果一定是真善美!

2010年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试述国画创作中的意象美》一文我写道:"在中国画的独特造型艺术语言当中,始终都有这样一个艺术规律,那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如何对待艺术“形”的问题上,中国画只有以神写形,以境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越形,这种至高的艺术境界应是艺术家不懈追求的。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观点,指出艺术的本质是意象的。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同时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是画家在对自然物象特征观察、认识以及描绘过程中产生的,是画家的精神情态与自然物象结合的产物,这也反映了其时代人们的情思、趣味和审美理想。

创造新的意象美是新时期中国人物画的艺术境界。在现代文化的都市社会环境领域里,当今画家的情感和古代画家的情感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当今的环境自然美和社会美都为我们创作意象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现实理念,再加上新的意境和景象又来自于画家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心理体验及个人生活的感悟、领略,并且含蓄的用自己的个人独特艺术处理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可感性和强烈的想象性,又带有模糊性和无限性,是意中之象。面对一幅幅的创作,立意已基本敲定,但以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来表现创作的主题呢?我认为艺术构思的目的在于创造典型的、完整且完美的艺术表现形象,而艺术中的形象是要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中不但要把它们体现出来,而且作者的艺术构思还不能仅限于画面的内容,这样一来就涉及到很多的艺术形式,当然这时创作者一定要有选择性了,任何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要先“立意”,其所谓“意”并非仅仅指主题思想。清人郑绩说:“然笔意亦无他焉,在品格取韵而已"。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的确是要先从构思立意到取材造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只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才能使画面的品位产生情调的韵味。作为一位艺术创作者,必须要有很扎实的写实功底,而且也要学会对事物有一个细节与整体的描绘,同时还要在描述的过程当中加上自己的思绪和感受,这就需要画家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活力高度敏感,从微妙细微的情境观察中吸取营养,获得艺术灵感,从而产生共鸣和激情。当然也离不开个人的探索和创新,只有对绚烂多姿的自然现象与都市景象生活的深入、创造出来的作品才会更深入、更生动、更能打动观众,同时它的生命力也才不会枯竭。

因为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美的源泉,有赏心悦目的景物,无穷无尽的题材,而艺术家进入创作的状态,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自由境界,这也就是如何面对自然而升华为艺术作品,它不仅需要我们怎么样的去面对丰富的生活深入空间和个人感受,更重要的还要加强诸多方面的各种修养。

十七世纪的中国和尚——石涛的感受来自大自然时大胆宣言:“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显然他对大自然的感受不同于前人笔底的画图,因之他力求不择手段地创造表达自我感受的画法。故所谓一画之法,并非指某种具体画法,实质是谈对画法的观点。正因为每次有不同的感受,每次便需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方法便不应固定不变、而是千变万化。“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而”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更成为他的至理名言,放之古今中外艺坛而永放兴彩。今天看来,石涛的观点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最早的明灯。

“气韵生动”这是南朝齐画家画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序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是其他五法的总纲和指导原则,也是对绘画美的最高要求,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它启示了绘画创作中的生命意识。虽然“气”的概念在魏晋时期已被广泛使用,但把“气”和“韵”,“生和动、”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就有了全新的意义。唐代画家张澡说:“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这是对谢赫气韵说的重要补充发展。造化即是宇宙自然也是艺术创作的客体,心源是作者自身,是主体。艺术生命是从主体获得对客体的审美感受的那一刻开始孕育的。人的生命信息——感情、气质、性格、审美理想等一同化合、溶解、结晶、升华、从而创造出艺术的新生命。

国画大师齐白石总结了先辈的画理经验,提出“妙在似于不似之间”之说,宋朝苏轼能文善画,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儿童初学画画,首先要掌握能够把物象画像为练习的基本功,对于一个创作型的画家来讲不应以画像形似为满足。又如东晋画家顾恺之主张画人应“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即对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不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描绘,通过描绘要从中获得内在的精神、品质、气质而加以描绘,这样才能会引起人们的美感。唐代画家张彦远主张:“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意境带动笔墨,作品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并成为真正的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

画家要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东西”,在自己的作品中,尽量的争取看不到别人的影子,不要站在别的屋檐下。既使是同样的形式也要有不同的表现,既不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创造一个新的生命,新的形式,不断的去探索它。它是个动态的属性,一个成熟的画家应该有自己的“程序”。

但程序中一定离不开画家的“灵感”,因为灵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是灵性的感悟,是知觉与顿悟的产物,它也是作者创造力和想像力的表现。但长期的审美感受的积累,学问修养,感悟力,创造力的不断提高,都是获得灵感的必要条件。

 

塔皮埃斯在其论著《艺术实践》中提出:“艺术是现实对于我们精神的一种符号、一种客体、一种暗示”、“艺术活动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缺口的探索和不懈的改造”为此说“画”不是镜子式的对自然的反映,而是人面对自然的思索,并用画的形式语言载体思考中找到能与自我心灵的潜意识共鸣的方式来表达,因为意象工笔重彩的核心是“情感的趣味”文化的模式本身就是写意和抽象的,是虚实相间的楔合。无论哲学、文学、诗歌还是绘画、雕刻均是如此。

意象•工笔重彩创作的意象美,归根到底也是以艺术生命的一种至高追求,同时更是反映作者精神内涵的追求,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创新。

[责任编辑:杜鑫茂 PN036]

责任编辑:杜鑫茂 PN036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