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到民国,两千多年的中国画里,
中国女人长什么样?
双眼皮、嘟嘟唇、巴掌脸、直角肩——是没有的。
无论胖瘦,一律是:细眉细眼、樱桃小口、面似银盘,还溜肩。
你可能会觉得她们不好看,有的甚至丑。
但王昭君能令“鸣镝无声五十年”、杨贵妃能让“六宫粉黛无颜色”,
中国女人之美,在文学中早就得到确认。
落实到画里,中国女人经历了什么?
如何从迷人变得雷人?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
故事要从上古说起。
传说中国第一位画家是女人。
她叫嫘[léi],是舜的妹妹。
画始于嫘,故曰:“画嫘”。
——《画史会要》
嫘画了什么?山水画。
可惜她没留下形象。
最早入画的中国女人是她:
战国中晚期 龙凤仕女图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位贵妇面向的是冥界。
为活人而画的女性,到4世纪才出现。
她来自仙界,是曹植的梦中情人: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
洛神的美,被曹植写绝了。
但顾恺之画她,气势不逊文字:
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局部 宋摹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石、植被的造型,有饱满和纤弱的对比;
水波、衣褶、裙带的用线,有疏密与浓淡的分别。
神奇的氛围,放大了洛神的仙气。
元代画家卫九鼎也画过洛神。
细节是说明性的,格局比顾恺之小了不少:
元 卫九鼎 洛神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主要用线,忽略鼻头弄脏的那一块,画得也相当优雅翩跹。
为6世纪女性留影的人,是北齐画家杨子华。
侍女的额头、鼻子、下巴都涂了白粉,是当时流行的桃花妆:
北齐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 局部 宋摹本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仕女画为脸部着色,一直沿用所谓“三白法”(额、鼻、下颌用较厚的白粉覆盖)。
现在的修容高光,也是这么打。
7-10世纪美女,看张萱的手笔。
《宣和画谱》录有47件张萱的画作,其中30多件是仕女画。
唐代美女的标准如下——以丰满为尚,脸蛋圆润,鼻如悬胆:
张萱 捣练图 局部 宋摹本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张萱画得很具体,甚至可能有写生。
夫人的手就是例子,姿态并不是概念化的: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局部 宋摹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代美女,就是要富态:
唐 佚名 胡服美人图 私人收藏
到10世纪,趣味变了。
发际线后退的西施,是不是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五代 周文矩 西子浣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唐画家周文矩笔下的女人,乍看不美,细看没少下功夫。
下画为了表现绸缎的质感,披肩上甚至有暗影与高光:
传 五代 周文矩 仕女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的皇后像,大体是定式,再根据样貌和身世具体描绘。
这位面罩绛纱的是宋真宗皇后,也是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里刘贵妃的原型:
宋 佚名 宋真宗后 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仁宗13岁即位,她垂帘辅佐11年,是个狠角色。
下面这两位皇后,额头、脸颊、鬓角贴着珍珠花钿[diàn],龙凤花钗冠繁琐华丽,然而人物面有戚色:
宋 佚名 徽宗后 钦宗后 坐像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她们是徽宗和钦宗的皇后,于靖康之难被俘,客死异乡。
相比于王室的标准化形象,宋画里还有一种别样的人物状态,出现于《文姬归汉图》。
蔡文姬被掳去北方,嫁给匈奴左贤王。
下画表现一家四口策马而行,默契、温暖。
描绘夫妻时,女性在画面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中国画里非常罕见,也许因为文姬嫁的是匈奴人:
宋 佚名 文姬归汉图 册页 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12年后,曹操统一北方,赎回文姬,嫁予自己手下。
离开故土与离开幼子,哪个更悲苦?
文姬与丈夫的对视,是永别:
宋代的女人,没有唐代那么丰满了。
刘松年 天女献花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理学的兴起,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开始变化。
缠足之风,亦始于宋。
鲁迅写道:
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
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的才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
……
此后皇帝换过了几家,守节思想倒反发达。
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节。
到了清朝,儒者真是愈加利害。
——《我之节烈观 》
下画里拈花与拨阮的女人,兴许是双胞胎?
她们虽然被用心描绘,不过相当程式化,看起来有点呆:
宋 李嵩 听阮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末元初,赵孟頫画得洗练,效果卓然。
仕女的发冠,与奇石呼应,用了差不多的勾勒和晕染方法:
宋末元初 赵孟頫 吹箫仕女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赵孟頫同属“吴兴八俊”的钱选,画出了动态,这在中国画里不常见。
他抓住了杨贵妃上马的瞬间:
宋末元初 钱选 杨妃上马图卷 弗利尔美术馆藏
蒙古妇女的形象,与汉人女子截然不同。
看这身型,确实打不过:
元 佚名 元世祖后 元顺宗后 半身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她们的画像出自尼泊尔画家之手,画好后还要织锦,供奉在寺庙。
到明代,五代的妆容还在:
明 杜堇 伏生授经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人却失了精气神:
明 文徵明 蕉阴仕女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的嫦娥眉尾下垂,这“愁眉”不是妆容,是文人心绪的表达:
明 仿 唐寅 嫦娥执桂图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林语堂道:
中国的画家在表现人体方面沮丧地失败了。
就是明代的仇十洲这样以描写妇女生活闻名的画家,也是平平。
他画的裸体仕女画,胸部就像一个个土豆……
——《吾国与吾民》
仇英画女人,反映的是当时的男性趣味: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卷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画家不在乎画的是谁,在乎看画的是谁。
画是男人之间看的,透露出男性对女性的要求。
她们一概体态赢弱,眉眼之间距离颇远。
当时的女人是不是就这样?很难说。
明 姜隐 芭蕉美人图 私人收藏
虽然不用画成九头身,但画成四头身又何必?
明 陈洪绶 仕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八大山人画的苏轼与侍妾王朝云:
清 朱耷 东坡朝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坡肿眼泡、下颌发达,姿态传神。
画到朝云,就是简陋。
有的连祖传的衣褶也画不利索了:
清 罗聘 苏小小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千娇百媚的杨贵妃,一身市井气:
清 康涛 华清出浴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这女孩,薄弱到一阵风就能吹走:
清 顾洛 小青小影图 无锡市博物馆藏
所有细节,画起来都挺来劲儿,不厌其烦。
一画到人脸,就不负责任了:
清 任熊 瑶宫秋扇图 南京博物院藏
在定式下画的清代皇后像,不追求所谓文人趣味,反倒清晰饱满:
清 佚名 孝庄文皇后常服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末民初,溥心畲仍沿袭唐寅、仇英的画法:
民国 溥心畬 纨扇仕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任伯年这样渲染,或许是看了西洋的水彩画片?
清 任颐 花容玉貌图 南京博物院藏
张大千的仕女则受西画影响,有肩有胸:
张大千 唐妆仕女图 1944 私人收藏
以今天的眼光看,倒是有看头了。
百年西风东渐,西方审美意识融入中国,改变了明清以来绵软的女性形象。
但另一方面,仅凭新目光回望,理解过去就有了障碍。
千年中国之美,皮囊不是重点。
中国女性形象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兴衰。
她们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的来时路,
也是我们的镜子。
值得看很久。
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局部 唐摹本 大英博物馆藏
文章来源 | 艺术永不眠
编辑 | 巴巴罗萨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