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色戒》的漏洞与补丁以及李安走到尽头的自我表达


来源:凤凰文化

李安的十年电影梦,梦到张爱玲的《色戒》,应该是告一段落了,对自我的表达已经走到尽头。下一个十年,李安能否突破自我,寻找到黑暗世界之外的真正大光明?那时候也许才是他真正炼成金身之际。

李安被各类奖项青睐,归功于他有一对跨文化的眼,一颗作者的心,和一双大片的手……

关于李安,我们必须了解的三言两语

今年又顺利擒下金狮的李安已经是史无前例大满贯式的电影得奖专业户。从第一部电影《推手》斩获金马开始,李安两擒金熊,两擒金狮,奥斯卡也不在话下。

李安被各类奖项青睐,归功于他有一对跨文化的眼,一颗作者的心,和一双大片的手。

李安对复杂人性与强大社会文化之间的交锋的持续关注,是惟一的,他的双眼可以洞穿各种地域、历史文化的复杂面具,直达人类共通的情绪与内涵。他不仅能看懂古典中国、古典英伦,甚至绿巨人这样的漫画人物,都有内心的解读。

而他对待双眼感知的这种内涵,并不仅仅是呈现,他坚持要感同身受,用苦行僧式的方式,对矛盾进行从里到外的体验与关照。对大部分已经成名的导演,尤其是商业上已经获得成功的导演来说,很少有人还会像他那样为一部片子交出自己的全部体验。

李安同时又有专业的电影制作功底,他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电影技术为我所用。当他用最贴切的镜头讲述那些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矛盾与挣扎时,没有人能够抵挡那种基于个人体验的理解的快慰。在由卢卡斯、斯皮尔伯格们开启的大片当道、技术统治一切的电影时代,李安真正做到了技术为我所用,用技术来最熨贴地抒发人文关怀,而不是用技术来堆砌刺激与暴力。李安不仅能恰当地使用当今技术派们推崇的大片技术,他还能成功地把历史上一切优秀导演的优秀技术成就拿来。《卧虎藏龙》拿的是胡金铨,而《色戒》有浓郁的希区柯克色彩,但是当这些色彩整体呈现在银幕上是,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是李安的电影。

要命的是,李安虽然堪称最文艺的大导演,却并不像大部分文艺导演那样,走那条不为大众所知的幽曲个人路线。他不仅是得奖专业户,还是票房灵药,除了《冰风暴》票房表现一般外,几乎每部片子都能取得不俗的卖座成绩。所以李安又是有史以来最大众的文艺导演。

关于《色戒》,人们在争论什么?

李安不乏争议,因为他并不惮于切入最先锋的人文话题,他行走在先锋和庸常之间的一条羊肠小径上。《色戒》之前,所有的争议在细腻愉悦的观影体验后,最终会汇集到对李安的认同上来。惟有《色戒》,跟以往的观影过程恰恰相反。在最初的震撼与认同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色戒》中一些隐秘的漏洞,以及那些漏洞所带来的并不舒适的观影后果。人们从最初的一片叫好,开始议论纷纷。

国内对《色戒》的评论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激赏,第一批刚刚观影后的媒体人态度基本一致,对《色戒》(甚至李安亲手剪裁)表示高度评价;第二阶段是有人开始提出疑惑,主要集中在对王佳芝(注一)放弃谋杀的因果追寻上,以及张爱玲原著与李安改编的优劣,《色戒》是不是张爱玲的自画像,郑萍如(注二)与丁默村(注三)的恩怨纠缠;第三阶段,一些专家正式提出对《色戒》情节漏洞的质疑,崔卫平为此打了前战。

《色戒》的情节漏洞,最根本的,是易先生(注四)作为汪伪特务头子,竟然对身边出现的这些来历奇特的学生不做任何调查,调查身边人的真实身份似乎是特务工作的基本素养。要调查这些学生,以易先生的网络显然易如反掌。影片最后交待易先生的副官其实早就知道真相,更加是个大漏洞,因为易先生喜欢王佳芝,就不戳穿王佳芝的身份,这实在很不像职业特工的做派;

漏洞之二,是谋杀手段的单一。枪击,在香港是枪击,在上海还是枪击,最后还要改在公共场合枪击。永远不改策略,一定要用同样的手段刺杀易先生,这个组织显得过于执拗,非常幼稚,不合常理。另外,王佳芝后期与易先生的个人接触非常多,自己下手恐怕容易得多,手段也完全无须枪击一种;

漏洞之三,王桂枝作为被牺牲者,从与组织接头开始,她交给组织转寄的信被焚毁,其命运已经被写定了,对她有特殊好感的邝裕民一定要找到王佳芝,把她牺牲掉,没有合理的动机;

漏洞之四,王佳芝的家世背景交待太少,导致观影者对她娴熟地在学生与贵妇之间转换身份很难理解;

漏洞之五,王佳芝第一次看钻戒不感动,为何第二次看就感动得连命都不要了,难道只是因为这颗6克拉的粉红钻镶嵌了一些碎钻后,显得更好看?……

如此等等,这些漏洞,和最终观影后的阴郁心情加起来,导致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忿忿不平。

不能用情节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心理电影

《色戒》产生情节漏洞的根本原因在于,张爱玲的原著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情节剧。与张爱玲的其他作品相比,《色戒》的情节性非常弱,类似于道听途说加个人经验的想象。有人把这部小说抬得非常高,甚至说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成就,很不负责任。《色戒》是一部无法自圆其说的作品,张爱玲写了很多年,当然想写进自己的经验,但是胡兰成(注五)和丁默村完全无法进行经验类同的转化,所以她最后虽然写成了,却并没有那么高妙,和一个虚伪文人的一段悲凉的爱情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嫁接中统、汪伪特务的切身经验。

总体而言,张爱玲是一个被高估的作家。张爱玲作品中弥漫的苍凉之意归根结底并不能深刻地抓住时代行为模式的主线。她是一个具有超强想象力与经验复制力的作者,但是毕竟是一个时代的旁观者。她的边缘精神与小情小调只能说明她是一个有特色的作家,而不足以证明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是张爱玲有一种妖异的力量,能够用她边缘的精神把她苍凉的情绪渗透到你的内心。李安显然就是陷入了张爱玲的意志陷阱。

李安在《色戒》这样一个并不完满的小说上要架构一个逻辑圆满内容充实的孤岛时代,本身就是一件超越个人经验的事情。他拍得非常辛苦(有人说他的辛苦来源于香港制作团队的不够专业,这当然只是原因之一),现在看来,他最大的困境即是来自于对张爱玲意志无法挣脱的诱惑。李安试图最深刻地理解张爱玲和她讲的这个故事,于是他开始为各个出场的人物做各种解释与定义,敷衍出一些看似合理的前因,推导出看似合理的结果,最终形成了这样一部心理氛围浓郁的电影。《色戒》的漏洞,其实也缘于李安的一颗作者心,他试图理解他的对象,而不是重新解构建造他的对象,最终他只能在一个并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如果不去细思量情节,《色戒》的心理氛围营造是一流的,很少有观众在观影后能很快抽离那种氛围,大部分人被深深震撼。李安的理解力确实是一流的,他将个人的经验、张爱玲的经验以及剧中人的经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浓得化不开的个人情欲与社会角色的矛盾对峙氛围。

让我们重新回到剧中,看到王佳芝独自坐在电影院的黑暗里,周围是肃穆的人群,没有人看到,她入戏太深,泪流满面,情不自已。

王佳芝的体验大致可以替换成李安的体验,或者我们每一个对人生充满文艺想象的老中青的体验。李安,没错,看到那个镜头的时候,我突然很自然地把王佳芝的形象替换成了李安,那个对电影痴迷不悔而今已进入中年危机的人,对于世界的狂想,已经退化成纯粹个人的体验,与世界相安无事地拥坐在同一片黑暗之中,在黑暗世界的宿命中饮泣;或者,当他偶然被世界选中,登上了万众瞩目的舞台,面对那无边的黑暗,也只能尽可能地按照导演的要求让自己投入到预设的情境之中,力图让自己感动那些黑暗中的人,力图让别人的故事照亮自己的人生。但是,“我心不死”,黑暗中那支撑人生的仅属于自己的一滴泪和一个人在哪里?人生角色令人绝望的固定与虚妄,内心渴望赤裸交流的欲望与痴狂充满悖论地交织在一起。

毫无疑问,看完《色戒》,能体会到,李安处于人生的极大困惑之中。所幸,他深沉地展现了他的困惑,并让每一个有类似体验的人感受到了他的表达。他用这种切肤的表达深深刺中自己的内心,并让观影者随他一起疼痛。没有人能够抵挡李安的赤诚,如果李安与其他登上世界舞台的导演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一直在赤诚地表达着自己对人类的关照,他的表达中充满了慈悲与同情,而那慈悲与同情中有他自己的血和泪。

《色戒》的无数漏洞,如果用心理电影的补丁去补,也许算得完满吧,我们无法否认,我们被李安感动了。

不过,用佛家的说法,李安的慈悲仍然停留在菩萨级的慈悲。李安的十年电影梦,梦到张爱玲的《色戒》,应该是告一段落了,对自我的表达已经走到尽头。下一个十年,李安能否突破自我,寻找到黑暗世界之外的真正大光明?那时候也许才是他真正炼成金身之际。

注释:

注一:王佳芝,《色戒》女主角,香港爱国女大学生,为刺杀而接近易先生并成为其情妇,但在计划即将成功之际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功亏一篑后自己也赔上性命。

注二:郑萍如,《色戒》女主角原型,浙江兰溪人,父亲曾加入孙中山同盟会,母亲为日本名门闺秀。

注三:丁默村,《色戒》男主角原型,湖南常德人,曾任汪伪政府中央常委、社会部部长、最高国防会议秘书长等职,集党政军权于一身,1946年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

注四:易先生,《色戒》男主角,汪伪政府情报机关首脑。

注五:胡兰成,浙江嵊县人,曾任汪伪政府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法制局长,1944年与张爱玲结婚,1947年离婚,于1981年在东京病死。

[责任编辑:徐鹏远 PN071]

责任编辑:徐鹏远 PN07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