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外星人走了”| 关于倪匡的9件小事

“如今外星人走了”| 关于倪匡的9件小事

1935年5月30日-2022年7月3日

7月3日,倪匡走了。

三年前的香港书展上,倪匡曾透露自己已患有皮肤病十多年,后来被诊断为皮肤癌。当时倪匡觉得自己很快会与疾病同归于尽,所以没有接受医生给出的化疗建议。

与金庸、黄霑、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有着他强烈的个人色彩——他曾为邵氏编了261部武侠片,一手开启武侠电影黄金年代;他曾写了145部卫斯理,超八千万字科幻小说,引领三十年科幻风潮;他曾同时给12家报纸写连载,坚持多年每天手写数万字,自封为“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他甚至因为热爱贝壳而专门为此著书立作……

曾经盘桓在倪匡身边的至亲挚友,几乎囊括了港台文化繁盛时期的人物:除了金庸、黄霑、蔡澜,还有倪匡的胞妹亦舒(本名倪亦舒)、三毛、古龙、张彻、胡金铨……谁知世事变幻如风,04年黄霑去世,18年金庸告别,如今,随着倪匡的离开,“四大才子”唯余蔡澜一人了。

蔡澜评论他:“倪匡不是人,是外星人,他的脑筋很灵活,他想的东西都很稀奇和古怪,所以跟他讲话非常愉快,我们常常哈哈大笑。”好友为倪匡写的传记,甚至书名都是《倪匡传:哈哈哈哈》。

我们整理盘点关于倪匡不得不知道的 9 件“小事”,从不同侧面回望倪匡天才又放浪形骸的一生,以此缅怀。

1

家中排行老四

六妹作家亦舒

1935年5月30日,倪匡出生在上海,祖籍宁波离金庸老家三百里地。

童年的倪匡自带“主角光环”,游荡在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和民街陋巷中,看古早街头魔术“偷天桃”与“种梨树”、看有钱人家放烟花、看唐僧师徒取经的走马灯……他把这些所见所闻讲给兄弟姊妹听,众人无不瞠目结舌。

倪匡立志要做冒险家,最喜欢李时珍和徐霞客,他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斗蟋蟀,遇到打架却从不屑参加,倪匡会躲回家里看书,读《徐霞客游记》,后来又开始看《薛丁山征东》《聊斋志异》。

倪匡的父亲叫倪纯壮,母亲叫王静娴,王静娴女士为倪家生下七个孩子,倪匡排行老四。倪匡的六妹叫倪亦舒,后来当了作家改名亦舒。

亦舒与倪匡

1950年,倪匡的父母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倪匡却并没有一同前往。惦念父母的倪匡,每次行军前都要写好厚厚一摞书信,千方百计托亲戚寄到香港。

2

从第一次投稿开始,

从未被退过稿

1957年,22岁的倪匡初抵香港,晚上在夜校读书,白天在布厂打杂,最后去荃湾工地做钻地工。闲来无事,也看看报纸,他对身边的人说:“报纸上的小说我也能写。”工友们觉得他在吹牛,于是倪匡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写了一篇一万字小说投给《工商日报》。

这是1957年9月的事,小说于一个月后刊登出来,倪匡写了一万字,报社给他修改成九千字,按照千字十块钱的标准,倪匡赚了九十。

报馆的人跟倪匡说:“你的文章有一万字,但是我们删改了一些,剩下九千字,一千字十块钱,满意不满意?”倪匡才觉得原来写东西也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在他看来:“写一篇那样的文章,太容易了!”

后来倪匡就到处去投稿,从他第一次投稿到现在为止,没有被人家退过稿。他用“岳川”为笔名,陆续写下了《无情剑》、《南明潜龙传》、《龙腾飞剑录》等作品,大受欢迎,一颗新星横空而出。

1957年夏天,22岁刚到香港的倪匡

之后就有报馆的社长找到倪匡,邀请他去报馆工作,当时他什么都干——采访部主任要一杯咖啡,他就跑下去给他买;字房里说副刊少三百字的影评,他马上就要写三百字的影评,尽管电影连看过都没有看过;甚至社长出去应酬,要六百字的社论,他也要马上写六百字的社论。

报馆一个月给他110块钱,那时候字房的工人生活很苦,每个月要靠借高利贷生活。倪匡看不过去,当时他半个月发一次薪水,55块钱,倪匡就跟字房工人说:“你们真是要借的话,向我借好了,我不要你们的利息,甚至也可以不要你们还。”

后来倪匡离开香港十几年,再回到香港,走在大街上时有人看见了他就拥抱,一报名字才记起来,是当时报馆字房的工人。

3

“我一生当中写过最好的文章,

就是古龙的讣闻”

倪匡诸多朋友里,最铁之一当属古龙。古龙小说在台湾受排挤,倪匡读到后,替《明报》向其约稿《绝代双骄》,从此成为挚友。

1967年,金庸因故离开香港,想找一个高手来顶替他在副刊上《倚天屠龙记》的位置。古龙因此写下《流星·蝴蝶·剑》。1972年,金庸封笔,他又写出“陆小凤”,爆得空前大名。这都缘起于倪匡力荐。

对倪匡的情谊,古龙看得很重,曾言:“若有人要拿刀来杀倪匡,全天下能为他挡刀的,只有我一人。”

古龙和倪匡

后来,因“吟松阁”事件,古龙误输肝炎血液,导致身体恶化,整个人形销骨立,不久与世长别,不过48岁。这时,古龙的狐朋狗友瞬间消失,只有倪匡赶到台湾为他筹办葬礼,倪匡为此写下了300字讣告。

葬礼上,他和三毛失声痛哭。倪匡为生前好酒的古龙买来48瓶XO,后来他们把XO打开,每瓶酒喝了一半,剩下的48个半瓶,陪着古龙下葬了。

在接受作家李怀宇的访谈时,倪匡称:“我一生当中写过最好的文章就是古龙的讣文,只有三百来字。很多人看了之后,争着要我为他们写讣文。”

我们的好朋友古龙,在今年九月廿一日傍晚,离开尘世,返回本来,在人间逗留了四十八年。

本名熊耀华的他,豪气干云,侠骨盖世,才华惊天,浪漫过人。他热爱朋友,酷嗜醇酒,迷恋美女,渴望快乐。三十年来,以他丰盛无比的创作力,写出了超过一百部精采绝伦,风行天下的作品。开创武侠小说的新路,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代巨匠。他是他笔下所有多姿多采的英雄人物的综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今摆脱了一切羁绊,自此人欠欠人,一了百了,再无拘束,自由翱翔于我们无法了解的另一空间。他的作品留在人世,让世人知道曾有那么出色的一个人,写出那么多好看之极的小说。

未能免俗,为他的遗体,举行一个他会喜欢的葬礼。时间:七十四年十月八日下午一时,地点:第一殡仪馆景行厅。人间无古龙,心中有古龙,请大家来参加。

古龙治丧委员会 谨启

4

代笔金庸写《天龙八部》,

把阿紫的眼睛写瞎了

倪匡是金庸的“手下”,更是金庸的朋友,而且是关系匪浅的朋友。金庸与倪匡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呢?这么说吧,金庸可以把自己的小说放心大胆地交给倪匡去写。金庸一方面认定这位好友值得托付,一方面信得过倪匡的文学功底。

1965年5月,国际新闻协会诚邀金庸前往伦敦参加会议。长期以来,金庸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自己的神经也总是处在紧绷状态,金庸决定借此机会好好放松一下,便决定离港一个月。

但此时《明报》上的《天龙八部》已连载两年有余,突然停刊一个月,怕是会引来读者的不满,思虑之下,金庸决定请倪匡代写以救场。

金庸和倪匡

接到消息的倪匡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自己竟然有机会代写金庸的小说,紧张的是恐怕自己达不到金庸的高度,所写的《天龙八部》有失水准。

为了让倪匡放开手脚,不必承担过多的压力,金庸特别交代倪匡可以不必按照原来的剧情发展来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创作,只提出惟一的条件:“你可以写一个独立的新故事,但小说中的人物谁都不能动,谁也不能死,因为都有用。”

倪匡虽未把人写死, 却把阿紫的眼睛写瞎了,因为倪匡向来不喜欢阿紫的偏执,所以代笔过程中便利用手中的权力,满足了自己的私欲。金庸回来之后,责怪倪匡:“不是不让你动小说中的人物吗?”倪匡却耍赖道:“你说过人物不能死,我做到了,江湖人物嘛,总会有受伤的。”金庸无语。

在推敲的过程中,金庸感觉这个情节倒也合理,于是便保留了下来。后来在出版单行本的时候,金庸得到倪匡的首肯,没有刊登倪匡代写的部分,金庸表示倪匡代写的部分大概有四万多字,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与全书并无多大关联,当初连载是为了报纸版面不至开天窗,如今重修修订,出版书籍,就没有理由长期占用他人的作品了。

倪匡对此次代笔经历非常自得,除此之外,他也曾代写过多部剧本,更代古龙写过《绝代双骄》。倪匡曾撰联记录此事:“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5

《今夜不设防》

“没有播出来的部分更精彩”

1989年,倪匡、黄霑、蔡澜三人,一起搞了个节目。

起因是倪匡三人常去夜总会,结果人没追到,钱还打了水漂。倪匡很伤心,黄霑就说,与其为她们花钱,不如我们自己做节目讲笑话赚钱。说完就去电视台找人,做出了大名鼎鼎的《今夜不设防》。

倪匡曾坦承,自己完全不懂电视节目应该怎么做,“黄霑和蔡澜主导,我只懂喝酒(大笑)。那时电视台经常找我们三个来访问,我们想与其让他们做,不如自己做。有酒喝,有靓女聊天,我们是首创付访问费给嘉宾,至少一万元一次。张国荣、周润发、林青霞那几次都很好,《今夜不设防》没有播出来的部分比播出来的更加精彩。

节目里,三个男人毫不避讳,抽烟的抽烟喝酒的喝酒,时不时用黄色笑话助兴。请来的嘉宾阵容,包括张国荣、林青霞、周润发、成龙、王祖贤、张曼玉、关之琳、钟楚红、吴宇森、黄百鸣……无一不是香港巨星。节目话题,无所不包,八卦自爆,口无遮拦。

《今夜不设防》上的张国荣

譬如张国荣聊自己追女孩儿时起了“色心”,林青霞大方说出和秦汉的情史,关之琳自认插足“没那么多顾虑”,周润发聊起很怂的过往,王祖贤说主动向齐秦索吻,张曼玉声称进入演艺圈完全是贪慕虚荣……

话题没有预设,聊到哪儿算哪儿。黄霑见到林青霞,说早对她有非分之想,见到施南生,不顾徐克,直接就上去亲。

周润发上节目时对三人说:“听说你们这不叫清谈,应该叫扯淡。”

三个不正经,深刻挖出了娱乐圈的腐朽一面。但每一期节目,观众们都看得很开心,屡屡创下收视纪录。其实某个层面上,它成为了香港黄金时代娱乐圈的最好注脚——做节目时,张国荣、王祖贤、林青霞、成龙等人正如日中天。

节目做了两年。1992年,倪匡去美国生活,留下一纸声明:

“我已决心淡出,自此天涯海角,闲云野鹤;醉里乾坤,壶中日月;竹里坐享,花间补读;世事无我,纷扰由他;新旧相知,若居然偶有念及,可当作早登极乐。”

6

封笔原因:

“如今外星人走了,我也不写了”

1962年,在金庸的鼓动下,倪匡开始写“卫斯理”:

“我在《明报》已经写了两篇武侠小说,查先生(金庸)说:再写一篇。我说:难道又是武侠小说吗?他说:是啊,好像不是很好。我说:现在占士邦(詹姆斯·邦德)很流行。他说:那你就写时装武侠小说,时代背景是现在,但是主角会武功,很特别的,可以一试。我写第一篇是时装武侠小说,第二篇也是,到第三篇时,我说:加一点幻想好不好?他说:好!于是我在第三篇才开始写成幻想小说。

当时,倪匡偶然路过一个村子,村名叫“卫斯理”,他就开始用这个笔名写作。1963年,倪匡写了卫斯理系列的第一部,名字叫《钻石花》。倪匡把卫斯理系列叫做“幻想小说”,但别人说是科幻他也不介意。

到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倪匡笔下的《蓝血人》写来自土星的外星,《支离人》中外星人做了古埃及大祭师,《老猫》写的是被外星人脑电波入侵的一头猫等等……倪匡笔下的人物卫斯理经历了诡异奇遇。

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

倪匡不懂太多的科幻知识,书桌上的参考资料只有两本,一本是《儿童百科全书》,一本是《辞海》。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上学时喜欢《卫斯理》,等到懂了科学才发现“几乎一件事也讲不通”。倪匡说:“讲得通就不叫小说了。”

他还曾在《明报》上连载过一部名为《地心洪炉》的小说,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卫斯理不慎从飞机上掉落,并落到了南极,在饥寒交迫之际,迎面跑来一只白熊,卫斯理便把它杀了,而后剥皮取暖,吃肉充饥。然而,这一段却遭到了一位读者的质疑,并且来信骂倪匡:“南极哪里有白熊?南极只有企鹅!”

不想倪匡偏偏是一个从来不理读者来信的“高冷”作家,对待这样的投诉,他一如既往地采用漠视的态度。于是更惹怒了那位执着的读者,这位读者便开始每天寄他一封信,信还越写越长,其中犀利地指责了他的不严谨以及对读者的误导,并言辞激烈地要他解释,不然再写下去就是厚颜无耻。

这下可把倪匡惹恼了,于是《明报》的专栏上破天荒地出现了倪匡对读者的回信,专栏的字数设定是250个字,倪匡放大了字体,在上面仅仅写了两句话:X X先生,一、南极没有白熊;二、世上也没有卫斯理。

金庸也站出来护短了,只见他回复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南极是有白熊的,但是现在没有了,因为已经被卫斯理杀掉了。”那位来信的读者看过之后,非常气愤,在他的最后一次来信中,雪白的纸面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无赖”。

虽被港人称为才子,还被冠以“科幻鼻祖”,但倪匡说那都是外界的误会。自己写小说,完全是冲稿费去的。跟文坛开会,他大方承认,自己只有中学学历,写故事一旦卡壳,就去翻《中国少儿百科全书》找灵感。

金庸评价倪匡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原振侠与卫斯理》海报 (1986年)

1981年,倪匡开始写“原振侠”系列。后来《原振侠与卫斯理》被拍成电影,演员有钱小豪、周润发、张曼玉。这也是卫斯理第一次被搬上大银幕。

倪匡封笔后曾说:“那时候写小说很简单,感觉自己被外星人控制。如今外星人走了,我也不写了。”就如同蔡澜给倪匡的评价:“倪匡不是人,是外星人,他的脑筋很灵活,他想的东西都很稀奇和古怪。”

7

一生创作剧本多达561部

虚构出“抗日英雄陈真”

《精武门》上映,李小龙拉编剧倪匡去戏楼观看。李小龙紧张得手心出汗,倪匡洒然淡定。电影一经上映好评如潮,有学者开始专研陈真生平。倪匡听闻,哈哈大笑:陈真的故事,都是我编的。

倪匡编剧之路上的引路人,是被称为 “香港电影一代枭雄”的导演张彻。张彻曾拍过一部《阿里山风云》,那句“阿里山的姑娘美如画呀……”就是他的杰作。

赴港后,张彻以笔名何观写影评,经常跟一个叫“岳川”的影评人打笔仗。岳川每次都把何观骂得狗血淋头。

岳川,就是倪匡写影评的笔名。

1967年,张彻要拍电影,跑去找倪匡,说你给我写个剧本。倪匡说你们邵氏那么多人才,轮得到我来?再说我只会写小说,不会写剧本。张彻放下面子,苦苦相求:“你就照着小说写,写好了我再给你改。”

张彻找倪匡,并非心血来潮。倪匡在业内混,就靠“快”和“奇”取胜。早年《真报》连载司马翎的小说,他帮忙续了几期,反响比原作还好。司马翎得知后,夸他写得还可以,倪匡说:“什么叫还可以?明明胜过你!”

倪匡和张彻

张彻知道倪匡一肚子离奇想法,能够化套路为神奇,才不计恩怨找上门。果然,倪匡三两下写了个《独臂刀》。张彻拿去一拍,开创香港新派武侠,票房过百万,从此在片场横着走。倪匡就此踏上编剧之路。

两年后,他在报上翻新闻,翻出霍元甲有个大弟子,就给李小龙写《精武门》,一手虚构出那个大名鼎鼎的的抗日英雄,陈真。

给邵氏写剧本,倪匡才思泉涌,三天出一个作品。《小李飞刀》的编剧陈文贵进邵氏时,听说倪匡桌子有八个抽屉,一个抽屉里一个剧本,每天一个抽屉写一小时,写完就去找朋友喝酒。

后来粗略统计,自《独臂刀》算起,邵氏400多部武侠剧本,有261部是倪匡一人撰写。加上未成片的,竟多达561部。

8

玩物不丧志

用原创剧本换贝壳

倪匡曾经说过,他早年有过很多玩物丧志的嗜好,例如养鱼、种花、搜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这些嗜好都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其中最痴狂的就是搜集贝壳。

1963年至1979年,“集贝”是他最热衷的业余活动,虽然是业余,倪匡说集贝所花的时间、精力,10倍于他写作的时间。为了追求一枚贝壳,他宁愿节衣缩食。

80年代初,倪匡曾在台湾《中国时报》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自己收集贝壳的疯狂岁月,标题是“十年一觉集贝梦”,同一版还连载了金庸的《倚天屠龙记》。

倪匡1981年在《中国时报》撰文回忆搜集贝壳的疯狂日子

在“十年一觉集贝梦”中,倪匡回忆了自己是如何堕入集贝的泥淖中,而且足足沉迷了16年。他说某一天在香港逛百货公司,见橱窗有一盒贝壳,形状、颜色不一,甚是可爱,就顺手买下来。

后来,倪匡从图书中发现每一枚贝壳都有它的故事,于是他开始搜罗外国的贝壳图书和杂志,书刊的背后印有世界贝壳商的名单,他按图索骥向这些贝壳商邮购,先是一枚枚的买,后来是整批买。

当贝壳愈积愈多,倪匡竟在住所附近租了一个单位放贝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倪匡几乎集齐所有普通贝壳,于是把目标转向稀有贝壳,首先向“翁绒螺”进军。翁绒螺属极古之物,有“活化石”之称,一枚难求。

倪匡当时以写电影剧本为正业,在香港和台湾已有名气,他很豪气的放话:“谁能替本人找到一枚龙宫翁绒螺者,可交换(本人)绝对用心撰写之电影剧本一个。”1970年,终于给他在台湾觅得第一枚翁绒螺,之后陆续搜集多几枚,其时倪匡在贝壳搜集界已很有地位,便和一些同好成立了“香港贝类协会”。

倪匡声誉日隆、外地贝壳专家来港,第一个要拜候的自然是他。倪匡搜集珍贵贝壳的欲望无止境,愈踩愈深,直至有一天好友金庸题字相赠:“举世贝壳藏家,或雄于资,或为王公贵胄”。一言惊醒倪匡:自己既不是王公贵胄,又不是身拥巨资的富翁,再沉溺下去不是办法,还是及早回头是岸,于是决定把手上6000多枚出售。

倪匡首先在《夏威夷贝壳新闻》登了一则小广告,说有珍贵贝壳转让,各地买家闻讯纷纷上门要货,有买家在倪匡面前狂签旅行支票来付款,于是倪匡10多年来花尽心血收集得来的贝壳,不到半年几乎没了。

1975年,倪匡以倪聪的名字与旅港外籍人士雷克·路德(Rick Luther)合著《香港的宝贝与芋螺》,这是倪匡收集贝壳最疯狂时候的文字记录,因为疯狂,倪匡才得以留下这本珍贵的著作。倪匡后来说,这书卖了2000多本,剩下一大堆都被虫蛀了。

《香港的宝贝与芋螺》,1975年出版

9

人生配额已用完,

与病痛“同归于尽”

对于苍老,倪匡早有心理准备。他有“人生配额”一说,觉得一个人一辈子各方面的配额都有限,写小说有,喝花酒有,抽烟也有。2004年,写完《只限老友》后,他为“卫斯理”画上句号,他说写作配额已用尽。

但他喜欢吃,爱油爱腻,胆固醇越来越高。不开心时,跟蔡澜抱怨,说香烟美酒的配额都用完了。只不过荤口不改,一次出去吃饭,吃着吃着,对在座的人感叹道:“唉,这男人老了,身上最该硬的地方,都硬不起来了。”

大家蓦然一怔,倪匡笑道:“诸位不要误会,我说的是牙齿……”

后来他回香港,徐克上去给他颁终身成就奖。一生创作剧本超过400部,倪匡是名副其实的“编剧数量世界第一”,对香港电影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力。

倪匡在长达几十秒的掌声后,打趣地说:“有点晕,不是很站得稳!大家不用担心,我不会说很久。” 随后笑着从兜里拿出一张纸,“有稿子。”台下一阵笑。

倪匡看着手里的纸缓缓念道:“多谢大会,多谢大家,多谢。” 然后收纸入兜,结束。现场又是笑声一片。

末了,徐克说出自己未了夙愿,就是把倪匡的作品拍成科幻电影,问他怎么看。倪匡听了,嘿嘿一笑:“这个在你,我无所谓。”

晚年的倪匡

三年前,倪匡身体已有不适,他在一场书展讲座上透露,自己已经患有皮肤癌,前后看了7位医生,但当中有人说是癌症,有人说是湿疹,最后发现有恶性肿瘤,断定是皮肤癌,笑称求医的过程宛如《封神榜》。

倪匡曾对朋友交代,身上大大小小毛病有十几种,折磨了他二、三十年,皮肤病的问题也有十几年,透露腿部的肿瘤有一巴掌这么大,情况不乐观。“溃烂了又发炎,医生当作湿疹来医,搽了一些药膏,感觉又好了一点。”

倪匡喜爱美食,但罹癌后味觉退化,导致他无法吃到“好料”,而且深夜也饱受咳嗽所苦,难以入睡,感叹自己已经“死了9成”。医生曾建议倪匡接受化疗,但他选择不作治疗,笑说会与病痛“同归于尽”。

生前这段日子,倪匡已在香港的癌症康复中心住院一段时间,身形也明显消瘦。他离世前对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离开人世为“早日解脱”。

2018年10月,金庸去世后,倪匡曾接受上海《收获》杂志访问。其时,他说,

“今天还在网络上看到一张照片:金庸、黄霑、张彻、林燕妮、我。五个人,四个人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很寂寞的,真的。我身体差到极点,百病丛生,举步维艰。但身体不好我也乐天。”

“如今外星人走了”。 当年,在写完古龙的讣告而被朋友预约他们自己的讣告后,倪匡也忍不住给自己写下墓志铭:

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资料来源:

《金庸传》

《倪匡:一笑已经风云过》

《倪匡:我是贝壳专家》

《倪匡去世:人生不易,大笑而过》

《旧日香港名作家稿费,倪匡第一,谁是第二?| 沈西城》

《揭秘倪匡:代笔〈天龙八部〉写瞎阿紫 是最早研究金庸小说的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