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玮《三国气度》:星汉灿烂的时代是怎样被塑造的

张佳玮《三国气度》:星汉灿烂的时代是怎样被塑造的

爱哭的刘备,持羽毛扇的诸葛亮,偶像派的赵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这些经典甚至刻板的形象,是被立场不同的史家、文采飞扬的文人、情感朴素的百姓共同塑造出来的。这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脸上,被涂抹了一层又一层个人与时代的色彩。

近日,张佳玮新书《三国气度: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出版,这本书中,作者将涂抹在三国人物身上一层层的色彩卸去,还原三国历史人物本来的面貌。全书以“英雄”“成败”“渔樵”“笑谈”为四个主题,或评点历史人物,或新解历史事件,或探讨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将古今各种通俗作品做当下的解读。

书影

书影

三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星汉灿烂的时刻。资深三国迷张佳玮,读史观影三十年,完成了从“三国演义爱好者”,到“三国历史爱好者”的转变。辨析历史与传奇,理解同情人物形象的流传演变,成为他钻研三国的乐趣:“我想把脸谱化的三国群英,还原成普通的人。”在众多三国作品中,张佳玮写作的三国作品有独特之处,他关切当下的社会心态,将历史、小说、电视剧甚至网络游戏顺手拈来,以畅快的笔调知人论世。

《三国气度》一书中,酷虐变诈的曹操,仍有一颗任侠之心;少言寡语的刘备,也有快意抒情的一天;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算是求仁得仁;五子良将的不同性格,带来了不同的命运;蜀汉五虎的仁厚侠气,历千秋百世而不衰……

8月24日晚,青年作家张佳玮与《三国前夜》作者张向荣、书评人宋晨希,以“三国星汉灿烂时”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三国人物与历史的分享。星汉灿烂的三国时期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从东汉脉络延续下来;而千百年来人们对三国故事的再度加工创作,让这些历史人物形象更加光辉璀璨,尽显气度。

现场

现场

《三国演义》的微妙结构

张佳玮童年从看连环画开始接触三国,11岁那年老三国电视剧上映,他称那是划时代的时刻。伴随他成长的,是三国相关的一系列小说、游戏、漫画,还有史书。每种作品对三国的阐释都有其独特的角度,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疑问: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着迷于这么一段短短的历史?

与张佳玮同年的张向荣也有类似经历。两人都提到,《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初期,语言相较后来的水浒、红楼等更为质朴,文言程度更高,所以对青少年来说有一定阅读难度,但还是鼓励少年读三国,这样长大后重读才更有感触。

张佳玮认为,《三国演义》小说有一个很微妙的结构。历史上所谓后汉三国,是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三国归晋,一共96年时间。但《三国演义》前34回讲了黄巾起义、官渡之战等前30年的故事;从34回一直到107回,70多回讲了27年的事情,就是从诸葛亮出山到星落秋风五丈原;最后的13回讲了后面40年的故事。所以《三国演义》的结构就是前面铺垫背景,中间几十回塑造主角,主角去世后就尽快收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是悲剧结尾,主角并没有成功,最后三国归晋是一种萧然的感觉。”张佳玮谈道。

文学博士出身的张向荣也从专业角度分析了《三国演义》文本。《三国演义》开头讲一条青蛇出现在汉灵帝的御座上,其实是呼应刘邦的斩白蛇起义,可以看出罗贯中的匠心。

张佳玮

张佳玮

诸葛亮:一个完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

宋晨希谈道,张佳玮笔下的三国充满丰富的感情,左手臧否人物,右手点评小说、电视剧艺术得失;对于人物的刻画,哪些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情节,哪些是历史上的真实记录,做了非常认真的梳理和分析。

张佳玮分享了他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理解:读《三国演义》时,觉得诸葛亮神通广大,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初看《三国志》会有一点心理落差,因为诸葛亮并没有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但是读了更多历史后,反而更加佩服诸葛亮,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完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比小说里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更了不起。

历史的有趣之处是,虽然五丈原司马懿似乎赢了诸葛亮,但时间到了东晋,司马懿的后代简文帝写遗诏,希望权臣桓温以诸葛亮的方式辅佐新君。来自对手的肯定,才是真正的肯定。

张佳玮谈道,《三国演义》许多段子是《全相三国志平话》来的,面向的是通俗读者。“以臣道行君事而不失礼”,身为蜀汉实际统治者十余年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在通俗小说里很难描写。“既然诸葛亮归刘备后,文治武功无法在小说里体现,那就简化吧:于是《三国演义》就安排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水淹白河,就让他草船借箭借东风,就让他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就让他智激黄忠妙算汉中,就让他火烧藤甲兵,就让他妆神割麦,甚至什么七星灯续命、安排马岱斩魏延……”

张佳玮认为,这种“夸歪了”的小说套路,也很常见。比如历史上岳飞治军得当用兵如神,评书里就说他手舞一杆枪爱华山击败金兀术。比如历史上徐世绩善于用兵,评书里就说他是个能掐会算的牛鼻子老道。比如历史上秦琼明明是万军辟易的猛将,评书里就说他人缘好、卖马、闹花灯、上瓦岗、四骑奔唐。比如包拯只做过一年半的开封府尹,但大家就爱想象他每天审案断案,连绵不绝……将一个历史形象朝普通读者可以理解的通俗形象推演,是历来小说极常见的套路。诸葛亮作为军师智者的形象,在民间远胜过他的贤相形象,只能证明这种套路生命力有多强。

分享会中,大家也谈到另一个主要人物——刘备。

一般认为,如果不是东汉国家崩坏、政权瓦解,像刘备这样的人物,应该不会有青史留名的机会。但为什么是刘备?张向荣认为值得进一步考量:“刘备的老师是卢植,卢植的老师是马融,所以刘备也可以放入东汉的儒学发展脉络中来看。东汉后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实际上是高扬儒家价值的士大夫群体与皇权衍生出的外戚宦官,之间长期斗争的结果。虽然士大夫落败后被清除出朝廷,但如果把视角放在基层、民间、地方,会发现这批士大夫还很活跃,影响了曹操、荀彧等一大批人。所以成就三国格局的这些英雄豪杰,其实是从东汉士大夫政治环境里面生长出来的。”

三国的二创里,寄托着大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关于网络上流行的诸葛亮骂死王司徒“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等鬼畜二创作品,张佳玮也有自己的理解。只看《三国志》的话,会觉得曹魏最厉害,蜀汉和东吴都是割据政权。再看西晋时期为《三国志》作的注,会发现蜀汉的地位高起来。到了宋朝,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记载,小孩听人说书,听到刘备赢了就笑,听到曹操赢了就不高兴,“可见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明代的《三国演义》完全是蜀汉做主角。到了现在,各种游戏、漫画,都是把蜀汉拔得很高。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比起成王败寇,还是希望看到仁厚侠义的故事。

再比如女性形象的塑造。《三国志》里没有貂蝉这个人物,只提到吕布和董卓的妾室有点关系;《三国演义》给这个女性取名为貂蝉,她后来一直跟着吕布;老三国电视剧安排貂蝉完成美人计后飘然而去。

张佳玮认为,这一环接一环的加工,使得貂蝉从无到有,性格越来越鲜明。1800年来,三国有着各种各样的二创,有的二创比三国正史还要动人,因为这里面寄托着大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某些不美好事物的鄙夷。

活动最后,张佳玮背诵了一段老三国电视剧里曹操祭奠袁绍的台词:“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刚看到这段剧情时,张佳玮以为这是汉乐府里的词,因为非常有古韵,后来才知道是编剧写的。这段编剧的精彩二创,让曹操的形象更加耐人寻味。这也是《三国气度》这本书要表达的,三国人物形象在不断衍生中,寄托了无数人的喜爱与理想,而演化得越来越有人味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