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际图书馆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简称IFILA)宣布了第六届年度公共图书馆奖的五名最终候选:澳大利亚的Marrickville图书馆,比利时的Het Predikheren城市图书馆,挪威奧斯陸的新中央图书馆(Deichman Bjørvika),荷兰的格罗宁根论坛(Forum Groningen)和中国的宁波图书馆新馆。
这不仅是宁波图书馆首次获得该奖提名,也是中国公共图书馆界在该奖项零的突破。宁波图书馆新馆的亮点之一,就是为残障人士提供了便利。它的盲人阅览室使书本这种依托文字、专属视觉的知识敲门砖,为所有人服务。而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者服务区等区域也意味着图书馆在以更为亲近的姿态在努力服务。第六届年度公共图书馆奖的最终获奖者将在八月中旬揭晓,宁波图书馆新馆或许成为这个国际奖项的第一个中国获奖者。
2018年12月28日开馆的宁波图书馆新馆。(图片来源于宁波图书馆官网)
从本届公共图书馆奖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图书馆的需求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最近几年新修或重建的图书馆呈现了一些新的方向,这也体现在年度公共图书馆奖这个年轻奖项的评选标准中:实用的建筑空间,信息技术的灵活与全面应用,以及与当地文化生活的融合。
本期读刊从近期的各国公共图书馆动向出发,希望一窥这些动态后的观念转变。文中列举的多是西方国家的案例,但这些趋势并不限于欧美。图书馆评估标准的变化背后,是人们对图书馆这一公共机构的不同设想。图书馆不再是知识集权的象征,不是高不可攀的殿堂,它可以成为社交碰撞的场域与创意的孵化器,是扎根于当地社区的有机结构。
撰文 | 冯塬雅
01
翻修与重建:
疫情下的逆势高歌
过去的一年因为疫情而事事搁置,公共空间也因为社交距离而成死水。但图书馆的修建却没有停滞,甚至可能因为人们对社交环境的渴望而加快了脚步。从去年年底开始,西方公共图书馆的修建计划就持续猛进,而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全面升级。
2020年底,华盛顿公共图书馆宣布斥资1750万美元,开启为期十年的“新代图书馆”(Next Libris)计划。这项工程打算在2024年前翻修华盛顿现有26座图书馆中的24所;这个十年计划一结束,公共图书馆系统就将紧跟着开展持续至2030年的全面升级。2020年9月24日,闭门整修了三年半的马丁·路德·金图书馆在华盛顿强势重开,算是为这计划成功试水。
疫情期间,公共图书馆普遍采取了各种降低传染风险的防护措施。
与此同时,堪称全球体量之最的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在去年九月底赞助举办了第二十届国家图书节(National Book Festival),邀请了120余位作家、诗人和插画艺术家进行线上讨论,内容切中黑人民权和二十一世纪民主形式等热点话题。而在洛杉矶,图书、故事与灵感节(Festival of Books, Stories & Ideas)刚刚在网上落幕,参与者包括普利策奖获得者Viet Thanh Nguyen。
从这些改建和新建计划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如下趋势:管理数字化,公众的资源利用更加无障碍,以及公众活动的多样化。
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内景。兴建于1800年的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02
数字化管理:
不转型就淘汰?
华盛顿图书馆升级计划书中提到,新一代的图书馆将更加公平和智能(grow equitably and smartly)。这两个关键词很能代表西方图书馆的转型方向,又相互冲突。
首先,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必然发展趋势。根据图书馆管理咨询网站Bibliotheca的调查,自2010年起超过800座英国图书馆因为使用不足而倒闭。一方面,亚马逊、奈菲和其他网络平台使传统的图书馆租借业务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随着手机软件成为主要的消费和业务处理模式,依托于客户端软件的高效自助系统成为研发重点和大势所趋。
传统图书馆模式已经输给手机了,但数字化能够轻易地为图书馆找回失去的阵地。毕竟,很多书籍、手稿和文件资料是商业化平台无法也无意提供的。公共图书馆迫于疫情而关闭,但封锁令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本已迫在眉睫的网络化趋势。
在今年十一月的市政会议上,布鲁克林图书馆馆长琳达约翰森提到,会将图书馆的预算集中用数字化档案和线上活动——电子书,有声书,手机软件和Zoom等视频平台上的课程和讨论等,种类俱全。事实上,机构拥抱数字化的决定其实迫不得已:疫情中,公共图书馆的资金状况越发窘迫。在众多继续维护和拓展的项目中,负责人鉴于信息时代的大趋势和疫情的特殊需求,只能优先选择数字化。以今年图书馆大奖候选之一的澳大利亚Marrickville图书馆为例,IFLA强调了图书馆的全自动档案管理体系。
现代主义风格的马丁·路德·金图书馆。
03
离开书架,走进社区
刚才提到,公共图书馆的第二个发展方向是强化公共性——分散图书馆资源,并深入惠及社区——但这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困境之一。要让图书馆系统扎根社区并日渐巩固与社群的联系,需要基础设施的铺设和长期且持续的活动支持。但这个资金支持却来之不易,且依赖于政府部门和商业大亨的捐助。
就在疫情开始之前,纽约图书馆系统向纽约市议会提交预算,协商过程十分胶着。全市图书馆系统最终只得到纽约市2021年总预算的不足百分之一。疫情暴发后,真正到手的可用资金寥寥无几,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又是一笔额外的开销。这就意味着,公共图书馆非常依赖会员费、个人捐助和基金会补助等社会资金。幸运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从纽约生命基金会得到了一百万美元的“领导力礼金”(leadership gift),并与HBO、美国银行和Bloomberg慈善基金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布鲁克林图书馆也有Whole Foods、Goldman Sachs等大型公司的稳定支持。
Bibliotheca在调查中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公共图书馆,已经从资源租赁的单一服务转向,开始提供日常课程、实际服务和各种临时活动,为社区提供终生学习机会。”这个结论的隐含条件是,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地将触角伸入社会,从单一的政府扶持部门转型成主动求存的非盈利组织,拥有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服务方式。
费城公共图书馆的自行车借书模式。
为了在疫情中依然深入社区,各地图书馆也变出了很多花样。除了扩充电子档案、举办在线活动、提供快递服务、增加消毒机器和自助机等,美国和欧洲图书馆在社区中散布了供儿童学习的故事板,使他们在没有图书馆的隔离生活中也能在自然环境里保持阅读习惯;有的图书馆推广了有借书功能的自行车或篷车;每晚,家长可以收听图书馆的床前故事节目;俄亥俄州的Dayton Metro图书馆计划为八百户人家提供四个月的免费WiFi,继续着资源平等化的公共职能。甚至连之前倒闭了的图书馆也找到了复活的方式:丹麦的Book1青年旅社今秋开张;旅社改建自1934年的老图书馆建筑,既是住所也是阅读空间。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和日本也屡见不鲜。而尚未从疫情中恢复过来的西方公共空间,也促使各大图书馆以更安全的方式渗透进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就是主要的普及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健康安全中心3月公布的社会场所疫情期间危险度评估中,图书馆被视作低危场所,引起了全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激烈反抗——图书馆已经逐渐变为社交场所,但学术界似乎还没反应过来。于是一个月后,健康安全中心更正了报告,将图书馆列为与超市、社区活动中心等同级的中高危场所。
日本图书馆旅社。
04
实体图书馆在未来
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一方面来看,公共化与数字化的趋势相互推进。在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机构(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IMLS)的最新调查中,各大图书馆的公共活动量在2006至2016年间增长了48%,而活动参与率提高了35%,但38%的美国图书馆使用者依然不知道这些互动的存在。更高效的在线推广必会收效明显。
但在另一方面,实体图书馆具有不可取代的公共性。即使在纽约等国际都市,技术普及也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部分居民依然只能借用图书馆的免费网络和打印机等技术服务完成学习工作项目。图书馆的儿童区也为所有社会阶层敞开教育大门,提供儿童教育项目、书籍玩具等资源和社交机会。公共图书馆最裨益的,是在大众传媒、尤其是消费社会中逐渐隐形的社会底层公民。图书馆的实体存在,依然是稳定、权威和保障的象征,图书管理员也为并不熟练自助系统、数字化平台的少数人提供了必要的指引。即使预算窘迫,纽约公共图书馆也依然为生活平均线以下的黑人社区提供了免费教育资源。盲目的数字化,意味着公共图书馆也会从资源不平等的问题中抽身而出,可没有了这份社会关怀,公共图书馆又如何匹敌极度丰富的商业网络平台?
Gensler网站就未来图书馆的模式进行了民意调查,其中“社群与社会服务”、“去中心化的图书馆空间”、“技术集成向的会议场所”、“在线课程”等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
著名纪录片导演Frederick Wiseman在《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Ex Libris: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17)一片中,以他独特的幽灵般的叙事视角,以极其中立的态度解剖了纽约图书馆体系这个庞然大物。影片中没有主角,正如这个高度平等性地、铺展在92个据点之间的图书馆运转网络一样。他的镜头从蚀刻画藏品转到诗歌再到高度数字化的智能大楼,采访了Patti Smith、Richard Dawkins这样的文化名人,也将普通员工纳入其中。他呈现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是一个百足之虫,虽然有庞大体系都会有的官僚化问题,却依然在挣扎着从各个角度、在各种空间提供事无巨细的公共服务。这也是全球新建公众博物馆的共同追求。
纽约公共图书馆内景。图片来自纪录片《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05
图书馆的蝶变
从上世纪末开始,图书馆建筑逐渐变成建筑奇观,在设计中注重集会功能。譬如2016年成立的俄亥俄州Toledo图书馆King Road分馆,现代主义风格亮眼,书柜不再扎堆得令人畏怯,而是像书店一样铺散开来、任人取阅;2018年,南方中心图书馆在肯塔基州开馆,以梯形的平面规制和闪耀的钢铁装饰获得了美国建筑大奖;今年,奥斯陆的Deichman Bjørvika中央图书馆一开馆,就以悬臂式的上层结构获得普遍关注,而其中分化出众多角落,满足了桌面游戏、音乐表演和个人阅读的需求。图书馆社会性质的转变,是作用于其物质载体的。
南方中心图书馆。
图书馆的定义在发生改变。曾经,图书馆是德里达在《档案狂热:弗洛伊德印象》里所描述的具有威慑力的知识权威机构,是希腊官员的私人空间里开辟出的公共空间,是博尔赫斯笔下迷宫般的、暗含存档逻辑体系的超越个体存在的建筑——它们是用来存放物化知识的仓库,不需要令人愉悦的自然光线、舒服的座椅、有趣的公共活动或秉持社会公正目的的公益项目。它们和中央权力机构一样,因为深不可测和难以触及而成为某种独立普通人的抽象存在。
美国作家苏珊·奥尔琳在《亲爱的图书馆》中写道:“图书馆既使人敬畏,又令人恐惧,人们相信图书馆是活物:一个巨大的、无限的公共大脑,霸占了全世界现在所有的知识,并且有可能成为我们在超级计算机时代所害怕的那种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智能生物。”这意味着图书馆一如权力机构,它的公共性对普通人施加着知识上的压迫性权威,不容质疑。它为文化提供正当性,也因为象征合法性成为专政权力的争夺和毁灭对象——始皇焚书、中世纪教皇下令“火化”(cremated)犹太书籍、纳粹对犹太书籍的更彻底的抹除等等。奥尔琳在书中仔细梳理了有史以来的图书焚毁行为,并感叹道:“据教科文组织统计,被摧毁的书籍数量是如此之多——有几十亿册之巨——以至于我有时都难以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书幸存下来”。
《亲爱的图书馆》,(美)苏珊·奥尔琳,文泽尔译,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2021年5月。
但图书馆在一次次的焚毁中幸存了下来。而在知识越发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所蕴含的令人生畏的权威也逐渐淡去。
可就像马丁·路德·金图书馆刚刚开放的新建筑一样——透明玻璃,宽阔的自习室和活动空间,专供非盈利机构租用的办公场所,音效完美的演唱会空间,更多的使用指南和自助点……图书馆变得越来越轻盈,知识被数字化,真实的人的存在和社交需求成为新的主角。连建筑工具、艺术和音乐制作工具,也与书籍一样可供租用。图书馆的生活化,或许也意味着知识权威机构正在根据社区的需求丰富着对“知识”的定义,走进平凡人的维度。正如苏珊·奥尔琳所说,历史上的图书馆在一次次的焚烧和摧毁后也被不断重建,人们总是会努力修复文化的载体,重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纽带。因此,即使是在疫情的困境之中,公共图书馆也依然在蝶变。它或许不再是那个令人恐惧的最强大脑、保卫着守卫森严的知识世界。它逐渐变得像温暖的身体,各种社会活动像新陈代谢一样在体内发生。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更为主动地走向社区,就像在向前敞开双臂。
参考链接:
https://wtop.com/dc/2020/11/dc-could-build-3-new-libraries-by-2030-under-175-million-improvement-proposal/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ravel/2020/09/libraries-respond-to-coronavirus-with-book-bikes-and-virtual-festivals/
https://www.gothamgazette.com/city/9974-new-york-public-libraries-adjust-pandemic-nyc
https://www.forbes.com/sites/leahrosenbaum/2020/04/23/johns-hopkins-changed-its-guidance-on-re-opening-the-economy-after-pushback-from-librarians/?sh=2980697f71a2
https://www.bibliotheca.com/reopening-libraries-after-covid-19/
https://www.govtech.com/network/Ohio-Library-System-to-Connect-800-Homes-to-Free-Internet.html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dc-md-va/2020/07/17/mlk-library-will-reopen-september-giving-dc-renewed-central-library/
https://www.gensler.com/research-insight/blog/design-ideas-for-the-post-pandemic-public-library
https://www.sc.edu/uofsc/posts/2020/04/04_conversation_sensory.php#.X92Fotj7TD4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gallery/2021/jul/07/a-cultural-masterpiece-the-worlds-best-new-public-libraries-in-pictures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