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留学日记》拍出近1.4亿,手稿留存“算是一个奇迹”

《胡适留学日记》拍出近1.4亿,手稿留存“算是一个奇迹”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一套十八册,1912-1918年作,12×22厘米(每册尺寸)。 杭州网 图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一套十八册,1912-1918年作,12×22厘米(每册尺寸)。 杭州网 图“一亿两千一百万,最后一次!是您的了,恭喜1065号。”10月16日晚,随着拍锤落下,《胡适留学日记》成交价1.3915亿元,成为本季华艺国际北京首拍第二件突破亿元的作品,更是创下了“最贵日记”的世界拍卖纪录。

《胡适留学日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经典文献,是了解胡适走向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成长史、近代中国留学生史的最重要的文献。可以说,在胡适生活的年代,《胡适留学日记》是中国留学生群体学业、思想、生活、交谊的唯一公开纪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极为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追本溯源,胡适留学时期的日记和札记实际上在1939年4月,就已经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当时书名定位《藏晖堂札记》(以下简称亚东版),共17卷4大册。亚东版甫一出版,即引起学人注意,当时一个署名“愚”的论者撰文评介,认为其有四大特点: 1、表现著者之政治主张,文学主张;2、表现著者对国事及世界大事之关心;3、表现著者对外国风俗习惯之留心;4、记与本国及外国友人之交游,情意真挚,溢于楮墨。

胡适

胡适大陆和台湾尽管多次重印《胡适留学日记》,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海内外胡适研究界并不知道绝大部分胡适早年留学日记手稿仍然存世。2013年9月,沪上收藏家梁勤峰偶然间从香港友人处得知,有些胡适的手稿在港,问他有没有兴趣看下。鉴于手稿的出卖人不想透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从未拿到拍卖会上过,而在和梁勤峰接触后觉得他人“诚实可信”,并且能够达成自己想要将其出版的意愿,遂与梁成交。梁勤峰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说,“卖家的要价并不高,我能够得到是很幸运的。”

“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展览现场。

“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展览现场。交至梁勤峰手上的这18册日记,彼时用旧年报纸包裹着,经年未曾打开。“胡适用的日记本是康奈尔大学的笔记本,不厚,白色封面。里面的内容多数是用钢笔书写的,除了这次新发现的《北京杂记(一)》和《归娶记》,那是胡适回国后写的,用的是毛笔。字迹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全部竖排,中英文夹杂,字迹偶尔也会较为潦草,有时一天可以记几千字,有时也很短小,其实更像是杂记。其中经常插入剪报和照片,并且配合文字。很多剪报,夹在日记中的纸页有些泛黄,但还是很新,掉出来的反而旧掉了。”面对来访媒体,梁勤峰曾说。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记事、自我疗愈和文学创作”

在近代中国,赴外留学的青年学生成千上万,写日记者也不乏有人,真正在作者存世时以“留学日记”题名并出版的却只有《胡适留学日记》这一部。胡适记录了留学美国时期的见闻和思想,日记最早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于1939年整理出版。此后,商务印书馆、安徽教育、湖南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均依照“亚东版”,以《胡适留学日记》为名重印出版。

胡适留学期间与友人合照。

胡适留学期间与友人合照。今年适逢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展览“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9月9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曾就此表示,“这一批东西是宝库,对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学术、文学,都有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在手稿本出版之前,已经有了三个版本的胡适留学日记,但经过陈子善初步比较,就发现了九点值得注意的差异。在陈子善看来,显然“这十八册日记因是胡适亲笔手稿,故能以最为原始、完整、全面的形态呈现胡适1912年9月-1918年2月日记的原貌,具有唯一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9月17日,这一展览南京站在江苏省美术馆启幕。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从事胡适研究多年,他认为胡适的日记和别人的日记不一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在发言稿中,他如此写道,“民国时期中国人对于传记、日记的看法非常落后,相对于法国学者,将日记当作自传的观点来说,中国落后100多年。而我们中国目前在日记、书信、自传(含回忆录)方面的研究也远远赶不上西方,法国在日记、书信和自传研究领域的工作不仅成体系且相当前沿。举例来说,法国学者将日记看做是自传,但中国将之引进之后称为‘亚传记’。”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在沈卫威看来,作为自传的日记有三种最实在的功能:记事、自我疗愈和文学创作。“记事功能不难理解,自我疗愈也就是说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得到情绪和精神的释放,或者对自我的宽慰和解脱。在胡适的早期未留学美国之前的日记中,有诸如喝酒、打牌、看戏,堕落的时候,他是通过写日记反省,让自己重新振作并解脱。他以日记的形式告诉自己如何励志。最后是‘文学创作’,即是进入了一种文学性的书写,也就是该日记本身,富有创造性和戏剧性。戏剧性即表演——他知道自己之后要成为名人,所以这时候的日记,就是他之后展示形象的窗口,是他要给后世看的‘表演’,因此日记所具有的戏剧化表演属性也就如此被凸显了。”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随时记录的现场感,恰是文献原始意义之所在”

据了解,“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全国首展于北京,8月25日-31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启幕。其时,为纪念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在艺”在展厅现场,还联合举办了“陈独秀、胡适与他们的时代——纪念新文化运动105周年”主题学术研讨会。那次会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哲生在发言时认为,这批《胡适留学日记》手稿出现“算是一个奇迹”,“在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以后,这部手稿居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能够再现于世,的确是非常珍贵的。”

《胡适留学日记》封面。

《胡适留学日记》封面。鲁迅博物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姜异新在发言时,称赞“今天看了手稿非常震撼,大饱眼福。”她介绍说纸质文物寿命大约一百年,“一个世纪以前留下来,如此完整真是非常不容易。我注意到胡适用的是非常普通的美国中学生笔记本,上面印的Name、Grade、School和Class,大学生不需要写这个。胡适的书写方式是中国式的,本子横过来用,从右往左翻页,写的时候是从右往左竖写。他用的笔大多数是蘸水笔,力度大的时候有一种分杈的痕迹,很少一部分用毛笔、钢笔。并且这一部分主要出现在《归国日记》那一部分,墨汁的颜色有深蓝、浅蓝、黑色、红色,红笔大部分用来作批注。他的语言,书写当中以汉语为主体,夹杂着英文,汉语有时候用文言,有时候用白话还有很多中外符号。它的内容,用的材料非常广泛,有简报、照片、通信、便条。和友人的对谈涉猎面非常广博,全面展现他求学读书日常生活娱乐、运动、关系、交游等一些经历。胡适还提炼篇名,字课、朋友篇,有点儿像现在的手帐的意思,恰恰是现场感的体现,因为是随时记录下来,虽然很注意编排,难免显得庞杂甚至无章法可循,这恰恰是文献原始的意义之所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