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普世思想”源头:由男人开头 由女人推进

美国“普世思想”源头:由男人开头 由女人推进

基督耶稣

基督耶稣

欧洲宗教改革之后,在传统的基督、天主教徒中分裂出了新教徒。由于新教徒的思想理念更加世俗化,也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因此新教在短时间内便被大量的欧洲人接受,当时的英国也受到新教极大的影响,甚至连国王也专门出台法令,规定新教为英国的国教。

但传统保守的力量始终是强大的,英国国内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斗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新教徒中又分裂出了清教徒,他们更加反对天主教徒,并且提出了要将社会全面清教徒化,从而达到净化教会的目的。但清教徒提出了独立与自由的主张,这就威胁到了当时英国国王的王权,清教徒因此在英国备受迫害。

一、移民美洲与新的思想萌芽出现

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两位英王执政期间,清教徒们受到了大量的来自王权的压迫。他们不愿忍受这种压迫,便想移民美洲,这样一来既可以摆脱压迫,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美洲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宗教乐园。对于清教徒们移民美洲的请求,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也不加阻拦。在得到国王的允许之后,数以万计的清教徒开始向美洲移民。

清教徒移民

清教徒移民

来自英国的清教徒首先到达了美洲大陆的马萨诸塞湾地区,他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叫波士顿的城市。清教徒们对自己的信仰非常自信,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比较严格,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异教徒的容忍度则为零。不仅如此,在大部分清教徒的思想中,女性的地位极为低下,因为他们认为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庸和财产,财产是不能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力。当时甚至有这样一个荒诞的说法,若一个女性从家中逃跑了,那她就是一个盗窃犯。原因是他从属于丈夫的家庭中偷走了自己,以及自己身上的衣物、首饰等。

1631年,一个名叫罗杰•威廉姆斯的激进学者来到波士顿,他的到来会改变清教徒那些落后而又不合时宜的思想吗?当时波士顿的总督温斯洛普,本意是要邀请罗杰•威廉姆斯在波士顿地区任教的。但是罗杰•威廉姆斯在见到温斯洛普之后,极力向他宣扬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政教分离的主张。

政治与宗教联合

政治与宗教联合

在今天来讲,这两个思想算是比较普世的思想了,但在当时可谓大逆不道,因为第一,无论是什么宗教都有排他性,属于基督教的清教也不例外。第二,当时的欧洲各国都是政教合一,而国王的权力则来自君权神授。试问如果政教分离了,宗教再对政治没有影响,那么君权神授又有谁会承认呢?进一步来讲,如果君权神授不被承认了,那么英国国王对北美殖民地的统辖权是不是也要被废除呢?

对此,罗杰•威廉姆斯回答:是的。他竟然破天荒地说出了不仅英王对北美的土地不具有统辖权,而且英国殖民者要再想占据印第安人的土地,必须通过购买的方式才合乎情理。

波士顿总督温斯洛普本来对这个青年学者颇具期望,但听完罗杰•威廉姆斯的这番话后,他也只得摇了摇头,然后送走了这位思想超前的大神。罗杰•威廉姆斯在离开波士顿之后,开辟了一块名为罗德岛的殖民地。在这里他率领白人与印第安人和平相处,这块殖民地后来就发展成了今天美国的罗得岛州。

罗得岛

罗得岛

二、谁说女子不如男

1591年,一个名叫安•马伯里的女孩出生了,大约20年后,这个女孩嫁给了一个名叫威廉•哈金森的男士,并给自己改名安•哈金森。

安•哈金森一辈子怀孕15次,生下了14个孩子,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著名的女权斗士。安•哈金森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宣扬男女平等的观点。当时的宗教解释认为,由于女人率先偷食了禁果,所以女人的原罪比男人大,因此妇女就应该是没地位的。但是安•哈金森却认为这纯属胡扯,她是怎么反驳这个观点的我们不知道,但她宣扬生为女人是上帝的恩赐,而不是上帝的诅咒。

上帝

上帝

不容怀疑的是,安•哈金森的丈夫威廉•哈金森非常爱她,所以即便安•哈金森后来因为太过前卫的观点,而被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管理者驱逐,而威廉也对安•哈金森不离不弃,并与她一路相随,搬到了上文中提到的罗得岛殖民地。安•哈金森一辈子都没有受到当时主流清教徒的承认,但是在她去世200多年后,她却成为了美国人心中公认的女权斗士。

三、不怕死的玛丽•戴耶

1611年,玛丽•戴耶出生于英国,后来才来到北美洲定居,她原来姓巴利特,因为嫁给了丈夫威廉•戴耶,才改姓戴耶。玛丽•戴耶家境优越,他们一家与当时的波士顿总督温斯洛普是朋友。玛丽•戴耶在1633年才和丈夫一起来到波士顿,在这里她公开支持安•哈金森的女权主张。

波士顿

波士顿

不仅如此,玛丽•戴耶还参加了一个名叫教友会的基督教分支。这个教派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理解圣经的权力。虽然在今天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普世思想,但在当时这也是属于大逆不道的思想。因为当时北美洲依然是英国国王的统辖之地,你要是人人平等了,那还有谁去为国王送死拼命呢?而且你要是每个人都自己去理解圣经了,那还需要教会干什么呢?因此,无论是在北美洲,还是在欧洲大陆,教友会都被官方视为邪教一般的存在。至于那些信奉教友会的人,要么被驱逐,要么被压迫或屠杀。

清教徒

清教徒

玛丽•戴耶自然也不能例外,在为女权和教友会的主张奋斗的过程中,她数次遭到波士顿总督温斯洛普的驱逐。不过玛丽•戴耶性格非常坚韧,她从不把驱逐令当作一回事。数次被驱逐后,她又数次返回波士顿传播自己的宗教理念,最终不幸被波士顿警察逮捕,然后被杀害了。上文中曾提到过,波士顿总督温斯洛普和玛丽•戴耶的夫家是朋友,所以温斯洛普也曾经网开一面,他表示只要玛丽•戴耶保证不再回到波士顿,就放她一条生路,但她拒绝了这份好意。

玛丽•戴耶死后,她英勇的传教事迹,最终感动了北美殖民地的许多清教徒。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错误,并逐渐在思想上向玛丽•戴耶靠齐。时间过了200多年之后,玛丽•戴耶与安•哈金森一起,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女性思想斗士。

女权斗士

女权斗士

文史君说

从罗杰•威廉姆斯到安•哈金森,再到后来的玛丽•戴耶,一位又一位思想斗士,为解放当时人们的思想或奋斗或牺牲。虽然在当时许多人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终将被人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毕蓝:《美国的故事》,阳光博客出版社2018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阚翔)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