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出版75周年:重思安妮·弗兰克的人生悖论

《安妮日记》出版75周年:重思安妮·弗兰克的人生悖论

今年是经典犹太人大屠杀主题书籍《安妮日记》出版75周年。近日,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罗森创作十四行诗纪念该书作者、二战犹太人大屠杀受害者安妮·弗兰克。罗森认为,日记中的鲜活生命力与主人公的实际命运构成了安妮的人生悖论,他希望读者在诗行中停留以反思这一“可怕的悖论”。

《安妮日记》出版75周年:重思安妮·弗兰克的人生悖论

编译 | 申璐

据英国《卫报》消息,近日,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诗人迈克尔·罗森(Michael Rosen)创作了一首特别的新诗以纪念《安妮日记》(The Diary of Anne Frank)出版75周年。这首题为《给安妮·弗兰克的十四行诗》(Sonnet for Anne Frank)以第二人称口吻与犹太女孩安妮隔空对话。

“你将丰富的生活压缩于逼仄的阁楼,每当翻开书页,我们都尽力感知你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意识到它又是如何结束。”罗森在诗中写道。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种写作形式,他解释说因为十四行诗内含“某种尊严”,同时“给人以反思的时间”。

据罗森称,诗中藏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而这一难题恰是关于这位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中遇难女孩的“可怕的悖论”。日记中,读者所读到的是一个如此鲜活的人,她对生命满怀希望,同时记录下了丰富的生活细节,但文字之外,我们几乎无法想象她所遭遇的悲惨命运。“这首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尽管阅读的过程会很痛苦。”

《安妮日记》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书籍之一。1942年6月12日,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在13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本空白的日记本作为礼物。不久后,为躲避二战期间纳粹的迫害,她与家人藏匿于父亲工作大楼后方的一间隐蔽的阁楼上,并用这本日记本记录下了长达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书中不仅包含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藏有她最私密的想法。直到1944年8月,安妮一家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这本日记也没能继续更新。最后一篇永远地停在了1944年8月1日,安妮那天写道:“我想找到一种方法,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以及倘若世上不再有其他人,我能够成为的样子。”

《安妮日记》,[德]安妮·弗兰克著,高年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7月。

《安妮日记》,[德]安妮·弗兰克著,高年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7月。

实际上,关于安妮的“可怕悖论”也丰富了各方对《安妮日记》的解读。在法国研究部高级教授、大屠杀文学研究会会长阿兰·戈徳施拉格(Alain Goldschläger)看来,《安妮日记》或许也是对大屠杀相当糟糕的说明。他犹豫这样的说法是否对于该作品而言是一种亵渎,“安妮笔下的世界仍然留给她以做梦的空间,但缺失的命运却注定让这一切成为泡影。”这种对比将给读者以冲击,“当我看到她青春的灿烂笑靥时,我也同时看到了一位女性饱受折磨的面庞。”

据悉,这首十四行诗由安妮·弗兰克信托基金会委托罗森创作,这家以安妮命名的教育慈善机构旨在引导年轻人勇敢战胜偏见。作者罗森是该机构的长期支持者,曾于2020年出版《失踪者:我的家人在二战中的真实故事》(The Missing: The True Story of My Family in World War II),追踪那些在大屠杀期间遇难的家人。

参考链接:

[1] Michael Rosen marks Anne Frank anniversary with new poem.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2/jun/25/michael-rosen-marks-anne-frank-anniversary-with-new-poem

[2] What Happened to Anne Frank? A Timeline of the Harrowing Events.

https://www.newsweek.com/anne-frank-timeline-1710790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编译:申璐;编辑:青青子;校对:刘军。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编译:申璐;编辑:青青子;校对:刘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