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政的四十余年间,人才辈出,关于这段历史的演义、传说也颇多。
毕竟,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时代:女性沉浮于宦海之中,进行激烈的政治角逐,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红妆时代”。上官婉儿十三岁为武则天赏识,除奴婢贱籍擢升五品才人,在中宗时期扶摇直上,一跃成为二品昭容,然而她并非是后宫嫔妃,而是“独掌制诰”的朝廷大臣。但是缠绕在她身上的不仅仅是身世浮沉的秘密,还有她复杂的情感纠葛、灵动的才气。
同样拥有一段奇谈的还有狄仁杰,他深得武则天的信任,是一位知人善任、仁爱宽厚的大臣,在后世的演义中却“变身”为荷兰人笔下的神探,由此广为世人所知,成为文学、影视中的经典形象。
如果我们穿越回武则天的唐朝,站在长安的大街上,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时代和文明?历史的盛衰有迹可循,那些说不尽的人物也在等待着我们阅读。
下文摘选自《盛衰的痕迹》,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变身侦探的狄仁杰
01
宦海浮沉的狄仁杰
在西方探案小说里,狄仁杰是跟福尔摩斯一样高明的神探。西方拍摄过多部以狄仁杰为主角的电影,比如1974年美国拍摄的《狄仁杰之朝云观》,很多明星都扮演过狄仁杰。有成千上万的西方青少年阅读过关于狄仁杰探案的故事。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一般认为他出生于贞观四年(630)。狄仁杰出身官僚家庭,他的祖父狄孝绪当过唐太宗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做过夔州长史。狄仁杰幼年好学,“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在汴州为官时,狄仁杰被同僚诬告。当时阎立本担任工部尚书、河南道黜陟使,不但替他摆平了麻烦,还推荐他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后来狄仁杰到中央担任大理寺丞,从事的工作仍然跟司法有关,虽然职务不高,但属于很关键的位置。他特别称职,一年就处理了一万七千个裁判久拖不决的犯人,无人诉冤。有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唐太宗陵墓)的柏树,狄仁杰上奏权善才罪当免职,而高宗认为应该立刻诛杀。狄仁杰坚持认为罪不当死,高宗不高兴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历史中的狄仁杰像
旁边的大臣一直跟狄仁杰使眼色让他退出去,但狄仁杰坚持自己的看法,又用前人张释之、辛毗谏诤的例子加以劝说,高宗怒意稍解,最后听从了他的建议。过了几天,高宗就提拔狄仁杰担任侍御史。
后来狄仁杰转任宁州(今甘肃庆阳宁县)刺史,治理得不错,老百姓立碑颂德。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在所到之处考查、弹劾了很多地方官。进入宁州境内,一路上都有当地年长的士绅歌颂刺史的美德。郭翰将狄仁杰举荐到朝廷,狄仁杰被征为冬官侍郎(即工部侍郎,正四品下,主要负责国家农田、工程事项),充江南巡抚使——代皇帝巡视江南,稍后又转任文昌右丞(即尚书右丞,从二品),出为豫州刺史(接替越王李贞)。这时候赶上越王李贞反叛,牵连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狄仁杰可怜他们被连累,为了宽缓刑罚,密奏朝廷,请求饶恕这些人的性命。武则天便特别宽大处理,改为配流丰州。这些流放的人途经宁州,当地百姓告诉他们:“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碑下,宁州百姓又为他们提供了三日斋饭。这些流放的人到达丰州,也在当地立碑歌颂狄仁杰的美德。
狄仁杰在越王叛乱的善后问题上跟当时的军事主官宰相张光辅发生了冲突。当时将士自恃有功,希望能多抢掠一些东西,狄仁杰不答应。张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狄仁杰很强硬,认为不能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甚至说了狠话,“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张光辅回去奏狄仁杰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刺史(辖今湖北仙桃、天门一带),后又被召入洛阳为洛州司马。
武则天当皇帝之后,狄仁杰的升迁进入快车道。天授二年(691)九月,转地官(户部)侍郎、判尚书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六十二岁做到宰相。与此同时,狄仁杰一生当中最大的凶险来临。那就是酷吏政治。
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造反。当时有制度“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所以来俊臣一审问,狄仁杰就承认造反:“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狄仁杰既然已承认谋反,相关官员等着行刑,对他也不再严加防范,狄仁杰便趁机要来笔墨,拆了被头的帛布写了一份陈冤状塞在棉衣里,借口天气炎热送回家中。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书信,就上呈武则天。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信,就询问来俊臣。来俊臣伪造了狄仁杰的谢死表,也就是承认自己谋反的上表,结果武则天召见狄仁杰,一对质就全露馅了。武则天根本就不相信狄仁杰这些人会造反,她只是用来俊臣这些酷吏清除政治对手——虽然狄仁杰是冤枉的,还是被贬为彭泽县令。
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想起来狄仁杰,任命他为魏州刺史,不久转任幽州都督,抵御契丹。神功元年(697),被任命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又当了宰相。圣历初年,突厥侵掠赵、定等州,狄仁杰担任河北道元帅。突厥尽杀所掠男女万余人后撤兵,狄仁杰追赶不及,便转任河北道安抚大使。圣历三年(700),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骆务整讨伐契丹残余势力,取得胜利,献俘于含枢殿。武则天特赐李楷固姓武氏。李楷固与骆务整之前都是契丹首领李尽忠的手下,多次与唐军作战,后兵败投降,本来要受到严惩,狄仁杰认为他们都是骁将,奏请授其官爵,加以任用。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等到李楷固他们凯旋,武则天还召狄仁杰参加宴会,亲自给狄仁杰敬酒。
02
武则天:“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
从史料中看,武则天跟狄仁杰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圣历三年(700),武则天巡幸三阳宫,王公百僚之中,只有狄仁杰特赐住宅一区,恩宠无比。武则天一直非常信任狄仁杰,群臣莫及。武则天虽然年纪比狄仁杰大,但是总称他为“国老”而不直接叫名字。有一次狄仁杰跟随武则天游幸,一阵风把狄仁杰的头巾吹落,狄仁杰所骑的马因此受到惊吓失控,武则天赶紧让太子李显追上去,抓住马笼头,把马拴好。狄仁杰多次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都被武则天拒绝。武则天不让他下拜,说看到狄仁杰下拜“朕亦身痛”;也不让他值班,告诉狄仁杰的同僚:“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久视元年(700)秋,狄仁杰去世,举国哀悼,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其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2004年版《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与武则天
狄仁杰是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文水是太原的属县,两人是老乡。私人关系有时候在建立政治信任时会发挥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和狄仁杰谈论过双陆游戏,两人可能有一些共同的家乡记忆。
狄仁杰能长期获得武则天的信任,并非易事。从史料看,狄仁杰谋国先谋身,从不触动武则天的核心利益,不反对武则天的大政方针。他善于把握大局,抓大放小。比如太学生王循之上表,乞假还乡,武则天批准了。狄仁杰却说:
臣闻君人者,唯杀生之柄不假人,自余皆归之有司。……彼学生求假,丞、簿事耳,若天子为之发敕,则天下之事几敕可尽乎?
狄仁杰认为,君王只有生杀大权不能交给别人,其余的事务都应放归相关部门,学生请假的事则应交由国子监丞和主簿负责。如果天子为这点小事都要发布敕令,那天下之事要多少敕令才能处理完?这是让武则天放权,事必躬亲并不是君主所为。
狄仁杰政治能力很强,更能洞悉人性,比如劝谏武则天还政李唐时,其他人都从政治大局、大义谈,他却从母子关系谈。当时像吉顼、李昭德都直言进谏还政中宗,均无法说服武则天,“则天无复辟意”。只有狄仁杰每次都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劝说,武则天渐渐想明白了,最后把中宗从房陵召回,树为储君。狄仁杰没有拿大义去劝说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都是以母子间的亲情去说动她。他对武则天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这就抓住了要害:母子比姑侄感情深,立儿子为太子,武则天死后还能配食太庙,可从没有配食太庙的姑姑。
03
宽厚仁爱的狄仁杰
狄仁杰为人厚道、孝友绝人。在并州当官时,同府法曹郑崇质被派到边远的地方去当使节,而他的母亲年纪大了且体弱多病。狄仁杰就去找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去。当时蔺仁基与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好,看到狄仁杰如此对待同僚,就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于是两人相待如初。
狄仁杰在汝南当官时多有善政,但也有进谗言告发他的人。武则天问他,你想知道是谁说你的坏话吗?狄仁杰回答道:“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可见狄仁杰宽厚的一面。
狄仁杰被诬陷时,判官王德寿诱供说,如果你把尚书杨执柔咬出来,就可以免掉死罪,我也可能获得升迁,如何?狄仁杰问,如何牵连杨执柔。王德寿说,当年您任职礼部的时候,杨执柔担任礼部员外郎,如此牵连就可以了。狄仁杰说:“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然后以头触柱,流血满面,王德寿害怕了,赶紧道歉。不过话说回来,杨执柔是武则天母亲杨氏家族的子弟,牵连到武则天母家也不是理智的行为。
狄仁杰的大度在对待霍献可的态度上更加清晰。他曾被贬官,路过开封,想停留半天治病。当时的开封县令霍献可坚决拒绝,逼狄仁杰当天就离开开封。后来狄仁杰恢复了宰相职务,此时霍献可在中央担任郎中(六部的中层)。武则天让大臣们推荐御史中丞(职权比郎中大很多)的人选,狄仁杰推荐霍献可担任。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狄仁杰担得起这样的描述。有意思的是,《太平广记》对此事的描述完全不同。《太平广记》卷146记载,狄仁杰对霍献可怀恨于心,但武则天让他推荐人选时,仓惶间他的脑海中想不出其他人的名字,只好提名霍献可。
2004年版《神探狄仁杰》中梁冠华饰演的狄仁杰
毁誉相连,当时也有人对狄仁杰服务武则天有抱怨。比如唐人李濬在《松窗杂录》中把狄仁杰描述成一个甘愿侍奉女主的小人。当狄仁杰想提拔堂姨卢氏的儿子时,遭到了堂姨的严词拒绝:“相自贵尔,姨止有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
武则天下台后,狄仁杰的政治定位是匡复唐室的功臣,因为很多参与推翻武则天政变的大臣和将领都由他推荐。狄仁杰一生注意提拔人才,常以举贤为意,他拔擢的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中,做到公卿的就有数十人。尤其是张柬之,不过是区区荆州长史,被狄仁杰提拔为洛州司马,进拜宰相,后来领头兴复中宗。唐朝诗人高适作《三君咏·狄梁公》称赞狄仁杰:“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把狄仁杰塑造成受命于唐太宗,维护李唐江山的形象——这就是文学性的想象了。狄仁杰死在武则天去世前五年,他大概不能预见五年后的神龙政变。
04
荷兰人笔下的侦探狄仁杰
狄仁杰更预见不到的是,他在后世变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侦探,名字传遍西方世界。这跟一个叫高罗佩(1910—1967)的荷兰人有关。
高罗佩从小便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少年时代就聘请了一位在鹿特丹留学的中国学生教他中文。后来他在莱顿大学系统学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又进入乌特勒支大学学习东方语言。高罗佩很有语言天赋,精通汉语、日语、梵文、藏文等。二战中,作为荷兰流亡政府驻华使馆的一等秘书,他来到重庆,并且娶了张之洞的外孙女为妻。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司法等,近乎痴迷。他写过不少学术著作,比如《琴道》《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秘戏图考》《中国古代房内考》,甚至还写了一部《长臂猿考》,但是所有这些著作都比不上他创作的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系列有名。
高佩罗在书房弹古琴
1940年代,欧美兴起侦探小说热潮。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神探形象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罗佩也以狄仁杰的断案故事为线索,创作了轰动世界的《大唐狄公案》系列。他先把清末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翻译为英文,接着以狄仁杰为原型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TheMurdersofChineseBell,此书本来想使用中文创作,先在中国出版,但是中国的出版社没意识到这部作品的重要性),一出版就在西方引起轰动。
1996年由高佩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中的狄仁杰角色
出版商一再催促,高罗佩一鼓作气创作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断指案》等,最终构成高罗佩的“狄仁杰系列”,一共16个中长篇,8个短篇,多达130万字,各篇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这部巨著在西方不但屡屡再版,翻译为各种文字,还被搬上荧幕,使狄仁杰(JudgeDee)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在高罗佩笔下,狄仁杰是一个儒、侠互融的人,这可能也是高罗佩的理想人格。
一代才女上官婉儿
01
当生贵“女”,而秉国权衡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的左膀右臂,她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封为“内舍人”,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武则天下台后,上官婉儿继续掌握权力,得到中宗的信任。在官方史书的描述中,她是个淫荡不堪的女子,幸而其墓志的出土给予了我们一些新的信息,可以比较公正地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生于麟德元年(664),卒于景龙四年(710),活了47岁。据《旧唐书》,上官婉儿的母亲在怀孕时梦到有人送给她一杆大秤,算命先生说:“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后因生的是女儿,大家都认为算得不准。谁也没想到,后来上官婉儿真的能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张在《朝野佥载》中对上官婉儿评价非常之高,认为她:“博涉经史,精研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麟德元年十二月(665),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因劝高宗废武后而被诬陷谋逆,下狱处死,其父亲也一同被杀,她与母亲没入掖庭。武则天上台后,上官婉儿因“有文词,明习吏事”,十几岁就成为武则天的助手。但辅佐武则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官婉儿曾违忤旨意,罪犯死刑,后因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后世小说借题发挥,说上官婉儿与武则天争男人,武则天一怒之下刺伤其面,她只好在脸上画梅花掩盖伤痕,所以有了唐代流行的红梅妆。
唐人段公路的《北户录》记载:
天后每对宰臣,令昭容(上官婉儿)卧于床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李对事,昭容窃窥,上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扎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后为花子,以掩痕也。
整体来说,武则天和上官婉儿君臣之间合作得很好,尤其是自圣历元年(698)以后,百司表奏,多令上官婉儿参决。此时上官婉儿虽无宰相的头衔,但实行宰相之事。
上官婉儿亦参与了705年的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后,中宗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几乎所有的决策都让她参与。神龙元年至景龙四年(705—710)是上官婉儿的黄金时代,她的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昭容兼内舍人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旧唐书》载:
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
上官婉儿推崇武家的做法激起了李家的不满,李重俊政变时也以杀死上官婉儿为目标。最终上官婉儿于唐隆政变中被杀。景云二年(711),睿宗复封昭容,谥号惠文,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
但仅在一年之后,李隆基上台,又把她的墓给毁掉了。
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发现了一座单室砖券墓。该墓坐北朝南,全长36.5米,深10.1米,由斜坡墓道、五个天井、五个过洞、四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其中第四、第五天井与第五过洞及甬道被大范围扰动。这种破坏不像是盗墓,更像是官方的毁墓,是对死者的一种羞辱。上官婉儿墓中残存骸骨,经过检测被证实为黄牛的枕骨,而墓主尸体不见踪影,可能被毁,幸而甬道内墓志还在。其墓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全文共计982字,有学者猜测是大文豪张说所写。《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填补了一些未见于史籍的空白。
上官婉儿墓志
据墓志,上官婉儿的祖籍在陇西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而非史书所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她的曾祖父上官弘是隋朝的官员,曾经参加过隋朝征服南朝的战役。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晋王府的旧僚,父亲上官庭芝为中宗李显周王府旧僚,上官仪倒台后,上官庭芝被流放,死在外地,连尸首都没找到。上官婉儿与其母没入掖庭后,因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十三岁被封为才人。虽然“才人”可能是为她摆脱奴婢的身份所封,但在理论上她还是李治的妃嫔,后来又做了中宗的妃子,这种经历其实跟武则天很相似。
02
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的幕后老板
神龙政变后,上官婉儿受到中宗的倚重,被封为昭容。墓志表明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为一党,有意打压李家,而是坚决反对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她先“泣血极谏”跟中宗讲道理,继而请辞,再请落发出家,都不成。最后她采取了一种比较极端的办法,“请饮鸩而死”—上官婉儿真的喝了毒药,中宗“惜其才用,慜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将她救回来。正是因为上官婉儿的坚决反对,中宗没有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这些都为正史所不载。
唐隆政变中,上官婉儿以为自己已经上岸了。当李隆基带着军队杀进皇宫的时候,她还领着宫人迎接,拿了跟太平公主共同拟定的中宗遗诏,让李隆基的亲信刘幽求去说情。但李隆基明明知道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早有约定,还是抓紧将上官婉儿斩于旗下,以免其将来为太平公主所用。
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分析,可以说,以707年为分界,上官婉儿的立场发生了显著变化。一开始她依附于武、韦两大家族,然而险些命丧李重俊政变(707)的经历,使她开始有所动摇,思考她侄子所劝说的“武氏不可兴”之语。之后便暗暗转换立场,支持相王与太平公主。
上官婉儿的死是太平公主的巨大损失。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非常倚重,在她死后非常伤心,墓志记载“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给她安排了隆重的葬礼。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铲除太平公主,又派人毁了上官婉儿的墓。
《探索发现·上官婉儿墓探秘》
墓志结合史籍再判断,太平公主才是上官婉儿的幕后老板。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是其遭到官方毁墓的原因所在。中宗死后,两人共同拟定的遗诏中原有温王李重茂即位后,由相王李旦辅政的内容—这是上官婉儿受太平公主指示所拟定。在宰相讨论时,韦皇后集团删掉了这些条文。
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但据张说所撰《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结合墓志内容推测,应该是太平公主上表请求编集文集。《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云:
镇国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尝共游东壁,同宴北渚,倏来忽往,物在人亡。悯雕管之残言,悲素扇之空曲。上闻天子,求椒掖之故事;有命史臣,叙兰台之新集。
根据张说的描述,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关系非常融洽,“共游东壁,同宴北渚”,平时往来很多,有深厚的私人情谊。
03
崔湜:上官婉儿的得力助手
正史中记载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671—713)。前者捕风捉影,后者确有其事,也很可能是上官婉儿的真爱。崔湜是太平公主的心腹,上官婉儿对他的仕途帮助很大。《旧唐书》记载:“崔湜尝充使开商山新路,功未半而中宗崩,婉儿草遗制,曲叙其功而加褒赏。”崔湜出身博陵崔氏,进士及第,文采飞扬,又是唐前期大臣崔仁师之孙,可以说是风华绝代的才子。
崔湜当宰相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某日黄昏他骑马出端门,下天津桥,在马上赋诗曰:“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大文豪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崔湜的才华和官位,我一定可以达到,但是年龄这么小就达到是做不到了。唐隆政变后,崔湜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中书令。李隆基多次亲临其宅第,企图拉拢他,恩意甚密。但是崔湜始终忠于太平公主。他的门客陈振鹭献《海鸥赋》规劝他投靠李隆基,崔湜不听。等到李隆基再次发动针对太平公主集团的政变时,仍把崔湜作为心腹拉拢。他的弟弟崔涤劝他,要对李隆基知无不言,但崔湜仍然拒绝。
先天二年(713),李隆基发动政变,太平公主被杀,崔湜坐罪流放岭南。太平公主的另一个心腹新兴王李晋被判处死刑,临刑前感叹,这一切都是崔湜的谋划,结果现在我死了而崔湜还活着,太冤枉了。后来更加惊人的内幕被揭露——崔湜曾勾结宫女元氏给李隆基下毒。李隆基派人追上流放路上的崔湜,在驿站将其缢杀。
04
“昭容题处犹分明”
上官婉儿酷爱藏书,曾藏书万余卷,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后,其书流落民间,依然芳香扑鼻且无虫蛀。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曰:“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
《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其中有一首《彩书怨》曰:“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是一首诉女子相思之苦的情诗,足见其才情。
本文节选自
《盛衰的痕迹》
作者 : 孙英刚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