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回到1933,纳粹笼罩下的国家剧院和犹太“绊脚石”


来源:凤凰文化

“剧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负有弘扬真正的德意志艺术的职责。我们有理由为献身于这一崇高职责而深感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肩负着通过实际行动团结一致的责任。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地追求一个目标——全身心地服务于德意志艺术与戏剧事业。”

死本为大

我们属于死

张口大笑。

如果我们以为身在生的中央,

死就敢痛哭在我们中央。

——赖内· 马利亚· 里尔克

剧照

作为“最值得关注的”十部作品之一,《国家剧院的绊脚石》受邀参加2016年柏林戏剧节。在由吴氏策划主办、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协办以及大众(中国)赞助的“2017柏林戏剧节在中国”项目框架下,巴登州卡尔斯鲁厄国家剧院携《国家剧院的绊脚石》来京演出。利用德国巴登州卡尔斯鲁厄国家剧院的员工档案,导演汉斯·维尔纳和戏剧构作雷吉娜·杜拉重现了该剧院1933年后,反犹太人歧视和解雇左翼自由主义戏剧家的过程。

克罗辛格和杜拉的创作聚焦于四个主要人物,分别讲述了莉莉· 杨科、保罗· 戈麦克、艾玛· 格兰德特与赫尔曼· 布兰德的生平故事。演员和观众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工作桌周围。演员向现场目击者念着档案、新闻报道、回忆录和采访。周而复始的,他们加入了简单的表演。我们听他们讲述在卡尔斯鲁厄,犹太演员、犹太提词员以及艺术总监是如何被解雇、逮捕、流放以及自杀的。

主人公的求职信、劳动协议、公务函件及私人书信与新闻报道、评论、读者来信及帝国戏剧协会发布的纲领性文件穿插交织在一起,真实还原了纳粹时期疾风暴雨、人人自危的政治气候,回顾了骇人听闻的迫害如何一步步愈演愈烈为司空见惯的日常景象。

与此同时,回忆、亲历者口述、演员自己的内心活动也贯穿其中。剧中某些段落还引用了经典的戏剧台词和著名歌剧唱段。受迫害的艺术家以其巅峰时期的辉煌形象被召唤出场,纳粹时期被斥为“堕落艺术”且遭封禁的经典旋律亦时而在舞台上回旋。

剧照

每位艺术家并非被简单地处理成为受害者形象,而是被精炼、饱满地塑造出来。戏剧作品展现了一套官僚程序如何通过建立周密的司法程序,得以进行社会排斥和种族灭绝;如何通过引用相关法律条款、通过将歧视暗植入当地纳粹报纸的煽动性文章中,将这些程序合法化;还有政府官员发出那些信函,告知犹太提词员对她的解聘是合法的,看上去是何等的礼貌、形式上完美无缺……所有这些细节使这部戏剧作品像一部教科书似的告知人们,国家官僚体制如何“公正”地运行。

除台词外,剧中很少穿插甚至完全没有加入任何评论,克罗辛格等主创人员在这部戏中坚持让历史档案自己发声,在揭露官僚体制残酷无情的同时,间或出现的不自觉喜剧效果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体验独一无二的半浸式观剧体验在现场欣赏这部作品时,每一位观众既是观剧者更是参与者——超近距离感受演员在冷静呈现和角色代入的不同瞬间张弛有度、游刃有余的细腻表演。

剧照

在造型艺术家罗伯特· 穆南设计的舞台上,全体演员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桌子前,活动桌面上堆满了连篇累牍的文件,而桌子本身亦可作为舞台使用。两侧的大屏幕投影辅以音乐家丹尼尔· 铎什制作的背景音效,在凌厉直白、咄咄逼人的氛围之外又延展出一层想象和声响空间。

 

海报

《国家剧院的绊脚石》

时间:2017/7/7-7.8 19:30 7/8 14:30

地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票价:200元

主创

联合出品人:维罗妮卡·巴赫费舍尔、安东尼娅·莫尔、乔纳森·布鲁克迈耶、贡娜·施密特

导演:汉斯-维尔纳·克罗辛格

舞美、服装和视频:罗伯·穆南

音乐:丹尼尔·多实

艺术合作:雷吉纳·杜拉

戏剧构作:安娜莉娜·肖特

艺术总监:General Artistic Director、彼德·施布勒Peter Spuhler

剧照

以下为部分来自历史现场的资料和报告,凤凰文化经授权发布于此,作为观剧前的背景资料。

“巨额薪俸与犹太阴魂 ……”

—— 摘自调查手记

2015年1月,我第一次走进卡尔斯鲁厄市中央档案馆那栋富有现代气息的办公大楼。这里存放着巴登州国家剧院早年间的人事档案,我希望从中为我们正在创作的纪实剧目搜集所需素材。巴登州州立剧院早在第三帝国成立之初即完成了所谓“一体化”改造 —— 这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苍白抽象的概念背后隐藏着哪些艺术家的不幸遭遇?我反复翻查目录,订阅了成堆的文件:57a238“公务规章及组织”,57a1959“瓦格博士个人档案1926 —1933”,57a839“保罗 · 戈麦克个人档案”,57a353“希特勒青年团与德国少女联盟”……坐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窗外是一览无余的花园美景,我从一摞文件中随意抽出一份 —— 57a159“乐队指挥人员表”—— 小心翼翼地翻阅那些薄薄的纸页。不难发现,这些档案的确有些年头了:页面泛黄乃至发黑,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其中部分文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我唯一关注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那段历史。我开始逐字逐句地读。

“布达佩斯,1931年9月15日。尊敬的经理先生!烦请您在百忙之中拨冗留意:本人今年十九岁,不久之前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指挥与钢琴专业,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如能在贵处谋得钢琴伴奏一职,我将不胜荣幸。在物质方面我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因我从父母处无法获得经济资助,故恳请贵院提供一份能维持基本生活的薪资。

在此谨列出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校长尤金 · 胡贝先生以及列奥 · 维讷、艾伯特 · 西克洛斯、罗伯特 · 米茨莱耶、尼古拉斯 · 劳里希斯教授作为我的推荐人。如能录用,还望第一时间告知,在此不胜感激!收到录用通知后我将自费前往剧院向您做一自我介绍。望准予上述请求,致以崇高敬意。格奥尔格 · 施特恩。”

当格奥尔格 · 施特恩1931年写信给卡尔斯鲁厄巴登州州立剧院经理汉斯 · 瓦格博士时,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为了日后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他乐于接受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这些文件表明,施特恩与瓦格之间曾有过书信往来。起初瓦格只同意为这个匈牙利年轻人提供在州立剧院无偿工作的实习机会,他拒绝了施特恩提出的通过在剧院做钢琴伴奏赚取生活费的建议。囊中羞涩的音乐高材生于是不得不暂时搁置了前往卡尔斯鲁厄的计划。时隔一年后,也就是在1932年10月,双方对原先的合作意向重新做了考虑。剧院音乐总监约瑟夫 · 克利普斯在布达佩斯公干期间对施特恩进行了面试,认为他具有在剧院任职的合格资质。施特恩在1932年12月22日的信中写道:

“尊敬的经理先生:基于上次我同贵院音乐总监克利普斯先生的会面,我谨向您告知,我将于1月2日(周一)中午前来剧院报到。致以崇高敬意。格奥尔格 · 施特恩。”

1933年1月5日,犹太人格奥尔格 · 施特恩拿到了卡尔斯鲁厄剧院钢琴伴奏一职的正式工作证明。而短短七天后,他便收到了一封突如其来的解聘通知:

“根据上级部门指示,我们将不再留用您在本剧院工作,请您即刻离职,谨此告知,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一个年轻人刚刚起步的音乐事业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摘自1933年1月28日纳粹宣传报《元首》的内容是施特恩档案里的最后一份文件,该报道以激烈的口吻痛斥了施特恩被解雇后仍在排演期间出现在观众席上的行为。对于格奥尔格施特恩本人的想法,对于这次无端解雇可能给他精神上造成的伤害,以及他内心的愤怒和委屈却只字未提,对此我们也只能猜测二三。

读到这里我如鲠在喉,只好抬起头在阅览室里四下环顾。除我之外这里只有两个人。我开始意识到,通过这番调查浮出水面的那些东西将挥之不去,它所带来的无力感将在我心上投下一层阴影。格奥尔格 · 施特恩的档案内容只有这么多,但关于女歌唱家莉莉 · 杨科洛维奇(艺名莉莉 · 杨科)的文件却有厚厚一沓。档案编号57a1107。

莉莉 · 杨科1907年生于格拉(Gera),其父在一战中阵亡,其后她随母亲爱玛迁居路德维希港;1924 年进入魏玛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并成为声乐大师班里的一名学员;1928 年 4月在巴登州州立剧院试唱,以优异成绩通过面试;同年8 月,作为见习生和州立剧院戏剧研究所学员开始了自己的歌唱事业。莉莉· 杨科很快便成为深受卡尔斯鲁厄观众喜爱的歌唱演员。1930年8月,她终于以“戏剧与歌剧部新人”的身份得到了在剧院的全职工作机会。1932年6月24日巴登州州立剧院理事会的一封公函中阐述了为她加薪的理由,其中尤其提到了她在舞台上的卓越表现:

“杨科女士现已成为一名值得信任的可用之材,特别是在歌舞剧方面成就显著。”

同年,卡尔斯鲁厄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了杨科在《花开时节》(Dreim?dlerhaus)一剧中的精湛表演:

“莉莉· 杨科扮演的格丽斯远远超出了角色本身的要求,甚至在明显夸张之处,她表演中所流露出的几分讥诮与讽刺也取得了无可质疑的强烈效果。”

1933年3月16日,莉莉杨科梦想中的大好前途戛然而止。她和其他犹太裔同事一起收到了一封解聘通知,告知其工作协议不再延长至下个演出季,其中对这次解雇的真正原因却只字未提。在《元首报》上,我发现了如此穷凶极恶的言论:

“此举仅仅是向州立剧院的犹太阴魂和巨额薪俸制发起的第一次冲锋,之后还将陆续采取其他措施。”

杨科试图援引特殊法律条款来保住自己的饭碗,但她的申请未被批准。文教部部长在1933年4月22日的回函中称:

“恕本人无法满足您所提出的在巴登州州立剧院留用至下个演出季的请求。您的情况不符 合1933年4月7日颁布的《终身制公务员法》之规定,故相关特殊条款在此亦不适用。”

莉莉· 杨科先是流亡到瑞士,1936年她与医生维克多· 瓦尔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名为西尔维奥。随后不久举家移居法国,在那里,莉莉和她的丈夫及儿子最终被分别遣送至不同的集中营。1944年10月11日,莉莉· 杨科在拉文斯布吕克(Ravensbrueck)遇害。2013年11月10日,一块由艺术家君特· 德姆尼希(Gunter Demnig)设计的绊脚石被安置在国家剧院大门前,以纪念这位惨遭不幸的艺术家。

格奥尔格· 施特恩又有着怎样的遭遇呢?夜晚回到家中,他在卡尔斯鲁厄经历的那一场悲剧让我无法释怀。我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他的名字,看到结果后终于松了一口气:之后这位年轻的音乐人改用其匈牙利原名格奥尔 格 · 索尔蒂,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指挥家。

卡尔斯鲁厄1933年大事记

1933年1月30日

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举行环城火炬游行,庆祝希特勒当选帝国总理。

1933年2月5日

继社民党和“钢铁阵线”针对“哈茨堡阵线”和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组织的反右翼示威游行后,集市广场、凯撒大街和克罗伊茨大街相继发生斗殴事件。

1933年3月4日

三四万市民聚集在在城堡广场上,参加即将于当天举行的大规模抗议活动的动员大会,该抗议活动由支持希特勒的党派及团体发起。

1933年3月6日

9时整,冲锋队队员不顾市长芬特尔反对,在议会塔楼上挂起万字旗;在其他公共建筑上也如法炮制。

1933年3月10日

《人民之友》编辑萨利格吕讷鲍姆(S a l l y Grünebaum)与社民党议会代表路德维希· 马卢姆遭拘禁,位于瓦尔德大街的《人民之友》报社办公楼被纳粹党占领。

1933年4月5日

在政府及公共机构任职的犹太人被一律停职,并在4月7日《终身制公务员法》颁布后遭解雇。其中包括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党员,一战参战人员例外。

1933年4月22日

结束柏林首演后第三天,由汉斯· 约斯特导演的纳粹戏剧《施拉格特》在卡尔斯鲁厄上演。

1933年4月27日

巴登州州立剧院更名为巴登州国家剧院。

1933年5月4日

剧院音乐总监约瑟夫· 克利普斯被勒令最晚于8月31日离职。

1933年5月11日

卡尔斯鲁厄举行了首次大规模防空演习。剧院同样实行灯火管制,当日演出被迫中断。

1933年5月16日

中午时分,七名社会民主党人—— 阿达姆· 莱姆勒、路德维希· 马卢姆、赫尔曼·· 施坦茨、萨利· 格吕讷鲍姆、厄尔文· 萨默特、古斯塔夫· 赫勒、奥古斯特· 弗莱—— 被押上一辆敞篷车游街示众,后被押解至由旧日狩猎行宫改造成的吉斯劳营地。整个过程中,围观者集体高唱民歌“漫游是磨坊工的志趣”。

1933年6月17日

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在城堡广场上举行庆祝夏至的活动,焚烧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埃里希凯斯特纳等进步作家的作品。

1933年6月23日

社民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其代表被迫退出市民委员会。

1933年11月11日

在“为了和平、自由和荣誉的帝国议会选举

1933年3月11日

自1927年以来一直担任美术馆馆长的莉莉· 菲舍尔(Lilly Fischel)因其犹太出身被勒令停职,后被开除。

1933年3月11日

纳粹党重组内阁并推举帝国专员罗伯特· 瓦格纳为代表夺取了巴登州政权。瓦格纳被任命为大区长官。

1933年3月15日

巴登州州立剧院经理汉斯· 瓦格博士被勒令停职,剧院其他工作人员通过纳粹党机关刊物《元首报》得知即日起其工作协议将被剧院解除。

1933年4月1日

纳粹党在卡尔斯鲁厄发起抵制犹太商户运动。犹太人经营的商店被贴上黑底黄花的星形标识。整个行动过程禁止记者拍照。与人民投票”活动中,90% 的卡尔斯鲁厄市民为希特勒投了赞成票。

1933年12月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在国家剧院演出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1933年12月31日

巴登州国家剧院负责人在发表新年致辞时向剧院全体员工发起如下号召:“剧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负有弘扬真正的德意志艺术的职责。我们有理由为献身于这一崇高职责而深感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肩负着通过实际行动团结一致的责任。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地追求一个目标——全身心地服务于德意志艺术与戏剧事业。”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