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脱口秀的朋友们都知道,“谐音梗”在喜剧圈的地位,大概相当于火锅里的清水锅底,不是不能存在,但总让人觉得差点意思。如果台上的演员靠着这招水时长,台下肯定会立刻响起一片“扣钱!”的起哄声。
所以谐音梗为什么这么遭人嫌弃?
下文中,喜剧演员刘旸用生动的语言及各种幽默的例子解构了谐音梗的创作逻辑,指出有些“以梗倒推铺垫”的谐音梗的确是在糊弄,不过——生活并非喜剧比赛,没人给我们打分,糊弄一下,有时就是原谅自己。
本文摘选自《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有所删减。
01
很多谐音梗是在“糊弄”
谐音梗到底扣不扣钱,这是单口喜剧演员最常被问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有着一套早已成形的鄙视链,那就是:谐音梗等于烂梗。这个鄙视链对不对我们先不讨论(答案是“不对”),之所以会形成这个鄙视链,是因为很多谐音梗比较容易写。
图源:《喜剧之王·单口季》
有些谐音梗的确比较好写。因为完全可以根据梗倒推出来。比如,我想让梗落在“阿尔罕布拉宫”上,只需要顺着这个谐音往前推导铺垫部分即可。这个谐音很像“阿尔罕不拉公”,所以铺垫部分就可以是:“有一个叫阿尔罕的司机,专门运牛。但是他的车从来都只拉母牛,因为阿尔罕不拉公。”这种段子一天大概能写4000多斤。所以人们觉得写谐音梗没什么水平。
但事实上呢?的确没什么水平。当然这种没水平,单指这类需要倒推的谐音梗。因为它违背了一个喜剧最重要的原则:“梗不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我们提及的哪种技巧,类比也好、夸张也好,没有哪个有名的段子是演员忽然灵机一动,心想“我得写个夸张。我要说小明的肚子大到能覆盖住地球”,然后再开始琢磨怎么铺垫,怎么设定。
因为谐音梗是最容易根据梗倒推出铺垫的,所以大家听到之后会觉得是烂梗。这也只是由于像类比、夸张之类的技巧没倒推出任何段子而已。
可是如果写段子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叙事逻辑来,碰巧有个地方可以使用谐音梗,这种段子就不能算是烂梗。
02
当然也有好的谐音梗
我有一位单立人的同事,叫老宅,是一位优秀的喜剧编剧。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微博上发一些谐音梗。这些梗有的当然是倒推出来的,有的则是遇到热议话题时顺水推舟写出来的。比如大家都在讨论调休有多让人绝望时,他写了这样一个段子:
假期调休总让人觉得不划算,虽然是放假,但有种假一赔十的感觉。
这个段子就很巧妙地概括了大家对调休的感受,并且是标准的谐音梗。但这种梗就不会有很强的所谓“烂梗感”。
再比如春晚期间,他写了一个:
一般在观众说出“这个小品啥时候完”的时候,这个小品已经完了。
这是一个巧妙的双关。虽然不太好笑,但是非常有金句感,如果在综艺上讲出来,是非常适合现在大家传播单口段子的习惯——截图传播。
此前他写过一个段子:
保安不让我进门,因为我的健康宝弹窗了。这时我才理解,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这几个段子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创作顺序,是先有想表达的东西,再有谐音梗,或者说是文字梗,读起来感觉就不太一样。
当然,老宅有时候也会根据梗来倒推,但也有一些比较好笑的段子,比如:
人这一生中,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御剑飞行。
饺子汤又称洗饺水。
已婚未育,也可以称作无犊有偶。
偷军火库的贼被当场乱枪打死,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枪眼,因为贼没数眼。
在饮食上花的钱都是过肚消费。
“狮子王”的最后,辛巴与刀疤进行了一场叔死搏斗。
总统坚持己见,力排众议,就这样,众议院解散了。
年纪大了头发脱落是一种老毛病。
他一失恋就容易打瞌睡,原来这就是为情所困。
我一推开便利店的门,就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可是门上没有铃铛啊。我询问店员,店员哈哈大笑,“这不是您自己穷得叮当响吗?”
短暂的减肥成功后,我忍不住又胡吃海塞,很快就恢复了原来圆滚滚的体形。现在大家都叫我二次圆。
他嚷着“我要当爹了!”带着父亲走进了当铺。 从此,他走到哪都会被人指指点点,进行当父羞辱。
我仍然记得我当初被他的一个谐音梗折服:
张三的一生,半辈子在坐牢,半辈子在逃逸,真是牢逸结合的一生。
光是会倒推段子也没什么,关键是他能把这个事情练成一门绝学。单立人曾经有个新场地的开业视频,是去每个演员和编剧家里要东西,还让表演个节目。到了老宅家,让他表演个现场写谐音梗。他竟然拿出一本成语词典,说随便翻。拍视频的同事随手翻到了几个成语,他几乎没有任何思索,就能用这个成语当梗写出段子。所有看了那个视频的人都拍手称服。这身本事真的不服不行啊。很多人看不起文字梗和谐音梗,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因为讲单口也好,喜剧编剧也好,都是比较偏文字性的工作。别看单口喜剧是个舞台上的艺术,用的喜剧手法很多都是文学的修辞手法。而写文字梗和谐音梗,算是一种锻炼,锻炼了对文字的敏感度。
比如老宅写的这几个段子:
牛胃疼。医生问:“你哪胃啊?”
当年在学校的微机室里有一堆286和386,亲眼见证了中年微机。
每年最后一秒变为下一年第一秒的那个时期,就是更年期。
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文字敏感度才能想到的谐音,甚至需要一些小知识才行。这些练久了以后,也能令舞台上的表演技巧得到锻炼。比如我自己经常用的一种喜剧技巧,叫作“全景法”,是把一段话换个时间、换个地点、换个说话对象,从而构成完全不一样的意象。
图源:《脱口秀大会第二季》
老宅的谐音梗段子里也有这种:
王羲和祖冲哀叹:“我们太无之了。”
“没事,哥给你出头。”樊於期对荆轲说。
纣王:“比干,今天我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不会吧不会吧?”监考老师问交白卷的学生。
这几个段子,由于说话的对象变了,话本来的意思一下子就变了,就构成了笑点。“给你出头”这个段子尤其让我笑喷。它构成了一个非常荒谬的情境,感觉能用在一部正经电影里营造笑点,冲淡悲伤的气氛。
虽然谐音梗有非常不错的,但是的确,市面上大部分的谐音梗都是倒推出来的,所以难免被归入烂梗范畴。
03
其实,生活有时候需要糊弄
我们工作中有“糊弄学”。那么以写段子为工作的喜剧演员,如果创作以梗倒推铺垫的谐音梗,也会被看作糊弄。
但这种糊弄,其实是特别有必要的。因为有时候这种糊弄,表示原谅自己。
以前我总觉得,一个人善于逼自己一把,才能取得成功。后来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加,我愈发确信,只有那些善于原谅自己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刚刚入行的时候,我一直是个善于逼自己一把的人,动辄给自己规定,多长时间内一定要写出新段子,要一年开一个专场。那之后就是一场虚无的赛跑,没有对手,或者说所有的对手都是假想的对手。我的第一个专场写了三年,第二个专场只用了半年,第三个专场也用了半年,第四个专场用了五个月。当我写到第五个专场时,我的情绪已经有了很大问题,经常否定自己,非常在意负面评价,无论是来自同行的还是观众的。
其实这种情绪的问题非常好理解。专场一个接一个,看似是质变,但生活也没发生什么大的改变,所以还是算量变,但量变到什么时候才是质变呢?质变会发生吗?我在写到第三个专场时已经是内地中文单口喜剧专场最多的演员了。直到现在也是。但这个称号没给我带来丝毫的改变。反倒是让一些写得不快的同行拿来给自己心理安慰:段子多,不一定质量好啊。这种声音多了,心里自然会积累郁结,但又不能去一一反驳:我段子是又多又好。
图源:《喜剧之王·单口季》
再加上从入行到现在,一直有同行说:刘旸的表演就全是表演,文本一点儿也不好笑,硬用情绪把文本演好笑。这种说法就更烦,我也不可能一个个去反驳:我的文本其实非常好笑,我所谓的情绪其实是节奏的变化,这非常重要。表演就更重要了,否则我放个siri念一遍你的文本不就行了吗?观众花钱进剧场看一个人一动不动,情绪稳定,站在那里念一些所谓优秀的文本,这票钱花得也太冤了。
说实话,这类评价我在新东方时期听太多了。当年新东方竞争最恶劣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熟练攻击别的老师的方法。虽然自己讲的方法也很垃圾,但是只要能看似有理有据地指出别人的毛病,学生就会觉得这个老师肯定比那个老师厉害。实际上完全不然。
理性上这些应该都能想清楚,但是我感性上还是控制不住地受影响。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问:“如果人家说错了,如果你是真的优秀,为什么你卖不动票?为什么你不红?是不是你只是在自娱自乐?”
2019 年中旬,在这种情绪失调的长期折磨下,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整整持续了一年。其间我的心理咨询师 笑称:“你太焦虑了,你每次一进门我都开始焦虑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曾被一个问题完全问住。有一次,我们聊到我自己的一个毛病:我总是在做一件事情时默默把“做完”当作目标。即使是最放松的打游戏,我也会以打完为目标。有时候进度不顺利,甚至会花上整整两三天,什么都不干,一心把这个游戏打完。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做完。
当时心理咨询师问我:“你有没有做哪件事情时是纯享受的,没有想着去把它做完?”我当时想了很久,发现真的没有。咨询师给我一周时间,让我像以前那样生活,但是留意一下自己的感受。我照做了,发现所有的事情我都急着做完,唯独喜剧这件事情,是我非常能享受其中,非常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每一秒钟的。发现这件事以后,我的心态完全变了。
我开始变得能够原谅自己。
我想明白了这么几件事。如果喜剧是我一生要做的事情,我能做到80岁。那中间有哪怕十年我一个段子也写不出来,一个作品都创作不出来,我还是有好几十年是持续产出作品的。那我为什么非要急着一年出一个专场,非要争做国内专场最多的人呢?
所以我开始原谅自己的瓶颈期,原谅自己的段子风格。我不觉得纯文本型好笑,我觉得那是严重的瘸腿,所以我就继续写我认为好笑的段子,演我认为好笑的风格,以我认为好笑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谁爱说什么说什么吧,我反正就这了。
2021 年上半年是我心里最抑郁、最憋屈的一段时间,甚至一喝酒就哭。我在“铆起来逼自己一把”和“原谅自己”之间选择了后者。在家躺着休息了一个月,出去自驾游了半个月,也不急着写段子。果然心态开始变得无比轻松。在这种轻松的心态下,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学了表演,报名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我想着能晋级一轮我就算大赢家了,结果一路站到了总决赛的舞台。
再后来就是能够在国内做千人剧场的巡演,能够经常有话剧演,赚钱不算太多但肯定也不算少,还能有余力专门做一个公益项目(“晴天计划”,“晴天”取自我名字里的“旸”)。这一切,如果没有当初那一次原谅自己的行为,都不会发生。
再回头看看当初的批评。正因为我一直坚持表演型的演法,我才早早有了自己的风格。要知道,在这行,跟别人不一样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也正是因为一直有表演,所以才能在《喜剧大赛》里达到表演及格线。再回头看看当年批评我的人,好像得很努力、很仔细地看,才能看得见他们了。
图源:《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
当然,现在我遇到的批评干脆换了维度。演一个舞台剧后,偶尔会受到演技上的指责。这些批评往往来自观剧多年的观众,用专业演员甚至是人艺戏骨的标准来指出我的缺点。要是以前的我,怕是又要心理崩溃,情绪失常;但现在的我对此觉得乐不可支:我才进入表演行业多久啊,大家已经不把我当门外汉了,而是用专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我,这可太荣幸了。而且我肯定会越来越进步的,现在尽全力了就好,战略上重视,战术上糊弄。“就这吧。”这句话始终在我心里萦绕,它会陪我走到什么样的高度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一路我都会是开开心心的。
所以希望你遇到工作上的问题时,也能有这种原谅自己的心态。就这吧。
我现在还经常在播客节目里讲谐音梗,每次讲完大家都是一片皱眉,骂我两句,嘻嘻哈哈就得了。倒是有听众较真,非常严肃地在评论区义正词严地指出我没水平,讲谐音梗,搞笑功力还不如他。我看完自然就一句:
就这吧。
然后换小号骂他。
该出的气不能忍。我原谅自己没素质。
这当然是开玩笑的啦。
因为我都是用大号直接骂。
就这吧。
本文摘编自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
作者:刘旸
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年: 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