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文明互鉴需要世界各国全体人民的实践与参与

许嘉璐:文明互鉴需要世界各国全体人民的实践与参与

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宣读许嘉璐先生贺信

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宣读许嘉璐先生贺信

许嘉璐先生致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的贺信

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海内外各位同道朋友,

大家好!请允许我以这种方式向你们致意。

本届国学大典的四句宗旨,在庚子非常之年有着特殊深意。就我的理解,致敬国学,不仅是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礼敬,也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一种自觉表达;继承创新,是当今有自觉意识与文化担当的知识人面对传统时所应有的理性;文明互鉴,是我们身处全球化时代、以及全球化出现深刻震荡之际所当持的态度;重建斯文,则是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所有良知之士前仆后继的价值理想,推而言之,也是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所共同致力的愿景。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只有从个体到族群都呈现出文明气象,消弭二元对立的傲慢与偏见,才可能修齐与治平,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我们相信“斯文定有攸归”。这个理想固然宏大遥远,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文明之光,我们如何想象这个星球的未来?

斯时斯地,我想起16年前与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先生发起《甲申文化宣言》的往事。请允许我重申当年的一些共识:

其一,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应当认识,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在于她是发生于上古时代多个区域、多个民族、多种形态的文化综合体。她不但有自强的力量,而且有兼容的气度、灵变的智慧。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所包含的东方品格与所释放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今世界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其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过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识、竞争、对话和交融的动力,理应受到普遍的尊重。

其三,我们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有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弥隔阂,消弥误解。我们反对文化沙文主义,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

其四,我们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各位同仁,今天我们共举之事业,既是立足于古今,从“变”与“常”中反思、接续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也是立足于中外,从“同”与“异”中互鉴、探索人类文明包容并进的智慧。兹事体大,在这样一个关系到世界未来的走向、全人类的福祉的伟大事业中,既需要多领域专家的沉静的思考、研究,并把己之所得宣之于世,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全体人民的实践与参与。古代贤哲是知道此事的艰难的,曾子早已教导后人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最后,谨祝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圆满成功,祝各位同道朋友安康如意。

2020年11月28日

许嘉璐:文明互鉴需要世界各国全体人民的实践与参与许嘉璐:文明互鉴需要世界各国全体人民的实践与参与许嘉璐:文明互鉴需要世界各国全体人民的实践与参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