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该怎么办?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该怎么办?

电影《你好,李焕英》爆火之后,一条热搜引发了大众的共鸣——贾玲妈妈太温柔了,可惜现实中很多人的妈妈都不是李焕英。

电影中的李焕英确实温柔,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连贾玲伪造录取通知书都能宽容。但这毕竟是电影的美化处理,普通家庭生活中失去“滤镜”的亲情关系,大都充满了琐碎的矛盾、对抗与和解。

本文摘自美国几位资深社工所著的《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她们从自身经历的案例出发,讲述了如何陪伴父母度过健康、快乐的晚年。虽然是“洋办法”,却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方法并不难,重要的是有耐心。不如从现在开始,读完这篇教你与父母相处的方法论。

晚年,是总结之时,是我们与终将结束的此生和解之时。因此,如何面对其间种种失落,显得格外重要。如同朱迪思·维奥斯特在极富洞见的《必要的丧失》中所言:“那些失落的经验,无论好或坏,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人生。

这一生,我们随时都在面临失去;随着年岁越大,失去的越多,且形色各异:失去所爱,失去友伴、隐私、独立、熟悉的环境,失去身体功能(视力、听力、美貌、驾驶能力等),心理功能亦随之衰弱,尤其是记性。随着退休的到来,我们失去了一生投入的工作。当然,最后也失去了生命

维奥斯特的论点是:“我们在失去、舍弃、放下中成长,这就是必要的丧失。”这种老者何其幸运,能坦然直视失落,哀悼它们,继续朝埃里克森所称“尊严”的方向前行。

《世上最美的离别》剧照,下同

Part 1

正面的态度接受失落

人生来到晚年,多数人已可以承受诸多失落,继续稳稳地前行。他们当下的反应也许是惊吓、难以置信、抗拒、封闭、倦怠、生病、依赖性变强、焦虑、抑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旁人的鼓励,他们学会接受,日渐复原,终于能适应改变后的人生。西蒙便属一例。

用乐观面对失去的西蒙

西蒙与病妻都已85岁高龄,刚从家乡搬到女儿所居城市的疗养院。这是个困难的决定,但他没办法;他知道自己无法再像从前那样照顾妻子。尽管抛下过往如此令人不舍,跟孩子住近一点却更重要,必要时能马上找他们帮忙,他们也省去了很多距离所带来的不便。

西蒙勇敢面对,并不时感谢女儿们和疗养院所做的一切。他正面看待眼前的改变,安顿好内心巨大的失落感。但不到3个月,更多打击接踵而至:结褵六十载的老伴撒手人寰,紧接着他得动一个手术,之后需靠轮椅代步。一个正为老伴伤逝的老人家,要他打起精神乐观复健,似乎有点过于强求。然而,西蒙很有动力,努力治疗。他很愿意说出失去太太的悲伤,并从他人身上得到支持。一位社工师鼓励他借着回顾过去,好好地审视一生,如实接受,再继续向前。她还带西蒙出去用餐,听音乐会,参加演讲,这些活动与刺激让他的心智保持敏锐,对生活满怀乐观。

乐观是西蒙得以复原的主要原因。但他已90多岁,身体机能又逐步衰退,活动亦日渐受限。尽管如此,他仍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对人不失信心,乐于接受帮助,因此能充满尊严地走到人生的尽头。

想想西蒙晚年承受了多少失落。

家,以及家乡熟悉可爱的环境

老朋友们

独立性

隐私

老伴

健康

行动力

迟暮面临的失落之多,令人唏嘘。我们多半只看到失去所爱之痛,却没有意识到其他很多失落也需要好好地面对和处理。对西蒙而言,别种失落,无疑使得丧妻这件事更难承受。

你的父母也许正面临类似处境。有时,失落之间有连锁效应:当某人因跌倒或中风而无法行动时,可能需要请全天候的看护。这实属必要,却也意味着此人失去行动力的同时,也连带失去了某种程度的隐私与独立。

大部分的人和西蒙一样,会试着接受失落,并寻找适合身体状况的娱乐活动。有些人自怜自艾,只顾着悲叹年华流逝,体能不再。最难面对生命各种失落的,也是让成年子女最不知所措的,就是那些终生难以相处者。而即便你的父母属于这一类,也不用绝望。

明白了父母长期状况如何影响他们对失落的反应后,修正你自己的态度,就很有机会获得不一样的回应。

子女有时会受不了父母不断抱怨失落,因而选择不理。这是不对的,要用心聆听。比如说,你那自我中心的母亲向来以美貌为荣,当她伤心风华不再时,身为子女的你应以同情和体贴来回应她。如果你的父亲因丧失听力而变得神经质,拿出耐心,找出有效的沟通途径。

若你那性格负面、总爱指责人的母亲,成天批评她刚搬进去的公寓时,不妨想想她失去住了几十年的老家会是何等失落,再慢慢让她走出悼念的过程。如果父亲不适应养老院,无理得让你受不了,别逃开,就算他不理你,你也应该努力敞开沟通的大门,让他随时有台阶下。

不难想象,最难承受的失落要数丧偶,对个性难缠的老人家尤其如此。很多人就是为此前来求助。失去爸爸或妈妈已经够让成年子女悲痛了,活着的爸爸或妈妈反应又这么令人无法招架。下面是几个这样的例子,我们也会提供方法,教成年子女如何兼顾父母和自己的情绪。

Part 2

帮助父母排遣哀痛

也许你的亲友当中有这样的人:失去挚爱,却表现得仿佛没什么大事发生,没有眼泪,作息如常。我们的客户锡德就完全看不懂:父亲走了三个星期,母亲萨拉一滴泪都没掉过。她冷静干练地处理先生的遗物,迫不及待想离开这待了60年的家,搬去养老院。锡德想不通母亲为何会有如此反应。更糟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日渐增强,锡德怎么做都不够。此外,她还不断挑剔他的太太和小孩,背地里说他们自私。

锡德说出他母亲的一些背景。她小时候,父亲抛家弃子,母亲变得强烈依赖女儿。萨拉曾向儿子吐露过,嫁给他爸爸,是为了从她母亲身边逃开。在锡德眼中,妈妈和外婆很像,都很挑剔又刚愎自用。成长过程中,妈妈对他们父子忽冷忽热,一会儿说锡德很乖,一会儿又说他很糟,全依她当下的心情而定。上大学后,他终得脱身。结了婚,母亲看媳妇很不顺眼,不断嫌弃:“怎么她什么都做不好?”于是锡德尽量和妈妈保持距离,直到父亲患癌过世。这当中,母亲从未掉泪或显现出大事当头的任何反应。锡德凭直觉认识到母亲需要协助,于是接受新的现实,并来到我们面前。

我们安排一位助理社工师琳达每周去探望萨拉,跟她做伴,也陪她处理事情,像是看医生、拿药等。琳达借着家庭相册刺激她追忆过往,从她当学校老师开始,到后来与先生相处的数十载岁月。

萨拉完全不能原谅先生的死。对她而言,这等于抛弃,就像当年她爸爸抛弃了家一样。由于小时候欠缺处理哀痛的情感技巧,萨拉处于无法面对任何分离的失能状态。换作其他人遭遇丧偶之痛,终究会走出打击,接受事实,继续前行。但萨拉不行,她自己一个人办不到。通过与琳达之间的情谊以及追忆照片,萨拉有机会从回顾人生中,找出美好时光以平衡自己对婚姻的不满。

我们帮助锡德了解母亲早年的经历对眼前所造成的影响,他不再像以前那么放大母亲的挑剔,也不再觉得自己要为她的快乐负责。锡德终于接受了母亲的缺点。这个改变,体现在母亲叨念时他包容的回应上。

当父母的情况类似萨拉,没出现一般的哀痛反应时,你或许还因不必面对失控状况而觉得松一口气。短期内或许如此,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压抑悲伤会导致抑郁症,自杀念头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后,碰到假期或纪念日而浮现。萨拉深藏的悲痛,展现为愤怒、尖刻和敌意,就跟她自幼以来每次碰到失落时的反应一样。一般人则往往展现为身体不适与病痛。

如何应付这种情形?以下提供几点建议。

试着体谅父母没办法哀痛这件事。无法哀痛,是萨拉终生问题的一个重要面向。像她这样的人,为了避免再次承受失去的重大打击,早已建立了坚强的防御机制。要了解,她没能哀痛,并不代表她对老伴没有感情,或仅有厌恨;刚好相反,萨拉这类人一样有着喜欢与厌恶之情,只是他们不知如何将之融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一旦面临失去的打击,这种冲突马上产生。

倾听父母。假如母亲告诉你,她感到抑郁,那可能意味着她的哀痛借此形式呈现。别想说服她走出阴霾,就像下面这段对话中那位女儿所尝试的。

母亲:我真不想面对早晨。

女儿:(想劝妈妈走出负面情绪)可是你有很棒的人生啊!你有个温暖的家,还有两个可爱的孙子。

母亲:对,我知道。但你爸丢下我一个人,我好孤单、好难受。

女儿:(拼命想让妈妈开心点,要妈妈乐观看待生命)妈,如果你能把半杯水看成半满而不是半空,你会觉得好过得多。

母亲:我觉得好累。

这个女儿看到母亲陷入抑郁,试图以乐观把她拉出来,结果却是双输:女儿毫无进展,深感挫败;母亲更加疲惫,觉得被误解。

这位母亲只是以她唯一做得到的方式,抒发一点哀痛之情。从她的表达中,我们可以听出一些蛛丝马迹:

你爸丢下我一个人。

我好孤单。

我觉得好累。

乍看之下,这些话反映的不过就是愤怒和哀怨,但如果想想这位母亲的性格和为人,就会知道这是她能表达失去老伴感受的唯一方式。她的哀伤,就藏在那些身体情绪的抱怨底下,这就是她对丧偶的感受。重点是,她在表达情绪时,她的女儿若能尽量保持静默,让母亲尽情说出感受,对双方都最好。就像这个例子。

母亲:我真不想面对早晨。

女儿:(尽量少说)我知道。

母亲:你爸丢下我一个人,我觉得我病了。

女儿:(依然少讲话)嗯。

母亲:(开始打开一点话匣子)我看你爸是真的想死的,这样他就不必再帮我做事了。他一直讨厌做采买之类的杂事,他讨厌必须帮我处理一堆事情。我希望他满意了。他再也不用管我了!

试着站在这位女儿的立场。她几乎不出声,只是听着妈妈讲父亲的坏话。这时难免会让人很想开口争辩,但这么做只会让事情更糟。最好的做法是,认可妈妈对父亲的负面情绪,尽管这很难做到。

母亲:他再也不用管我了!

女儿:是啊,你变成一个人了。

母亲:(啜泣起来)还好我有你。

倾听母亲,认可她的情绪,包括负面情绪,不代表你同意她或站在她那边,也不代表你对父亲不孝。这么做,只代表你想通了陪伴母亲最好的途径,是不与之争辩,不反驳,不试图劝她走出阴霾。

有时,回顾往昔有助于抒发哀痛。你可以找出一些老相册,鼓励父母谈谈旧日种种,好的不好的都行,说说恋爱时期到结婚后的点滴,聊聊各个特殊日子。那些过时打扮与泳装可能会让你们发笑,更重要的是,可借此协助父母平衡正负面情绪。

比方说,当母亲忽然把她过世的姐姐端上圣坛,直说她多好多好时,你可以温和地提醒她,伊娃阿姨有时是如何的不讲理。如果这类活动无法立即生效,可过一段时间再试。如果这件事对你的刺激太大,不妨另外找人。比如萨拉那位助理社工师,不是一步步地引导她追忆过去,重拾人生吗?整理出一本《这是你的人生》剪贴簿,或协助当事人录制口述史,都是让他们回顾生命成就的好办法。

鼓励父母独立和投入,让他们站起来。没能力哀痛的人,往往会退缩自闭,依赖子女或看护者帮他们做所有的决定。萨拉便是如此。此时,务必要让当事人尽量投入现实,尤其要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成年子女可以帮忙的是,事先过滤,把选项减少到两三个。

在关心父母的同时,也别忘了关心自己。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因哀痛而倒向你,提出无底线的要求,你要划出界线,知道自己最多可以做到哪里。长远而言,这对双方最好。深陷于悲痛中的父母,也可能做些事情让你不谅解兄弟姐妹。如果你们了解母亲无法同时间与一个以上的子女和睦相处,你们可以安排各自与她相处的时间,别让她造成家庭不和。

Part 3

若父母无法停止悲伤

有像萨拉这样失去挚爱却不会落泪的人,也有哀痛过度的人。这种停止不了悲痛的情况,似乎跟萨拉全然相反,但实际上,两者非常相似,同样欠缺健康的哀痛能力。可以想象,子女做尽一切,却只见父母冻结在悲伤里,将会感到多么无奈。

你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步骤,帮助父母走出伤痛。第一,设法了解造成父母无法控制悲伤情绪的原因;第二,不要放弃父母,但也别为其悲伤添加柴火;第三,让父母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与计划

下面叙述一位女儿的故事,紧接着是根据上面三个步骤所做的明确建议。

我父亲去世20年了。对我妈来说,那却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这种时候,我打赌她一定抓着电话,跟她妹妹哭诉说:“怎么会这样?”每次她一开始发作,我就马上走开。我觉得这样做很冷血,但经过5年、10年、15年,我实在受不了她的眼泪,不管我怎么劝,她就是哭个没完。

后来我辗转得知她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就比较能控制自己了。她还是哭得很厉害,但我不再走开,不再以为这是冲着我来的。我现在明白妈很气爸爸弃她而去,因为她小的时候父母生病,把她丢给一个阿姨照顾。有了这一层理解,我的态度大翻转,不再觉得是自己引起她伤心。现在我变得体贴有耐性多了。

咨询师教了我一些建设性的方法。现在我去探望妈妈前,通常都会准备好某种活动或计划。以下是我们去年做的事情,我觉得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跟散居世界各地的亲戚搜集了许多照片与故事,合力做成一本家庭相册。

有个周末,我带她到我公司,让她知道我上班的情形。

我们一起去探访她的朋友和我的朋友。

我们去看电影和舞台剧。我一定选轻松愉快的类型。

我开始跟妈妈收藏茶杯,我们还常一起去逛古董店。

我们坐了一趟市区游览大巴士。

现在我觉得去探望妈妈不再让人恐惧,而是一种挑战。我不再被她的哭泣惹毛,而是能给予同情了。

本文节选自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

作者: [美] 格雷丝·勒博 / [美] 芭芭拉·凯恩 / Grace Lebow / Barbara Kane

出版社: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Coping with Your Difficult Older Parent

译者: 刘慧玉

出版年: 2020-12

编辑 | 芬尼根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世上最美的离别》豆瓣剧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