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吕铮:捅破“窗户纸”,让文学和影视相互滋养

作家吕铮:捅破“窗户纸”,让文学和影视相互滋养

10月中旬,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市朝阳区首创·郎园Station举行。大会由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等承办。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作家吕铮:捅破“窗户纸”,让文学和影视相互滋养

除开幕式暨主论坛,大会还举行了12场平行论坛和9场配套活动。在文学IP影视化论坛上,作家、编剧吕铮出席活动,并在圆桌对话环节发言。吕铮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经验,重点讲述了自己打破文学和影视之间的“窗户纸”,让这两种创作相互滋养、相互补充的心得。

着眼当下,以现实题材为时代立传

吕铮,警察,作家、编剧,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理事,曾获2023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奖,第六届全国侦探推理小说大赛一等奖等。凭借电视剧《三叉戟》获得第29届华鼎奖最佳编剧提名、第27届白玉兰奖最佳编剧提名。2022年获得第七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吕铮,警察,作家、编剧,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理事,曾获2023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奖,第六届全国侦探推理小说大赛一等奖等。凭借电视剧《三叉戟》获得第29届华鼎奖最佳编剧提名、第27届白玉兰奖最佳编剧提名。2022年获得第七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好的故事是优秀影视作品的创作之基,而创作好的故事离不开素材的积累。在从警生涯中,吕铮作为警察办理各类案件,结交五行八作,体味百态人生,同时也作为一名作家听别人的故事,在十几年间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文字、录音材料,从中总结出了不少优质故事胚胎。

取材现实,扎根生活,让他创作出了《三叉戟》《打击队》《名提》《藏锋》《原罪》《狂探》《猎狐行动》等二十余部优秀长篇小说,其中多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并播出。这些故事大多聚焦警察群体,讲述职业艰辛,描绘个人成长、集体进步,既有办案历程的惊险刺激,也有穿插于警民生活之间的人情冷暖,同时坚持弘扬正能量,让读者跟随书中主人公的脚步,追逐正义,拨开迷雾,永远向着阳光走。

且学且思,涵养写作“硬功夫”

吕铮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精进自身,尝试新的创作模式。“从文学到影视”就是他新近打通的一条道路。

作家吕铮:捅破“窗户纸”,让文学和影视相互滋养

在大会发言中,吕铮表示,自己在早年创作时虽然拥有丰富的身边素材,但是门类较窄,而且整日浸泡其中,缺少了“棋在棋外”的视角。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避免创作陷入雷同的窠臼,他到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进修,深度参与影视项目,向其他编剧学习如何搭建人物关系、故事结构、分集创作,在影视创作中迈上从“警察作家”到“作家”的提升之路。

吕铮认为,自己从那时起找到了创作者的生存心法,那就是“找到自己的作品有何不同,特别是在文学和影视创作的衔接上,要有独树一帜的风格”“保留住文学母题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人物、人物关系和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锻炼和打磨,吕铮参与了所著小说《三叉戟》的电视剧改编工作,该剧成为当年刑侦类电视剧中的一匹黑马,获得2020年第29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电视剧”奖,吕铮也凭此获得第29届华鼎奖最佳编剧提名、第27届白玉兰奖最佳编剧提名,以原著作者兼编剧的身份受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报道。

创作不止,酝酿文学“大风暴”

吕铮还在不断精进。他坚持着眼现实、打磨原创,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开足马力前进。

《大风暴》是吕铮在2024年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小说中,以一线刑警林楠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与《海城都市报》的记者魏卓联手,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路海峰的采访,抽丝剥茧,挖掘线索,层层揭露出海城暗藏的有关诈骗集团与商界权力斗争的真相。

吕铮将《大风暴》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在这次写作中,他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从故事类型来看,吕铮跳出了其以往所常用的切入视角,不讲警察,而是从“狗仔”与嫌疑犯的对话出发,着意塑造神秘感十足的反派人物,营造诡谲迷蒙的悬疑氛围;从情节结构来看,吕铮把故事分为三个时空,构建了三层地理空间,以三个不同身份的主人公之间的博弈过程串联全书,形成线索;从素材来源来看,《大风暴》的灵感来自真实案件,是穿越十余年岁月而凝聚于作家脑海的故事精华,最终成书,达到了水滴石穿的效果。

作家吕铮:捅破“窗户纸”,让文学和影视相互滋养

吕铮在发言时表示,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自己处理好了两种关系,一是“英雄”“嫌疑人”和“故事”的关系,二是人心和“惊险奇特”的关系。这两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不能搜奇猎艳、一味媚俗,追求低级趣味,否则文艺就会失去生命力。《大风暴》中固然存在奇诡的破案情节,抓人眼球的人物形象,但是它的内核仍然围绕着作者所观察到的人性幽暗处展开,借由发掘三位主人公的性格闪光点与人性理想,吕铮将主旨归于“人”的筋骨、道德与温度,意在托出“身处黑暗,期盼光明”的深刻主题。

《大风暴》是一次颇具创新性的写作试验,也是一次对人性之光的追求与探索。这部作品搬上电视荧幕的进程也已在计划之中,吕铮这次会如何开拓写作版图,实现从文学到影视的跃进式转化,值得期待。

作家吕铮:捅破“窗户纸”,让文学和影视相互滋养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学与影视转换,无疑是一条前景光明的创新之路。相信吕铮这样的创作者能不断促进文学-影视双向赋能,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用文艺精品聚焦现实,传递时代精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