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龚鹏程:传统的女德女教到底是怎样的?
2017年06月08日 12:02:52
来源:凤凰文化
作者:游海洪
龚鹏程认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并不是什么大罪过,也没有束缚女人,古代传统中所提倡的意识、所设计的制度并不是处心积虑在打压女性。现代大众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知之甚少,未能领会古人的要义而又故意曲解,导致了对中国古代传统的误解。
导语:
近日,一场校园公益讲座上关于“女德”的演讲言论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这些言论是对女性的歧视和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和儒家的纲常礼教也再次被舆论翻出来鞭挞了一番。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女德女教”对女性有着怎样的规定?这些规定何以在现代社会中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龚鹏程认为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并不是什么大罪过,也没有束缚女人,古代传统中所提倡的意识、所设计的制度并不是处心积虑在打压女性。之所以现在会造成“大家一方面感叹礼崩乐坏,一方面又学着五四以来的声口,大骂礼教”的现象,是因为现代大众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知之甚少,未能领会古人的要义而又故意曲解,导致了对中国古代传统的误解。
对话:
付爱民中国画:《女戒第四·妇行》
凤凰文化:近来关于“女德”的讨论非常热烈,您认为中国古代传统礼俗中的“女德”是什么?对女人有哪些要求?
龚鹏程:古代对女人的要求,概括为四方面:德、言、容、功。《周礼·天官·九嫔》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后人说女人要有“三从四德”,指的就是这四样。希望女人要漂亮、会打扮;言语得体,又有手艺,还有涵养。现在讲妇德的人,似有道德偏执,忘了妇容、妇言、妇功。由于现在有人这样偏执地宣扬妇德,所以许多朋友又去骂古人,说他们是把古代“三从四德”这种封建糟粕又搬出来了。
凤凰文化:“三从四德”一直以来被视为封建糟粕的典型代表,能否解释一下“三从四德”在古代有哪些含义?在这次讨论中,您认为对于“女德”遭受批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龚鹏程:其实批评者大抵根本不晓得四德就是妇容、妇言、妇功、妇德,所以乱骂。然后大家又痛骂“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三从”说抹杀了女人的自主性。五四运动以来,一方面大家不读书,一方面有人故意曲解,所以讲得好像三从四德有什么大罪过、怎么样束缚了女人似的。《后汉书·张楷传》说:“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当年反传统诸公造作出来的迷雾,可比张楷还厉害呢,把人搞得现在还在迷迷糊糊中。
实则“三从”之说出于《仪礼·丧服·子夏传》。讲什么呢?是解释丧服制度的。父亲死了,未嫁的女孩要为父亲服斩衰(把粗麻布斩裁做成上衰下裳);若已嫁,夫死,妻为丈夫服斩衰,三年。假如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儿子跟着她。如继父死,儿子要为他服丧一年。此时妻子也同样服丧一年。这就叫做“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为什么儿子要替继父服丧一年呢?《传》说:丈夫死了,妻子年轻、孩子年幼,孩子随着母亲嫁人。继父用他的钱财抚养小孩,让他可以祭祀父祖,尽了做继父的道理。这孩子当然要服齐衰一期。而由于妻子不是原配,这时妻子便跟孩子同样只服丧一年即可。
道理就这么简单,而且通情达理。结果竟被污名化、泼脏水,真不知从何说起。不但这句话不歧视女性、不束缚女性,整篇《仪礼·丧服》还明确主张可以改嫁,而且强调夫妻一体:“何以期也?与尊者一体也。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 大骂“三从”的人,看重的是那个“从”字。以为这个字就显示了古代要求女人顺从、服从的男权暴力。不知道“妻”字从来都解释为“齐”,妻子之地位与人格是与夫等齐的,所以说“夫妻一体”。《仪礼·丧服》还有一句话说“夫妻姅合”,指夫妻两人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整体。
古代男女相见情形/网络图片
凤凰文化:那您认为现代人对于古代女性受到礼教压迫的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女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生活状态又究竟是怎样的?
龚鹏程:近人已不熟悉这些古代传统的观念,并在现代意识底下有意地曲解,遂常得出古代女人受压迫,生活局限于闺门之内、礼教之中的印象。这些印象,深中人心,历有年所,且颇符社会革命之需、女权运动之用。因此也很少人能发现它们只是一批画歪了的脸谱,与古代妇女实际的生活大有距离。所以我们有许多关于古代女人受束缚的神话,例如说女人都关在闺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女授受不亲,头脸若被男人看见就得嫁给他之类。
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已论证过古代男女相见本不防嫌:“古者男女间以故相见,亦不问亲疏贵贱。田延年以废昌邑事告杨敞,敞惧,不知所云,延年起更衣,敞夫人遽从东厢谓敞云云。延年更衣还,敞夫人与参语,曾以不为嫌。岂惟常人,虽至尊亦莫不然!”(卷一·古者男女相见无嫌) 卷十五又说女人卖酒,“即卓文君当垆之意。晋人阮氏,醉卧酒垆妇人侧;司马道子于园内为酒垆列肆,使姬人酤鬻酒肴是矣”。女人开店,自古已然。
女人不只出来做买卖,还出来玩。社会上女人往往“拟饰娼妓,交结姏媪,出入施施无异男子”(客座赘语·卷一),跟现在其实差不多。至于妇女结社,现在发现最早的资料是北朝东魏武定三年。敦煌遗书还有两件唐五代的“女人社”社约文书。宋元明清女人结社,则广及宗教、技艺、经济、游戏等各方面。风俗如此,世家大族反过来要求其女性谨守礼法门风,当然也很常见。但这不是因为世家大族女子愿意被道德礼法束缚,乃是因为守礼愈谨,头脸愈不易被人窥见,愈能在婚媾市场上博得高价钱,身价会愈高、聘娶的对象会愈好,“世希难得之货”嘛!
可是,所谓守礼谨严也者,实况如何?天晓得。分香纳履、待月西厢,各种传奇故事、笔记小说中,故事可多着哪。但实迹虽然如此之多,表面上却仍要维持着一个礼法门风的形象,嫁娶双方才会满意,嫁者得了实利、娶者满足了虚荣。这实利与虚荣,就是生活社会实然的逻辑。在心理上也获得了符合正义满足了伦理规范的道德感,因此大家才会心照不宣、乐此不疲。但是,这样的游戏,不是人人玩得起的,也不是人人有资格玩的。世家大族可以这样规范其族中妇女,其族中妇女也乐于配合,表演着礼法门风(请注意礼法门风的表演性质),可是一般庶民却无力如此。家中贫窘,恃手而活,仅靠男人工作,岂足以养家活口?女人都不免要出来工作,谁又能在家知书达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来卖茶、卖酒、卖衫布、卖胡粉,又怎能男女授受不亲,头脸不轻易让人得见?
换言之,传统上对女人主要不是束缚、压迫的。现实生活非常残酷,对女人的保护、尊重,常有不理想之处,确实也是常有的是。但从《周礼》《仪礼》所提倡的意识、所设计的制度看,并不是处心积虑在打压女性。社会真实的生活,更不是“顺从幽闭”那样的神话。
留存至今的贞节牌坊/网络图片
凤凰文化:在这次关于“女德”的讨论中,有人说这就是在给现代女性立“贞节牌坊”,也有人认为“贞洁观”是古代儒家压迫和束缚女性的一种方式,对此您怎么看?
龚鹏程:当现代人脑海中想象的都是古代幽闭、压抑的女人形象时,也就会痛骂儒家的贞洁观。说儒家反对男女自己自由交往,禁欲、树贞节牌坊。其实恰好相反,儒家是强调男女交往的。《诗经》开篇就歌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礼》甚至设了个官叫媒氏,推动此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罚之。”这就是现在仍广泛流行于各地的三月三上巳活动。许多人还以为这是少数民族风俗呢,不知本是儒家旧制。《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舞雩,也与此有关。据《西京杂记》说重阳同样具此功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因是制度,故官府会予以推动,不只理论提倡而已。《癸辛杂识续集》载:“南丹州男女之未婚嫁者,于每岁七月,聚于州主之厅,铺大球于地。女衣青衣大袖,用青绢盖头,手执小青盖。男子拥髻,皂衣皂帽。各分朋而立。既而左右队长,各以男女一人推仆于球。男女相抱持,以口相呵,谓之‘听气’。合者即为正偶。或不合,则别择一人配之。”这是典型的“送作堆”,乃该地之正式婚制。女人用头盖遮住头脸,是避免男方以貌取人,要全凭拥抱亲吻以定合否。想结婚,而又无交往能力或机会者,以此法令其有配,取不以目,而听之以气,未尝不是个好办法。正因儒家是鼓励“窕窈淑女,君子好逑”的,所以官府也积极促进男女匹配,提供男女交往空间。
凤凰文化:儒家思想发展到宋明时期似乎站到了人性和情欲的对立面,“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被世人指为其一大“罪证”,已不仅仅是对妇女的压迫,而是对人之本性的压迫,对此您怎么看?
龚鹏程:近人不知儒家的那些思想,所以当然又常痛骂宋明理学家要求人禁欲。不知儒者阐扬良知,即取义于好色。《传习录》卷上载阳明语:“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大学》说:‘如好好色。’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别立个心去好。”这是重新回到《大学》,讲好色,再从人之好色来阐发知行合一。好色与恻隐辞让之心,俱为人之良知良能。故好好色即可以说明知行之合一,恶恶臭,也可以说明羞恶之心。这是孟子“形色,天性”之说的发挥。当时另有一批言论,则上溯于孔子“如好好色”之说。如《情史·序》云:情始于男女,而“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故“《易》尊夫妇、《诗》首关雎、《书》序嫔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之际详然言之”。
这些文献有三个重点:一、正面肯定人之好色。对美色之爱好,被视为是最真诚的表现,所谓“好好色”。故对美色不必避忌屏绝,也不以为好色之心是应该遏抑的。二、强调男女性事为一切伦理之基点,故应扩充此好色之心,所谓“如好好色”。三、情欲伦理学并不鼓吹纵欲,仍是克己复礼式的,反对荡情,主张情要能发而中节。因此它反而与汉人的讲法颇为接近。不过,汉代儒者论性,偏于阴阳交接理论的说明,成为房中性学。明代则比较偏于以具体事例来借事显理,叙男女交合房中之事,以申情欲伦理学之要,故常借小说戏曲来表达。还有一类,则是从气、从情上说。这可以王夫之为代表。
王夫子塑像/网络图片
王诗常涉及男女爱情,而且含有性意象。巫山云雨,女怜杨柳倒根栽、男伤筦簟有余清。如此言情,与其心性论有关。他《尚书引义》说:“形者,性之凝。色者,才之撰也。有形斯以谓之身,形无有不善,身无有不善。”形色、气禀既然都是善的,人因形色之需而形成的过恶,便非形色本身的问题,而是形色在与物相交际时,处理不当所致:“故好货好色不足以为不善。货、色进前,目淫不审而欲猎之,斯不善也”。这是从气上说形色之善,认为好色并不是不好的。接着他又从情上说。谓“性自行于情之中”“性以行于情才之中”。情不是性,但性行于情之中,情之重要可知。再次, “人苟无情,则不能为恶,亦且不能为善。”不仅偏于从情可为善这一面说,而且一切功夫都着在情上,心性论事实上就成了情论。大骂宋明理学的人,对这些情色与心性论之讨论,当然又都是不明白的。
现在大家一方面感叹礼崩乐坏,一方面又学着五四以来的声口,大骂礼教。习惯性懒惰、习惯性偏执,对礼乐的内容、女教的实情,不肯稍作了解。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自认为有责任呢!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