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文物艺术里的动物:精妙而传神

伊朗文物艺术里的动物:精妙而传神

“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当下正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展出。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戈尔甘考古博物馆、拉什特博物馆、波斯波利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的270余件精美文物,囊括建筑、雕塑、钱币、陶瓷、玻璃、金属、书法、绘画、织物等多个品类,呈现古波斯文明的璀璨瑰丽及其与中华文明的相互交融。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选刊展览中部分重点展品赏析。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楔形文字砖( Cuneiform-inscribed brick) 公元前 1150——前 1120 年 (埃兰时期) 长 36.0 厘米,宽 22.0 厘米,厚 8.5 厘米 胡齐斯坦省,苏萨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楔形文字砖( Cuneiform-inscribed brick) 公元前 1150——前 1120 年 (埃兰时期) 长 36.0 厘米,宽 22.0 厘米,厚 8.5 厘米 胡齐斯坦省,苏萨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块苏萨附近古代神庙的建筑用砖,从砖上的铭文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砖上表达各种有关建筑的信息,铭文如下:

我,希尔哈克·因舒希纳克,舒特鲁克·纳宏特之子,安善和苏萨之王。库蒂尔·纳宏特负责制作神庙用的砖,并计划用在他所建造的因舒希纳克神庙中,但他未能完成此事,便在达成目标前去世了。我为建筑神庙提供了砖。我努力建造了神庙,献给我的神因舒希纳克。啊,因舒希纳克,希望我为你所做的供奉得到你的享用!

釉砖 公元前8—前7世纪(马纳时期) 长34.6厘米,宽34.5厘米,厚9.0厘米 西阿塞拜疆省,卡拉奇遗址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釉砖 公元前8—前7世纪(马纳时期) 长34.6厘米,宽34.5厘米,厚9.0厘米 西阿塞拜疆省,卡拉奇遗址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这块釉砖出土于马纳文化卡拉奇宫殿遗址。曼努亚人建立的马纳王国见于公元前9世纪古亚述国的记载中,公元前7世纪末被米底王国吞并。20世纪70年代,一位农民在卡拉奇地区耕地时发现了一块釉面彩绘陶砖,该地区后经发掘发现了大量建筑遗迹。

这块釉砖正面绘制了站立的公羊图案,侧面绘同心圆。公羊四肢叉开,呈现出十足的动感,羊身以鳞片状线条表示羊毛,眼睛和耳朵十分生动传神。肌肉发达的四肢、短垂的羊尾、体现年龄的羊角等各种细节,都显示出创作者对动物的熟悉,以及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管流彩陶壶( Painted pottery pot with a long spout) 约公元前 850—前550年 (铁器时代) 高 18.0 厘米,底径 8.5 厘米,口径 11.0 厘米,长度 34.0 厘米 伊斯法罕省,锡亚尔克遗址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管流彩陶壶( Painted pottery pot with a long spout) 约公元前 850—前550年 (铁器时代) 高 18.0 厘米,底径 8.5 厘米,口径 11.0 厘米,长度 34.0 厘米 伊斯法罕省,锡亚尔克遗址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细长的管流是古代伊朗器物造型的显著特点。以三角纹装饰的管流曲折连接在器腹部,器把安装在陶壶的口沿部。圆鼓的器腹遍布几何纹和动物纹,各种几何纹应该寓意着身边的世界。器身两侧绘制了公牛,突出表现了牛颈的长而弯曲,以及牛头顶的双角和方形的眼睛,牛身和四肢则细弱很多,似乎是为了配合圆鼓的器腹造型而设计。

瘤牛陶来通( Pottery rhyton in the shape of a humped-backed bull) 约公元前 1150—前 850 年 (铁器时代) 高 19.2 厘米,长 26.0 厘米,宽 11.0 厘米 吉兰省,马尔利克土丘 18 号墓葬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瘤牛陶来通( Pottery rhyton in the shape of a humped-backed bull) 约公元前 1150—前 850 年 (铁器时代) 高 19.2 厘米,长 26.0 厘米,宽 11.0 厘米 吉兰省,马尔利克土丘 18 号墓葬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瘤牛形状的来通,应该是饮酒用具。瘤牛的造型充满想象力,前额制作成管流状,牛角在其两边,耳朵垂于角下,并钻小孔挂饰金环,瘤牛四肢粗短、突出背部的瘤(脂肪囤积块)峰,动态十足。在古代的伊朗高原、印度和非洲等地区,瘤牛是日常生产中的重要家畜。陶瘤牛线条精美形象、制作细致,说明这可能是用于酒宴或祭祀典礼上的高级器皿。

动物纹金杯( Gold beaker with animal pattern)公元前 1150—前 850 年 (铁器时代) 高18.0 厘米,口纵13.0 厘米,口横10.8 厘米,重226.2 克 吉兰省,马尔利克土丘 45 号墓葬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动物纹金杯( Gold beaker with animal pattern)公元前 1150—前 850 年 (铁器时代) 高18.0 厘米,口纵13.0 厘米,口横10.8 厘米,重226.2 克 吉兰省,马尔利克土丘 45 号墓葬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金杯器身完整,作为随葬品出土于墓葬中。金杯表面以錾刻工艺制作三条分界线,顶和底部是几何图案的环带,中间是一条斜刻线纹,分界线将杯身分作上下两个区间。在区间内再以捶揲工艺制作了二组浮雕图案,各有一组行进中的三只独角兽和随机摆放的六朵花,不同处是两组独角兽相向而行。独角兽腿长体瘦,头向下弯,兽角指向下方。独角兽的鬃毛、胸部和膝部都装饰有羽翅图案,极富艺术想象力。

高浮雕有翼神兽铜饰板 (Bronze plaque with winged beasts in high relief)约公元前 850—前 550 年 (铁器时代) 直径 34.0 厘米 洛雷斯坦省,卡尔马卡雷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高浮雕有翼神兽铜饰板 (Bronze plaque with winged beasts in high relief)约公元前 850—前 550 年 (铁器时代) 直径 34.0 厘米 洛雷斯坦省,卡尔马卡雷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圆形青铜牌,下部边缘的痕迹说明圆牌曾安装在其他器物上。加工工艺主要采用錾刻法,但两只人面公羊头像应该是另外制作后,再与盘焊接在一起。圆盘周围,錾刻出一圈松果图案作为装饰带,隔出圆形边框。框内绘制了两只相对而立的有翼长尾人面山羊侧身像,山羊下各蹲坐一只带翼长尾狮,狮子一只前爪置地,另一只抬起相互接触,狮子的头部是面朝后的女人像。整个图案都是对称设置。在洛雷斯坦出土的许多文物上都能看出,这里是伊朗高原的神话艺术和观念形象表达的主要产地,比如组合各种动物特点而成的神兽、带翼的人面动物身、相对而立的构图特点,在伊朗造型艺术中都呈现出模式化。

有翼狮金来通( Gold rhyton with a winged lion)公元前500一前450年(阿契美尼德王期) 高22.5厘米,宽21.0厘米,口径13.0厘米,底径19.5厘米,重1897.0克 哈马丹省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有翼狮金来通( Gold rhyton with a winged lion)公元前500一前450年(阿契美尼德王期) 高22.5厘米,宽21.0厘米,口径13.0厘米,底径19.5厘米,重1897.0克 哈马丹省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圆锥形的酒具来通就已经出现,并逐渐流行于从爱琴海到西亚的广阔地域。来通可能起源于人类最早用动物角制杯饮酒的习惯,后逐渐发展出各种材质和造型。使用来通饮酒的画面经常出现在各种壁画中,所以来通应该是高等级生活的象征物。

这件来通结合了有翼的狮身和近乎锥形的垂直杯身,杯身上端饰有一圈莲花图案,其下饰有平行的凹槽线。狮子呈张嘴伸舌状,头部、颈部和胸部覆有鬃毛,前爪自然着地。双翅末端饰有三排羽状花纹,末端向前弯曲。

青铜女神像( Bronze goddess figurine) 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1世纪(塞琉古王朝) 高11.5厘米,宽5.0厘米,重270.6克 哈马丹省,纳哈万德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青铜女神像( Bronze goddess figurine) 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1世纪(塞琉古王朝) 高11.5厘米,宽5.0厘米,重270.6克 哈马丹省,纳哈万德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制作精致的青铜神像,头顶的是象征伊西斯女神的王冠:带有两只长翼的太阳,两边伸出角状物,底部还有两根刺状的枝条。女神面部表情平静,鼻头尖翘,眼睛看向右前方,水平排列的波浪状卷发披在身上。左手持盛满收获物的丰饶角。女神身着下缘很长的束腰长裙,披着外罩。

刻面玻璃碗 (Glass bowl with cut facets) 公元6—7世纪(萨珊王朝晚期)高8.9厘米,口径12.8厘米 吉兰省,尼亚沃尔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刻面玻璃碗 (Glass bowl with cut facets) 公元6—7世纪(萨珊王朝晚期)高8.9厘米,口径12.8厘米 吉兰省,尼亚沃尔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蜂窝状装饰是萨珊时期玻璃器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半球形玻璃碗采用吹模法制作,器表上专门制作出排列联结在一起的蜂窝状装饰。萨珊玻璃工艺最初与帕提亚王朝相似,后来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其中就有半圆形或六角形雕刻碗。公元3至7世纪,精美萨珊玻璃为西亚和中亚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并通过丝绸之路商业贸易,在东亚成为高级商品。

嵌宝石金戒指 公元6—7世纪(萨珊王朝晚期) 长2.3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重11.4克 吉兰省,阿玛鲁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嵌宝石金戒指 公元6—7世纪(萨珊王朝晚期) 长2.3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重11.4克 吉兰省,阿玛鲁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这枚金戒指镶嵌有红玛瑙,玛瑙戒面上是面朝左侧的女子胸像。女子发长及耳,眼唇突出,鼻长,下巴微前翘,脖颈较长。戒面同时会作为花押来使用。将刻有人像和动物纹样的玛瑙印章用黄金镶嵌成项链和戒指的风尚,自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在西方就很流行,到萨珊时代更加精致化,亦为平民广泛使用。在商业交易中承担作用的花押,表明了萨珊时期经济的活跃和繁荣。展厅内另有一件萨珊王朝时期的铁质花押印,印面为郁金香图案,正属于这类个人印章,常用于确认交易契约

国玉骑马鎏金银盘 (Gilded silver plate with a king on horseback) 公元6—7世纪(萨珊王朝晚期) 高4.0厘米,径23.5厘米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国玉骑马鎏金银盘 (Gilded silver plate with a king on horseback) 公元6—7世纪(萨珊王朝晚期) 高4.0厘米,径23.5厘米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银盘上的萨珊国王头戴新月王冠,脑后飘扬起象征皇室的丝带,身穿装饰华丽的礼服,佩戴着象征武力的剑与箭菔。国王目光坚毅,举起一只手,迎向空中,接过天神交付的权力,这个动作也宣示着王权的合法性。

鎏金银盘是以特殊工艺制作的:首先,在银盘里绘制图案的线稿,然后剔除周围部分,使图案呈现浮雕效果,抛光细节。再用金和汞的混合物摩擦在需要涂金的图案上,加热蒸发多余的汞,使金固留在表面。这样的镀金方式最大程度地突出了需要强调的画面。

联珠对鸟纹锦 (Brocade with the pattern of a pair of birds in a pearl-roundel) 公元618—907年(唐) 长20.0厘米,宽21.0厘米 1966 年吐鲁番阿斯塔那70号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戴

联珠对鸟纹锦 (Brocade with the pattern of a pair of birds in a pearl-roundel) 公元618—907年(唐) 长20.0厘米,宽21.0厘米 1966 年吐鲁番阿斯塔那70号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戴

如果入葬时间与特殊气候状况巧合,吐鲁番的炎热干燥环境可以有效的保护放入地下的有机物,所以在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古墓群中,保存了不少公元七到十世纪的织锦有机物。这片织锦由红色、黄色、驼色和白色组成,以酱紫色和白色的显花图案为主,四周是六边大联珠纹图案,中间是对称的鸟纹,红色集中在花纹区。联珠纹环绕对鸟图案是典型的萨珊艺术风格,这片织锦应该是按照萨珊审美来定制的中原出口货物,充分说明了当时古丝路上的繁荣贸易。

波斯铭文银碗(Silver bowl with Persian inscriptions) 公元226—907年(晋至唐) 口径20.5厘米,底径9.5厘米,高7.4厘米,重813.2克 1989年焉耆县七个星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藏

波斯铭文银碗(Silver bowl with Persian inscriptions) 公元226—907年(晋至唐) 口径20.5厘米,底径9.5厘米,高7.4厘米,重813.2克 1989年焉耆县七个星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藏

波斯铭文银碗(Silver bowl with Persian inscriptions) 公元226—907年(晋至唐) 口径20.5厘米,底径9.5厘米,高7.4厘米,重813.2克 1989年焉耆县七个星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藏

波斯铭文银碗(Silver bowl with Persian inscriptions) 公元226—907年(晋至唐) 口径20.5厘米,底径9.5厘米,高7.4厘米,重813.2克 1989年焉耆县七个星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藏

银碗敞口,口沿平。圈足高2厘米,以焊接工艺连接碗底。从口沿至圈足,银碗外壁加工了 60道凸棱。碗底和圈足外壁各錾刻有一行中古波斯语铭文。

一般来说,铭文可能标明器物的所有者或者说明器物的重量。新疆出土的银碗,无论从器形,还是中古波斯语铭文,都生动展示了伊朗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东方的历史画面。

弗高瓶( Pottery sphero–conical vessel (fuqqa’a)) 公元 11—12 世纪 (塞尔柱王朝) 高 11.3 厘米,瓶口直径2.3厘米 礼萨呼罗珊省,内沙布尔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弗高瓶( Pottery sphero–conical vessel (fuqqa’a)) 公元 11—12 世纪 (塞尔柱王朝) 高 11.3 厘米,瓶口直径2.3厘米 礼萨呼罗珊省,内沙布尔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形状的陶罐常被称为“弗高瓶”。多以灰色陶土制成,器体呈球锥形,窄口,短颈,尖底。器身表面经常装饰有各种几何图案。一般认为,这类小瓶子应该是用来携带各类饮品的。

人物纹釉陶盘 公元13—14世纪(伊利汗王朝) 高6.3厘米,口径33.2厘米 戈勒斯坦省,戈尔甘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人物纹釉陶盘 公元13—14世纪(伊利汗王朝) 高6.3厘米,口径33.2厘米 戈勒斯坦省,戈尔甘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出土于戈尔甘的拉斯特彩人物纹釉陶盘整体呈黄褐色,内外表面均施乳白色釉。盘心是三位坐在帐篷内交谈的妇女,她们身边装饰有植物图案,脚下的鱼象征帐篷安置在河边。三位女子均佩戴蓝色帽饰,头后有背光,表达了她们崇高的地位。三人面部丰满,具有蒙古人的相貌特征。陶盘的边缘处装饰有两圈文字,内容是波斯诗歌,其中的一部分出自古波斯著名诗人鲁米之手。

釉下彩青花瓷盘 公元14世纪(元) 高9.0厘米,直径57.5厘米 阿尔达比勒省,谢赫·萨菲丁·阿尔达比利陵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釉下彩青花瓷盘 公元14世纪(元) 高9.0厘米,直径57.5厘米 阿尔达比勒省,谢赫·萨菲丁·阿尔达比利陵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不晚于9世纪前期,中国瓷器已为波斯人所知,在当地有唐代长沙窑、邢窑瓷器出土。其后历代中国瓷器源源不断传入波斯。从萨菲王朝国王阿巴斯一世开始,大量皇室珍品被赠予阿尔达比勒寺,其中就包括中国元明清各代的瓷器精品。来自东方的瓷器和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造就了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奇观。

此盘呈十六瓣菱花口,内里纹样满密。自底心至折沿分别是:八花瓣式开光围绕一折枝莲纹、两对穿花凤纹、海水波涛纹、缠枝牡丹纹、海水波涛纹。外壁莲瓣纹,钤刻阿巴斯国王的红色印章,意为“最高权利之王的奴仆阿巴斯献给萨菲王”。

人像釉砖 公元15—16世纪 长33.0厘米,宽16.4厘米,厚1.8—2.0厘米 马赞达兰省,沙赫萨瓦尔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人像釉砖 公元15—16世纪 长33.0厘米,宽16.4厘米,厚1.8—2.0厘米 马赞达兰省,沙赫萨瓦尔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组接近正方形的人像釉砖,从图案造型分析,使用时应是连体铺设的。釉砖以白釉为底,中心为人物图案,施以金色、赭石色和天蓝色釉,色彩丰富绚丽。釉砖中心位置为一男一女,对称布局,相向靠近。男子头戴白、红、蓝条纹的头巾,衣服饰有黑色植物几何图案,身体前倾微侧,低头端详手中的鲜花。女子颈戴项链,头戴色彩缤纷的头巾,身穿颜色丰富的女装,身体也向前倾,低头凝视手中的花蕾。两位人物脸颊丰满,杏仁状眼睛,樱桃小嘴,眉毛连在一起,头发卷曲,厚下巴造型,推测此类装饰风格的人物摹本来自于宫廷细密画。

两人分居两块釉砖,但釉色呼应配合,持花神情一致,体态动作和谐,是引人遐想的出色艺术品。

展览图录 《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

展览图录 《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

(本文图文资料据上海博物馆和展览图录《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