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你在哪里?

长江源,你在哪里?

约1400km

○ 1973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时称“长办”) 为向国内外宣传长江水利建设成就,准备筹备出版一部关于《长江》的影视作品和宣传画册,以为国庆 30 周年 (1979 年) 献礼。然而,在浩如烟海的众多材料中,长办发现当时的中国学界竟然对长江源头位于何处众说纷纭。

△来自shutterstock

当时的部分人甚至将长江正源模糊定义在巴颜喀拉山之南麓,更加衍生出“江河同源一山”和“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的说法。 这一谬误流传甚广,影响极深,连中小学地理教科书都采用这一说法,设定长江全长 5800 公里,定为世界第四长河。 为了明确长江源的位置,让这条中国的“母亲河”能够源流清晰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一场探寻长江源流的考察远征,在1976年夏天拉开帷幕。

当年7月5日,一只由长江委、新华社及相关杂志记者和地理学者等28 人组成的考察队从西宁出发,向长江源深处进发。

△西宁,来自shutterstock

西宁城处在湟水流域,地势相对较低,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队成员在这座城市中并未看到多少高原风色,觉着这里与其他西北城市并无太大差异。然而当队员们甫一出西宁城外,凌冽的的高原之风便让众人在这盛夏感到了一股彻骨的“清凉”。幸好此时的考察队员已经拥有了几辆解放车作为代步工具,算是在这场远征中的些许慰藉。

出西宁城西南即是南山,从当地向导口中得知,这里在十六国的南凉时有凤凰飞临,因故称为凤凰山。在凤凰山北麓,考察队员们看到了一片规模庞大的殿宇建筑群,据说这里在北宋时代就已建有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寺院,到明永乐年间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后来因为同治年间西北动乱而部分被毁,直到20世纪初才在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支持下再塑辉煌,而今,这个占地六千平方米的南禅寺建筑群已经成为青海北部地区汉传佛教的圣地。

向南入山脉深处,便见有绿墙金瓦赫然出现在山坡之上,象征释迦摩尼八大功德的白色八宝如意塔静默于烈烈西风中,恢弘的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及各色宫殿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这便是藏传佛教黄教 (格鲁派) 的圣地——塔尔寺,相传这里便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之地。

△塔尔寺,来自shutterstock

众人徜徉在寺旁的山路间,隐约望见山间寺庙中绝美的唐卡 (壁画) 在堆秀的衬托下恍若幻境,喇嘛手持转经筒口中诵经不断,虔诚肃穆的之气扑面而来。

继续向西方穿山越岭,天色已然昏暗,在绵延山脉的尽头,众人望见了一道奇峻的山岭自西北向东南铺展开来,东侧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照着初升的月光,山顶处的红色砂岩反射出夺目的赤光,这便是传说中文成公主入藏时用宝镜化成的日月山。

△日月山,来自shutterstock

过日月山向西便觉豁然开朗,广阔的草原上牛羊如点点星光散入银河。车队沿着青藏公路向西驰骋,考察队员迎着晨起的朝阳抵达了青海湖畔。辽阔如海的青海湖上,无数沙鸥翔集飞舞,层层波涛见依稀可见湟水鱼跃动的青影,众多渔船在水面上游弋回转,让队员们瞬间忘却了这里竟是青藏高原之上。

△青海湖,来自shutterstock

当地的蒙古族牧民在湖边往来奔驰牧马,众人沿着南岸前行中依稀可以看到湖心处的三处岛屿,仿佛点点墨色流连于这浩瀚无垠的碧蓝之中。

△海心山,来自shutterstock

七月十日,考察队沿公路行至一小镇休整,数名随队记者在向导的带领下进抵一片奇特之域。这是一片专供藏民采掘食盐的湖泊,却也是一片藏于绝域的惊世美景。这座富含矿物盐的浅湖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南北两山常年积雪亘古不化,众人可见雪山倒影在湖面,呈现出“湖水共长天一色,凌波与雪峰同辉”绝美景色。

在夏日的朝阳下,澄澈的湖面俨然一片“天空之境”,夜幕降临之际,队员们清晰地欣赏银河的浩瀚雄壮、流星的眩目诡异,而洁净空灵的湖面反射更使得星空与湖面融为一色,一如将整个银河星空洒落湖面般的至美景象……当人们第二天恋恋不舍离开此地时,他们记住了这里圣洁的名字——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来自shutterstock

考察队继续演青藏公路前行,还没有铺设沥青的土路在平原地带尚堪驰骋,但一进入山地便只能龟速行驶。七月十三日,考察队越过都兰县境,进入柴达木盆地东缘。车队沿着布尔汗布达山脉北麓自东向西穿越这一人迹罕至的绝域,起初是盐渍化的荒漠与沼泽交替出现在道路两旁,随后便是如戈壁般的柴达木沙漠映入眼帘。

△柴达木沙漠,来自shutterstock

一连数日,众人看不到任何村镇,乃至于曾经零星出现的藏族牧民也未曾见到,日夜之间只有在当地艰难求生的柴达木盘羊结伴觅食而来,从而让这条危险的路线平生了几分乐趣。

五天之后,历经数日冷寂的车队终于抵达了柴达木盆地的核心城市——格尔木。在这里简单休整之后,当地的蒙古族同胞告诉众人,接下来才要真正进入雪域高原之中,随后每一天都将比前日困难百倍。

△格尔木,来自shutterstock

七月十九日,考察队从格尔木转而向南,沿格尔木河深入雪域高原之中。格尔木河沿岸由于地势高寒,植被稀疏,牧草一般高不过5厘米,只有在夏季有极少数藏族牧民来这里游牧,基本上属于“无人区”。经过南山口之后,考察队正式进入昆仑山中,两侧高耸入云的峻岭如墙而进。

发源于昆仑山中的由雪水和泉水汇合而成的格尔木河,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峡谷奔流而下,两岸绝壁相对,怪岩嶙峋,谷底幽深。沿着公路向河谷深处凝望,只见川流不息的河水在深邃险峻的幽谷中急湍喧泻,喷涌咆哮,不断地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发出阵阵犹如雷鸣般的轰鸣,众人望之目眩,闻之心惊。

△拍摄采访组在探寻江源途中的营地,来自fotomen

车队在山谷中曲折向前,不远处抵达了纳赤台小镇。在这里,众人探访了昆仑山中最有名的“不冻泉”——昆仑圣泉。在一处台地之上,清泉蓦然喷涌而出,又如同碎玉落入一泓清池,潺潺留下山涧,奔向昆仑山脉的深处。藏族向导告诉他们,这就是传说中的“冰山甘露”,喝了这里的泉水会有佛祖庇佑,常保安宁。

△昆仑圣泉,来自shutterstock

众人痛饮甘泉之后,便鼓足精神继续向南前进。终于,在二十一日的清晨,藏族向导指着前方群山缺口处高呼:“昆仑山口到了”!众人皆是大喜,放眼望去,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间,远方豁然开朗,广袤的原野涌现在天地交界之处。

山口之处,可以望见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让人们不禁想起《昆仑》中的绝句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一股豪气在众人胸中油然而生。

△昆仑山口,来自shutterstock

昆仑山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之上的玉虚与玉珠东西并立,这便是如仙境般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西侧玉虚山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举办蟠桃大会的玉虚宫所在,更是道教传说中的“洞天福地”与“神山之最”,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亭亭玉立的女子,傲然挺立于昆仑诸峰之中。而东侧玉珠峰则更为高耸,其上冰川绵延上百公里,景色雄奇,在数十年后成为了昆仑登山爱好者心中的宝地。

经过短暂的喜悦之后,众人马上发现前方已经变成了真正的无人死域——后世的可可西里。在荒凉的土路上,只有冰川,终年冻土丘、石林、石环相互掩映,偶尔出现的多彩高原盐湖边盛开的朵朵“盐花”,不时还会出现冰川下热气蒸腾,水温高达91℃的沸泉群等,种种前所未见的自然风物中,所幸还有成群结队的藏羚羊作为生命的底色为这片绝域塑上了灵动的光彩。

△可可西里藏羚羊,来自shutterstock

越过通天河 (长江) 北源的楚尔玛河,前方便是青藏线上最为恐怖的地段——五道梁。藏族向导略带恐惧地说道:我们藏民都说“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纳赤台得了病,五道梁要了命”。

果不其然,在这片生命禁区高原之中,众多考察队成员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呼吸苦难伴随着心悸、手面附中、失眠与头痛纷至沓来,幸而车队准备了充足的氧气储备与取暖材料,这才众人得以继续坚持。后来得知,五道梁不仅海拔和地势较高,而且空气不流畅,同时这一带土壤含汞量较高,植被较少,造成空气中含氧量极低通,因而会产生最为严重的高原反应。

△五道梁,来自shutterstock

翻越五道梁之后,众人的高原反应方才有所缓解,再向前越过如烈火焚烧过的红褐色隆青吉布山 (风火山) ,可可西里无人区终于被抛在脑后,前方便是通天河流域。

为了寻找长江源头所在,一部分考察队必须舍弃青藏公路,前往通天河诸支流交汇之处 (除了已经被确认不是主源流的楚玛尔河外,沱沱河、当曲、布曲与尕尔玛河均在相近处汇合) 。

△冬季的楚玛尔河,来自陈进摄影

由于没有道路,车子不时地陷入草甸和沼泽地,就这样,五天的时间考察队才走了一百多公里。终于,在八月五日,东支考察队抵达了囊极巴陇的江源区,在这里,队员们由衷体会到了当年清朝使者的感受,包括沱沱河、布曲与当曲在内的河流如同扫帚一般在这里形成了大面积的滩涂沼泽,不同的河流在此处蜿蜒环绕,难以辨别源流所在,无怪乎前人只能“望源兴叹”,停留在“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模糊概念中。

于是,这一部分队员选择溯流而上,按照既定方案上溯当曲河进行测量考察,最终在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霞舍日啊巴山东北麓 (东经94°30′43″、北纬32°36′13″) 发现了当曲源头,位于今天玉树州杂多县结多乡。

△当曲河,来自华夏地理

另一边,留在青藏公路上的另一波队员则继续向南挺进,八月一日,队伍抵达沱沱河畔,前方是一座宽七米左右的水泥墩木桥,这一木桥是1959年修筑的青藏公路修筑的入藏生命线所在。渡过大桥后,唐古拉镇便出现在眼前,这里也是众人自格尔木向南后路过的第一个建制城镇。

在这里,考察队再次分道扬镳,一部分人继续向南至雁石坪镇探寻布曲与尕尔曲河的源流所在 (之前基本认定这两条河流不属于正源,只是再行确认) ,而另外八人则是在此舍弃公路,向西探寻沱沱河的源流所在。

△江源拍摄采访小组前往江源的途中,来自fotomen

探寻沱沱河源的八人任务最重,眼见沱沱河方向山高谷深,全无道路可寻,便在沱沱河沿通过当地政府向藏族牧民雇佣了马匹、牦牛,以便在汽车无法行进之时进行补给。八人小组一路向西挺进,下游的沱沱河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青藏高原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了昆仑山,进了鬼门关;到了沱沱河,不知死和活”。

△沱沱河 ,来自税晓洁摄影

小组成员们沿着终年不化的冻土坚定西行,不时刮起的沙尘暴让路程险象环生,夏季发生的融冰滑塌、热融沉陷让队员们的每一步都十分危险,一个不慎便会丧命于绝境。在西行一百余公里后,穿过峡谷与河漫滩,终于抵达了巴冬山脉的尕恰迪如岗雪山。

在这里,队员们看到源源不断的雪水注入沱沱河,他们知道沱沱河的源头已经近在眼前了,而如此长距离的跋涉让更是让他们充满了按奈不住的喜悦,这里很可能就是真正的长江源头。当时的考察队成员记者茹遂与其他队员继续探寻,终于将目光锁定了东边暮色苍茫中白雪皑皑的各拉丹冬山。

第二天早上,8 名队员成功登上格拉丹东山,俯视冰塔林立的 姜根迪如冰川, 它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各拉丹冬雪峰之上俯冲而下,冰川消融形成的辫状小溪,一直伸向远方,这里,便是沱沱河的源头所在!

△姜根迪如冰川,来自税晓洁摄影

经过最终测算,发源于唐古拉山东端的当曲的流域面积和流量都最大,但流程比沱沱河短18公里,且河流走向弯转东南,与下游通天河很不一致。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和流向顺直等因素,最终长办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山的姜根迪如冰川为起点。

△长江流出第一滴水的地方:姜根迪如冰川,来自陈进摄影

听蝶雨晨萱为您朗读(BGM.长江之歌)

参考资料:2019年长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国务院新闻网;中科院地理所官网;寻根三江源

至此,长江的长度从 5800公里延长到6280公里,顺利超越密密西比河,成为了世界第三长河,勇敢的中国考察队员们在昆仑与唐古拉的雪山之巅,创造了一个为世人瞩目的奇迹。○ 凯风自南撰稿 听风者制图 大尾巴熊配图

(后记:2008年 10 月,由青海省测绘局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刘少创研究员领队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科考队重新测量测得沱沱河长度为 348.63 公里,当曲长则为 360.34 公里,比沱沱河长出 11.71 公里,认为应当将当曲认定为长江正源,但是这一说法因为流向、流量与冰川计算方法等原因暂未获得国家正式官方采纳。)

自驾沿长江源科考队路线

从西宁出发向西上西和高速

转京藏高速到格尔木,向南上京拉公路到唐古拉镇,

再沿沱沱河溯流而上到长江源。

路线数据来自GoogleMaps

— 017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